信息与知识传播
-
动画概论贾否,路盛章著回顾,又不仅仅是回顾——重看电视连续剧《今夜有暴风雪》陆建资料:山东电视台摄制;获第五届飞天奖电视连续剧一等奖。编剧:李德顺孙周导演:孙周摄像:刘允良主要演员:任梦吕毅王永革一、故事梗概1979年春节后的东北松嫩平原依旧寒凝大地,雪花伴着阵阵朔风,不时飘落。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40万知识青年,已经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开始有序地大批返城。短时间内成千上万人的迁徙,使得部分农场、村落略显空寂,公路上时有满载青年人及他们的行李的汽车驶过。火车站一片拥挤,嘈杂,万头攒动,人们或失落、或焦急,痛苦与快乐,表情各异。广播预报:今夜有暴风雪。
-
影视传播概论与技巧岳淼编著《影视传播概论与技巧》第一版问世后,由于它选题体例内容方面有特色,很快成为许多高校使用教材。本次重版作了较大的修改。《影视传播概论与技巧》在阐述影视传播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了中外影视的发展历程,对一批有代表性的优秀影视作品作了深入的评论,从传播学的角度论述了影视文化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关系以及影视传播的效应。在介绍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时,分几个时期阐述了电影的成就及第四代、第五代导演的风格,并辟专章介绍了香港和台湾电影的发展史及导演风格。在介绍外国电影的发展历程时,选取了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美国等几个国家,对他们的电影发展史,尤其是电影流派、美学特征及著名导演作了系统的介绍。阐述了中国包括台湾、香港在内的电视剧发展历程,介绍了一批有影响有代表性的电视剧。还较系统地论述了影视艺术的鉴赏,从鉴赏方法到影视鉴赏的不同特点,都作了简明的阐述。此外,《影视传播概论与技巧》还辟专章对一批优秀影视作品作了简评。
-
中国广播文艺学张凤铸主编该书是由博士生导师张凤铸教授领衔的一项“八五”部级科研课题,出版于1994,修订再版于2000年春夏之交。首部《中国广播文艺学》的再版,具有开拓性的理论价值、教材价值和学术价值。全除绪论(代序)外,尚有16章和编后记。全面、系统地叙述和论证了中国广播文艺的发展历程、审美特性、中国特色节目设置和分类、节目类型、广播剧艺术、长篇小说连播、崛起的音乐节目、广播文艺中的配乐、广播文艺中的采录、从表演到群体声源、环境、欣赏与节目信号、节目主持人、听众反馈等,资料翔实,论述到位,特色鲜明,理论性、学术性相结合,史论、例证、节目、操作兼备,是大专院校文科学生、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生和广播文艺工作者的必读教材或参考书。
-
外国新闻传播史郑超然等著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将新闻传播学提升为一级学科,下有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与此相适应,我们将本书的书名定为《外国新闻传播史》。本书共计八篇,二十四章。第一篇为总论,综述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进程;第二篇至第七篇,分述各洲各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历史,重点介绍了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国、美国、日本、印度、巴西及埃及等在世界上具有一定影响的国家,而每个国家,均包括报纸、杂志、通讯社、广播电视的创始、发展、现状及趋势;第八篇介绍了关于世界新闻传播新旧秩序的论争。本书第二篇至第七篇按国别分述,原因有二:(1)于历史来讲,各国的新闻传播业有着各自的发展规律,这种规律与各国的政治经济变化息息相关。按国别叙述,有利于准确把握各国的政治沿革及经济变化,更重要的是,在这宏观的历史背景下,新闻传播业的发展才有可能得以准确的反映。因此我们说,按国别构架世界新闻史,有利于真实客观地纪录历史,并防止人为地割裂历史。(2)于读者来讲,新闻传播史基本上由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新闻媒体及新闻制度等构成。一个重要的新闻媒体往往有着较长的历史沿革,有较多的历史变迁,并有可能贯穿该国新闻业发展的几个阶段,集中在一章(一个国家)进行叙述,能达到叙述完整、清晰的目的,这对初学者尤为重要。媒体发展史如此,新闻制度史等亦然。当然,各国的新闻传播业也存在着许多共同点,有着类似的发展规律,比如说,英、法、美三国的近代报业都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政党报纸时期、廉价报纸时期三个阶段,并且每个阶段有着类似的表现形态。如果仅仅按国家逐个地写,在同一时期不作横向的比较,不作相对理论化的概括,那将难于勾勒外国新闻传播史的宏观发展轨迹,也不利于读者了解外国新闻传播业的全貌。正因为如此,本书在总论部分按照世界新闻传播业的总体发展规律,在各国之间进行分析、比较及综合,分五大媒体进行一贯到底的叙述。此外,本书命名为《外国新闻传播史》的原因在于,它突破了传统的新闻研究框架,试图把新闻传播的历程和各种媒介的沿革过程放置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当中加以考察,从宏观的社会视角剖析新闻传播与政治体制、经济结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的关系。我们试图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即了解了新闻传播的历史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也能有所掌握,而不是简单地局限在行业史的范围内。仅以如上文字,作为本书即将付梓之际的一些说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教授撰写的《外国新闻传播史》出版了,除了祝贺外,我想就学习外国新闻传播史本身说几句话。本书是教育部九五重点教材、国家级重点教材。该书以全新的体例、全新的视角、翔实的材料,记录了世界新闻与传播事业发展的历程,介绍了世界主要国家的新闻传播状态,突破了传统的新闻研究的框架,试图把新闻传播的历程和各种媒介的沿革过程放置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中加以考察,从宏观的社会视角分析了新闻传播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密不可分的关系,书中还对当今日新月异的新闻传播技术发展的历史给予了强烈的关注。一位历史学家说过,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其意思是:每个人都必须知道自己是何人、从何处而来、去何方或做什么,否则就不能做任何事情。如果一旦早上醒来失去了记忆,一定会不知所措,原因就在于他失去了自己的历史。而当一位新闻工作者完全不知道本行业的历史(许多行业的知识其实就是由历史构成的),也会出现类似情况,他不知道什么是新闻,也不会抓新闻。现在的问题是,许多新闻工作者知道一些新闻业的历史,但较肤浅,一般地写写新闻还过得去,若涉及本行业的一些规律性问题,则会由于缺乏行业史知识而出现偏差。例如当我们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环境,一些记者忽然发现隐性采访、体验式采访十分有效,或者媒介参与事实的进程很能为媒介本身的形象增光,于是就写文章论证这些东西如何是一种新事物,评价极高。其实,如果学了一点外国新闻传播史就会知道,这些做法一百多年前发达国家的新闻业都实践过,并非成功了就是十全十美的好,其中有经验也有教训。在这个意义上,新闻业的历史知识越丰富,面对现实的新闻工作就越自由(哲学意义上的),可以少走弯路。特别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借鉴发达国家新闻业的历史经验,尤其具有现实意义。新闻业的发展历史能够告诉我们些什么呢?我想起码有两点启示。首先,全球性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推动现代新闻业发展的基本动力。如果没有现代世界市场和世界交往,现代新闻业是不可相象的。在以意大利为中心的古罗马帝国,建立在奴隶劳动基础上的局部市场经济,曾经造就了古罗马十分发达的公共信息传播系统。罗马帝国灭亡,这种经济形态一旦消失,当时最繁忙的信息传播系统便顷刻瓦解,随之而来的是一千年中世纪的沉寂。中世纪末期意大利处于地中海贸易的中心,因此也就再次成为欧洲信息传播的中心和欧洲文艺复兴的摇篮,然而全球性的地理大发现使得局部的地中海贸易转向全世界,意大利第二次失去信息传播中心的地位。三百年后,只是随着现代市场经济在意大利的重新出现,新闻业才逐渐在该国得到发展,但这时意大利的新闻业已远远落后于主要的工业国家。也只是在近二十年中,意大利新闻业才基本摆脱政党报刊时期的特点,较全面地进入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无论是出现现代新闻业的萌芽,还是从欧洲封建社会末期的王权报刊转变到政党报刊,从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的政党报刊转变到大众化的商业报刊,以及通讯社的建立、广播电视业的普及、因特网传播的推进,其基本的动力始终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它顽强地为现代新闻业的发展开辟着道路。政治斗争的需要会造就一定的社会对于政治信息的需求,但是不会持久地拥有最广泛的社会性市场。英、法、德、日等国新闻业发展历经波折,都是在新闻业全面进入市场经济以后才最终稳固地发展起来。亚太、非洲、拉美的现代新闻业,也是在市场经济向全球的推进中产生的。对新闻信息的社会化需求,只能来自市场经济,而不可能来自其他经济形态。其次,新闻自由政策的实行,需要各种综合条件,例如较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政治、文化历史中的民主政治传统,公众和领袖人物基本的民主政治素养等等。否则,新闻自由只能成为频繁的政治事变的直接牺牲品。巴西早在帝国时代就由皇帝给予了新闻业相当的自由,墨西哥1824年第一部宪法也定了新闻自由,但是由于频繁政变中的政治领导人无视这种自由权利,公众对于这种自由也没有真正的了解和迫切的需要,新闻业历经数百年的磨难,直到现在新闻自由才初步有了实行的经验。为此,这些国家的新闻业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了。法国自《人权宣言》后近一百年,由于政治、文化传统(特别是法国启蒙家卢梭的一些悖论对后世的影响)、市场经济条件的不完善和当权者的民主政治素养,新闻自由只表现为一些仁人志士的理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主义的新闻政策得以横行,其中有经济萧条民众寻求出路的背景、民族的黩武传统,同时更重要的是公众崇拜克里斯玛(charisma)人物的心态支持着法西斯主义新闻观拥有了市场。一旦这种新闻观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政治军事的高度集权,即使多数人后来意识到需要改变,然而改变本身则需付出极大的代价。法西斯国家的新闻业因此走过的曲折道路,教训值得深思。基于历史经验,在法律确立信息自由流通的前提下,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实行某种形式的新闻政策是否符合时代的要求,需要综合考察其政治历史传统、经济形态、公众和领袖人物的民主政治素养等等。历史上一些发展中国家新闻业的情形,有的似乎超前了些,现实中滞后的似乎多一些。从最近数百年新闻政策发展变化的历史看,实现自由的信息流通的政策是不可逆转的,这里所谈的是如何以较小的代价较顺利地实现它。也许会有不同看法,那么我们共同学习外国新闻传播史,更多地领会这个世界已经须臾不可缺少的行业走过的历程,讨论中一定会有更好的理解。
-
电视批评论欧阳宏生著《电视批评论》是一部以中国电视批评实践为依据,论述电视批评性质、作用、方法及电视批评基本规律的学术专著。全书从电视批评的性质、作用入手,考察了中国电视批评发展的历史、现状与趋势,阐释了这一学科的理念、美学思想及特征,提出了电视批评家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批评方法的具体论述中,作者运用社会学、比较主义、结构主义、心理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社会与自然学科的研究成果,分析并阐述了电视作品、电视现象、电视思潮的评判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著作还从电视批评的选题切入,具体描述了电视的评析过程和基本类型,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视批评原则。这是我国第一部把电视批评作为一门学科并系统进行研究的学术著作,对于正确评析电视作品、电视现象、电视思潮等具有方法论意义,对于正确收视、鉴赏电视节目、认识各种复杂的电视现象和电视思潮具有指导作用。该著作具有较高理论层次及科学性、学术性、实践性特征,适用于电视批评者、电视理论工作者、电视创作者、高等院校师生等。这部著作的出版,填补了我国电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
中国广播电视通史赵玉明主编广播电视史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从宏观上来说,一方面它属于历史科学的范围,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科技史,特别是新闻史有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它又是广播电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与广播电视理论、广播电视实务等一起构成广播电视学的整体。广播电视史学的任务是研究和探讨广播电视事业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并从中寻求其发展规律和总结历史经验,为办好广播电视服务。
-
中国古代文化传播史周月亮著本书内容包括:符号传播、“术”传播、中外文化的向外扩散、文化人的传播时代、哲学级别的传播以及各朝代的文化传播等内容。
-
组织传播教军章,刘双著暂缺简介...
-
中国广播电视史文集赵玉明著片断:后记:1992年,我把改革开放以来撰写的有关于中国广播电视史的文章选出60余篇,约30作万字汇编为《中国广播电视史文集》一书,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于1993年问世。近十年来,由于担任北京广播学院副院长的职务,我的主精力放在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的组织领导方面,作为“双肩挑”的干部,只能兼顾中国广播电视史的教学研究工作。去年2月,因年过花甲,不再担任行政领导职务,才又把主要精力转回到业务上来。借此机会,我又把1986一1999年间发表的一批文稿稍加整理,从中选出30余篇,编选为《中国广播电视史文集》(续集)一书,贡献给关心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研究工作的读者。入选文章,按其涉及内容,大体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应《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编辑部的约请为纪念周恩来、刘少奇百年诞辰和悼念邓小平逝世而写的三篇文章,借以缅怀三位世纪伟人生前对广播电视事业的领导和关怀。第二部分是有关中国广播电视史志的几篇文章,内容涉及旧中国广播、解放区广播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广播以及广播电视史志、年鉴的评述等,并附入了他人撰写的有关文章和资料。第三部分是有关新闻学教育与研究以及广播电视教育方面的文章和研究报告,其中有几篇是笔者对广播电视高等教育改革的认识和体会的文章。第四部分是为《中外广播电视百科全书》撰写的前言和三个有代表性的条目及《中国人民广播回忆录》第四集的编选后记。附录部分收入了列宁与无线电广播有关的文章、译文和书信选注以及两篇对笔者的访问记。关于编选列宁论无线电广播书信一事;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始者中,列宁对无线电广播给予了极大的关注。60年代初期,为供教学参考,我开始收集列宁有关无线电广播的中俄文史料。1965年,与温济泽同志一起编印了《马恩列斯论报刊·列宁论广播》一书(32开本),供院内教学参考。该书收入列宁有关无线电广播的书信6封(除1封译自俄文版《列宁文集》外,其余5篇均是从《列宁全集》中文第1版中辑录的)。后因“文化大革命”爆发,广播学院被迫停办,此项研究工作遂告中断。1973年广播学院恢复后,当时正处于“文革”后期,正常的教学研究工作很难开展,我与温济泽同志旧事重提,再次开始收集列宁与无线电广播的史料,我多次利用“运动”之余的时间,往返奔走于北京图书馆、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和中央广播事业局之间,前后大约断断续续两三年,收集、复印、翻译、整理了一批有关史料,并和温济泽同志于1977年1月再次合作编印了《马恩列斯论报刊·列宁论广播》一书(16开本)。书中收入列宁论无线电广播书信和电报16封。其中5封选自《列宁全集》中文第1版,有11封译自《列宁全集》俄文第5版,除1封为旧译外,其余10封是首次译成中文的。为慎重起见,这11篇译文还请编译局的有关同志作了校阅。和第一次不同的是,对入选的列宁论广播的书信还试加了标题和注释。当时参与此项工作的还有金初高、张光泉和方造等同志,时过境迁,上述两种版本的《列宁论广播》,现在已难于找到了。现借《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问世之际,我又重新整理加工,将散见于各卷中的有关无线电广播的书信汇集成《列宁论无线电广播书信选注》作为附录收入本书,也算是给断断续续历时30年的一项工作划上个不完整的句号。今年恰逢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创办40周年,我个人从事中国广播电视史教学研究工作也经历了40年的风雨历程。在即将跨入21世纪之际,回首往事深感个人水平和能力的有限,如果已有的业绩能为中国广播电视史的研究工作起到铺路石的作用,那也就足以自慰了。作者1999年5月于北京
-
第一现场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编《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最新锐、最有深度的大型新闻评论栏目,在CCTV收视率排行榜上,仅次于《焦点访谈》,拥有广大的观众。本书是对该栏目1999年精彩制作的深度挖掘,记录了最具历史感的现场报道,堪称1999年中国社会的一份真实档案,具有重要的新闻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