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知识传播
-
非艺术访谈陈丹青,艾未未,王宝菊 著陈丹青:爱说话,能说话,到处说话。“第一,我知道说话一点用都没有;所以,第二,我保持说话,因为这是我最后一点权利。”词语也玑珠,话锋也讥诮,立场也独醒,表情也恳切。陈丹青自比“苍蝇嗡嗡叫”,“说话有快感,让我说好了”。艾未未:1957年生于北京;1978年就读北京电影学院;1983年就读帕森设计学院,艺术联盟;1998—2006年中国艺术文件库艺术总监,并从事艺术、设计、策展等领域的工作。如果要求在我的墓碑上刻上一行字,应该写的是——一个经典的人格分裂的人,他代表了那个时代所有的缺憾。
-
后台邓科解密一个大报的新闻后台操作打造中国最佳新闻案例教科书南方周末《后台》第一辑目录节选■ 杀人现场:不可能完成的叙述? 鞠靖我始终相信翻检垃圾是一名记者的必杀技。这个杀人现场的保护方式让我觉得非常蹊跷,所有人都可以自由出入,可以自由翻检,惟一上锁的是那个嫌犯的房间,但是却没有贴封条,这意味着,人们可以随意砸开这把锁而不用承担责任。■ 不在国际电影节“卖身”的记者 李宏宇■ 记录正在外扬的“家丑” 石岩■ 马加爵:一个南方周末曾经的读者 成功■ 世象图:与南方周末渊源最深的一个县 徐楠■ 我们首先是新闻的“囚徒” 李梁沈颢说:瞧,那些新闻的圣徒!我不喜欢这一蕴含道德优越感的自恋话语。我们首先是新闻的“囚徒”。■ 为李大同准备的五个问题石岩既然李大同一再强调“新闻只有一天的生命力”,频繁出版作品集又是为着哪般?李大同在书的扉页上旗帜鲜明地写道,“新闻绝不是要记录历史,而是要影响今天”。我立马就想到了南方周末的那句响当当的口号:“记录时代进程”。在这个问题上,李大同是有跟本报迥然不同的看法吗?……■ 居然能在此找到一种约束政府的力量 肖华■ “肉感”写作风端■ 如何向高官发问 寿蓓蓓■ 新闻匿名是一种“原罪” 风端 郭楚淳■ 南方周末与“诺贝尔”之间 夏榆■ 我写作是为了光阴流逝使我心安 李海鹏■“天使.魔鬼”之争一次激烈的内部辩论,一次关于若干新闻原则的深入探讨,一次南方周末内部传统与新闻后台操作的生动展现。
-
媒介与权势(美)哈柏斯塔姆 著,尹向泽 等译应用语言学事实的存在源远流长,而作为一门独立的实验性学科其历史则较短。1870年波兰语言学家J.N.博杜恩·德·库尔德内提出“应用语言学”这一术语,经过近百年的酝酿、探索,到20世纪40~5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科技、文化、教育等的发展,对语言在各方面的应用提出了诸多课题,于是一门多学科结合的应用语言学才作为独立学科建立起来,60年代开始进入发展时期,其标志是1964年第一届国际应用语言学大会在法国召开和国际应用语言学协会的成立。弗赖斯(C.Fries)、拉多(R.Lado)、弗格森(C.Ferguson)、里弗斯(W.Rivers)等对应用语言学的建立、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在语言信息处理和计算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规划及语言教学理论、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比较先进。语言信息处理和计算语言学是随着语言学与计算机的紧密结合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沃古瓦(B.Vauquois)、伍兹(W.Woods)、维诺格拉德(T.Winograd)、海斯(D.G.Hays)、巴希勒(Bar―Hillel)、马丁·凯依(MartrnKay)等贡献很大。社会语言学在欧、美一些国家先发展起来,拉波夫(W.Labov)、甘柏兹(J.J.Gumperz)、海姆斯(D.H.Hymes)、罗曼(S.Romaine)、特鲁吉尔(P.Trudgill)等人很有贡献,他们以其研究成果及方法论为支柱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在社会上影响较大。语言规划方面,美国、法国和俄罗斯也比较领先,威因里希(Vreilweinrich)、费什曼(S.Fishman)、克洛斯(Kloss)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总体上看,国外应用语言学发展很快,但在理论上还比较薄弱,这有多方面原因:一个是学科形成到现在的时间还不太长,学科基础不够深厚,理论研究自然比较薄弱;另一个是应用语言学涵盖的内容繁多,不容易进行总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加强应用语言学各分支学科方法论的综合梳理与总结,加强应用语言学基本理论研究,将是应用语言学今后在理论建设方面的重要任务。中国应用语言学形成于20世纪80~90年代,其标志是1984年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的成立和1992年《语言文字应用》杂志创刊。1995年召开“首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会上的学术成果丰富多彩,充分显示我国的应用语言学已经有了一定基础。我国应用语言学能在20世纪80~90年代成为独立学科,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受国外的影响。这时,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强调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设,更加重视应用,强调科学研究与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而国外的应用语言学已经比较成熟,并成为热门学科,我们引进了这门新兴、实用的学科及国外的先进成果。我国应用语言学自建立以来,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相继成立了一批专门的研究机构,创办了语言应用、语言教学和语言信息处理等专业刊物,筹备成立学术团体,建立了一批硕士点和博士点,并逐步建立了学科基地,在高等院校开设了专业课程,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建立了专业队伍,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进入新世纪,我国应用语言学在研究、解决语言应用的实际问题,正确引导我国语言生活,满足社会、文教、科技的需求等方面,应当做出更大的成绩,同时为世界应用语言学的发展做出贡献。应用语言学是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分广义、狭义两种。狭义的应用语言学研究语言教学。中国一般取广义的,也有取狭义的。我们取广义的,包括语言应用的各个方面,范围是开放的,具体包括四大部分:一是语言教学,主要研究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二是语言规划,主要研究语言地位问题和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三是广义的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同社会的关系和语言的社会应用;四是语言本体和本体语言学同现代科技的关系,例如语言信息处理和计算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是语言本体和本体语言学同相关学科发生关系的学科。作为交叉学科,它和本体语言学具有交融性。如,语法学谈语法结构属于本体研究,而谈语法运用就跨界了,谈语法规范基本上属于应用语言学了。应用语言学既注重语言应用规律和基础理论的研究,更着眼于语言的实际应用研究;既注重思辨性的探讨,更立足于自然观察、社会调查和科学实验。正是由于应用语言学的理论比较薄弱,所以过去国内外有些人认为,应用语言学没有什么理论,它只是对语言学理论的运用。这种认识显然是不全面的,没有理论怎么能成为一门学科?事实上应用语言学有自己的理论,如交际理论、动态理论、中介理论和人文性理论,尽管这些理论还不够成熟,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交际理论是居总纲位置的理论,是本体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结合的纽带。交际是一种活动,语言存在于交际活动之中。因此,语言是动态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性是语言的本质。其实人们早就看到了语言的动态性,问题是如何看待语言的动态和静态的关系和地位。由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很长一个时期里,人们习惯于把静态看作是语言的本质特征,认为动态是对静态使用的表现。语言的动态理论则认为,物体运动速度不同,速度相对比较慢的叫稳态,速度相对比较快的叫动态,动态是语言的主导方面。而所谓的静态只是为了研究、说明、解释的需要而提出的一种状态。中介理论一开始是从语言教学中来的,现在不仅语言教学讲中介,社会语言学也重视中介。还有人文性理论。这三者都是语言交际理论下位层次的理论,此外还有层次理论、潜显理论等。与理论相关联的是方法,应用语言学的方法有综合的,也有本学科常用的,总体上是兼容的;其实有些方法很难截然分开是属于本体语言学或其他学科还是应用语言学的,只是在研究中有时会有所侧重。另外,方法和方法论也有层次,在一个层次里是方法,在另一个层次里它可能又是方法论。应用语言学的交叉学科性质,决定它的方法主要是兼容综合的。有传统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方法,如比较法,它从本体语言学中来,在应用语言学中也非常重要。应用语言学也有自己比较常用的方法,比如实验法和计量法,这些方法在传统语言学和有些学科中也使用。现在就我国来看,实验法在应用语言学中用得不够好。计量法在我国应用语言学中有的用得比较好,但总体上用得还比较少,而国外这方面用得很好。还有调查法,在传统语言学和有些学科中也用,但应用语言学中用得更多一些。可以说,实验法、调查法和计量法是应用语言学的基本方法。应用语言学的方法论主要是实证论,特别强调使用的方法要受到实践的检验。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有自己的特色。我国应用语言学建立的背景是:那时语言教学需要加强,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和双语教学;语言文字工作决策要进一步科学化;语言研究要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新兴的交叉学科要进一步发展。语用所就是随着这几个条件成立和发展的,我国的应用语言学实际上也是随着这几个条件产生和发展,并为这些条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我国的应用语言学十多年来与上面几个方面的需要和发展同命运,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同命运,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跟国外相比较,我们的应用语言学比较注意研究各分支学科的实际问题和总规律,而且认为应用语言学不只是理论的应用,本身也有理论。在理论方面,有从国外借鉴而有所发展的,有主要是我国提出的。在分支学科方面,尤其是语言规划、语言与社会文化、语言信息处理等,我们也有许多特点。我国应用语言学学科一建立,基本上就是取广义的,在研究中跟语言实际紧密结合,力求解决我国语言应用、语言教学和语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国的语言应用研究还跟本体语言研究密切结合。一个时期我国的本体语言学很受重视,现在研究应用语言学的有一批是从本体语言研究中来的,他们兼做本体和应用两方面的研究,这对应用语言学的发展十分有利。有比较好的本体语言研究做基础,这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的好传统,也是我国语言应用研究的一个特点和长处。近些年来,我国的应用语言学得到了比较快的发展,这是令人鼓舞的。一门学科的发展,要具备两个相互推动的基本条件:一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外部条件;二是及时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内部条件。从外部条件看,我国社会条件的改善,社会生活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改革开放的深化等等,对我国的应用语言学提出了许多要求,同时也为其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内部条件看,重视、关心、参加语言应用研究,是我国自古以来语言研究的传统。同时,我们还有了一支良好的研究队伍。我国的应用语言学正遇到好时机,在今后时期内将会有较大的发展,理论和方法方面也会有所加强和完善。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应用语言学在理论建设、方法研究、队伍建设及学科的整体规划方面,还存在不足,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理论建设的不足,跟我们的语言应用研究工作急于求成,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有很大关系。语言应用是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启动起来需要一定时间,而要停下来,由于惯性作用也需要时间,所以语言工作有时要适度超前,做好促进工作。对队伍建设的重视不够,也跟过去对语言应用的认识不足有关。在方法、方法论建设方面,现在做得不够好、研究不够深入,计量、实验等方法用得较少,还有为方法而方法的情况,采用的方法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对应用语言学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不够完整、不够清晰、不够具体,这也是比较重要的问题。存在上述问题,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原因。历史上,我国的语言学理论建设有较大局限,科学方法没能很好发展起来。现实中,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比较薄弱。今后我们要在这些方面加倍努力。应用语言学是新兴的交叉学科,因此队伍建设要重视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加强两栖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作为现代应用语言学研究者,应该懂语言学又懂现代科技及其他相关学科。学科建设,还要有学科带头人、学术领袖和高层次的学术群体。纵观我国学科发展情况,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领袖起了很大作用。学术群体不一定是地域性的,可以跨地域跨学科,既有共同点,又有个性,群体与群体之间是合作的、交融的。我们还要营造良好的学术空气,要提倡学术民主,在这方面我们和国外差距较大。应用语言学搞得好不好,要看我们对问题的解决程度,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和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这是学科发展的立足点。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材建设。在1998年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上,许嘉璐先生对应用语言学科今后的发展谈了三点意见:一是要加强理论建设,二是要使应用语言学进入大学课堂,三是研究人员要实行知识更新。会后,我们讨论了应用语言学进入大学课堂问题,想组织人员编写应用语言学系列教材。不久,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和商务印书馆汉语编辑室共同策划此事。1999年10月,在北京广播学院召开了第四次应用语言学学术研讨会,会议的主题之一就是应用语言学教材建设。陈章太在会上作了“关于编写应用语言学系列教材的几个问题”的报告。陈章太说:“应用语言学在国际、国内建立以后,其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主要方法,以及新的研究成果,应当编入有关的教材当中;而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应用语言学在解决社会、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技等对它提出的问题时,取得了明显的成绩,这也要通过教材把它总结、肯定下来,以便传授给众多的专业受业者,并促进本学科的不断发展。然而我国至今还没有成体系的应用语言学教材,更谈不上教材的多样与选择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不小的损失和遗憾!摆在我们应用语言学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就是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有利的条件,尽快编写、出版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有较高水平的应用语言学教材。”(《语言文字应用》2000年第1期)这次研讨会之前,已经策划快一年了。会议结束的第二天,在商务印书馆召开了总主编、分册主编、策划人员等参加的工作会议。陈章太就编写应用语言学系列教材的缘起、特色、编写人员、具体要求和第一批书目等问题做了具体说明。计划第一批编写10本,都叫概论。总主编是我们两人。于根元主编《应用语言学概论》,俞士汶主编《计算语言学概论》,庄文中主编《中小学语言教学概论》,赵金铭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陈章太主编《语言规划概论》,戴庆厦主编《社会语言学概论》,张颂主编《传播语言概论》,李如龙主编《文化语言学概论》,曹先擢主编《中国辞书学概论》,袁晖主编《汉语语体概论》。会议决定成立这套教材编委会,由总主编、分主编和有关人员组成。各分册编者请有实力的本学科学术带头人担任,组织编写人员时应注意老中青结合、教学人员与科研人员结合。每一分册的编写组拟出大纲,其框架和内容经过编委会详细讨论,最后由总主编和分主编审订。会议商定2002年陆续完成初稿,由分主编统稿,总主编审稿,最后由分主编定稿,2003年分期出版。期间又召开了几次编委会,主要讨论全书的内容、写法、体例,及有关的编务,交流各书大纲和编写过程中的问题。编写、出版工作大体按计划进行。这套教材的体例总的来说是统一的,第一章是“绪论”,最后一章是“回顾与展望”。一般每节后面配有思考和练习题,章后附有参考文献,书末附有术语表。各书有自己的内容,但有的内容是共有的,共有的内容在观点和写法上会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可以说是大同小异吧,这是很自然的事儿,可能有利于学术的发展。由于我们的水平和经验所限,这套教材的编写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敬请读者朋友不吝赐教。两年后,我们将根据读者意见和学科发展及教学实际的需要,再进行认真修订。最后我们要衷心感谢参加这套教材编写的全体同仁,正是由于他们的辛勤劳动,编写工作才得以顺利完成。我们还应该真诚感谢商务印书馆的领导和有关同志,正是由于他们的最大支持和认真督促,这套教材才能够如期与读者见面。
-
我在白宫当记者袁炳忠 著这是一部来自一位优秀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札记,真实而又充满细节地记录了美国白宫的政治风云、波黑战场及阿富汗战争、中德关系等国际大事件。作者袁炳忠将自己在白宫做记者时,对美国政治、外交、社会、文化进行近距离观察的心得娓娓道来:关于90岁高龄的白宫女记者的传奇生涯;一个移民在白宫外抗议30载的辛酸故事;对美国两任总统克林顿和布什的比较分析;对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的预测展望,希拉里可能成为一个改变美国历史的女人。作者还向我们详尽地展现了在波黑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惊心动魄的采访历险等等。本书的部分篇章曾《参考消息》《环球》《国际先驱导报》上登载,并获得过多项国家新闻奖。
-
青藏铁路任喜贵青藏铁路建设,必须面对一个非常特殊的自然环境:在1142公里的线路上,海拔高度几乎全部超过3000米,其中超过海拔4000米的线路长达960公里,超过海拔5000米的有50多公里,还有一段131公里亘古死寂的无人区。高海拔带给建设大军的第一个难题是恶劣的生存条件:首先是气压低,空气含氧量低。大气压力比海平面降低36~45,空气中的氧分压比海平面低38~46。肌体缺氧使人头昏、头痛、恶心、呕吐、心慌、气短、烦躁、食欲减退、睡眠障碍、全身乏力,严重的缺氧极易引发致人死亡的高原性脑水肿。第二是温度低。全年平均温度-5℃左右,全线极端最低气温-45.2℃左右。一天之内昼夜温差最大可达30℃。寒冷容易使人体暴露部分形成冻伤,变化极大的气温很容易致人感冒,而感冒这个内地极常见的“小病”,却是“高原杀手”肺水肿的重要诱因。第三是风大干燥,风速极高。这里年平均相对湿度只有50%左右,最大风速却高达30米/秒以上。严重的干燥、多风,使人体体液大量蒸发,极易造成人体血液粘稠,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大量发生。还有日光辐射和紫外线比海平面强1.5倍到2.5倍,很容易灼伤野外作业人员的皮肤,产生脱皮、水泡等症状;眼角膜受紫外线伤害,还会发生雪盲。此外,青藏铁路经过的地区,还有鼠疫等烈性疫源性传染病流行的可能……所有这一切,对建设人员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其劳动能力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几乎可以说,这是一片人类生存的“生命禁区”。青藏铁路开工之前,曾经有人忧心忡忡地说,既然青藏铁路建设被说成是修筑新的长城,那么,在如此严酷的环境条件下,会不会出现成百上千个“哭长城的孟姜女”?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毫无根据!让我们回眸一下历史的画面,看一看青海省格尔木市烈士陵园吧。画面中的这一排排墓地,埋葬着为改建青藏公路、铺设格尔木至拉萨输油管道、修建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而牺牲的年轻生命。看看这墓碑上的年龄吧:18岁、19岁、20岁……几乎全是生命的花季。青藏铁路第二次“下马”后,铁道兵第十师当年在风火山修建483米冻土路基试验段的战士,90%以上出现肺动脉高压和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人们没有忘记,当年西北军区三次进藏大驮运时留在路边那白花花的骨骸。人们没有忘记,青藏公路通车初期,每个汽车运输团每年有30多名年轻战士牺牲……人们没有忘记,流行于青藏公路沿线令进藏旅客心惊胆战的顺口溜:“到了西大滩,两眼泪不干”,“到了昆仑山,如进鬼门关”,“到了五道梁,难见爹和娘”,“到了唐古拉,死神把手抓”……P108-110
-
光圈中的凤凰曹景行凤凰卫视的人对拍照的热衷,已经有点异乎寻常了。在香港红磡的总部办公楼里,作者时常在信箱格子里发现一些新的相片,都是其他同事不知什么时候给作者拍下的。去年宋楚瑜访问大陆,作者们随团采访结束刚回到香港,摄影记者杜德基就把作者和把一路拍下的所有照片,制成两张光碟,每人一套。这是著名新闻人曹景行奉献给读者的第一本书。“主角”是他所服务的、有“中文CNN”之称的凤凰卫视。十七年前,曹景行从上海移民香港,投身新闻界。八年前,年过半百的曹景行以《杨澜工作室》节目顾问的身份加盟凤凰卫视。从此,在俊男靓女扎堆的凤凰主播队伍中,出现了一个长着招牌式灰白头发、戴金丝边眼镜的老头。这个“年轻的老头”很快以其清秀儒雅的外形,更凭借简练、独到、充满知性的“曹氏评论”,在凤凰卫视覆盖的全球华人圈获得了广泛影响力。作者简介: 曹景行,祖籍浙江,1947年生于上海,属于“老三届”中最“老”的那群。1968年下乡到皖南的茶林场,伴黄山十年。忽然可考大学,1978年获复旦大学录取,学历史四年后,入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跟随前辈学者研究美国和亚太经济现状,前后六年。年逾四十移居香港,转入新闻行业至今十七八年。前八年在平面媒体打工,初入《亚洲周刊》时当撰述员,后任副总编兼《明报》主笔,并为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华文报章撰写评论。五十岁时再次改行做电视。先入“传讯电视”,主管“中天”新闻频道数月。1998年加入凤凰卫视,今年已是第九个年头。在电视新闻评论和台湾新闻报道两方面一直在作实实在在的探索。与同事一起创办了《时事开讲》、《总编辑时间》等栏目。2006年开始主持《口述历史》和《风范大国民》。2005年7月开始,在北京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做访问学者,教课。
-
心碎的声音黄敬文 著《心碎的声音——战后伊拉克采访实录》真实记录了新华社记者黄敬文在伊拉克十个月的心路历程。 2003年他主动请缨,带着对巴比伦空中花园曾经的想象,踏进今天硝烟弥漫的土地。他来不及观察这里以前发生了什么,却看到茫茫沙漠,沉沉戈壁,大批疲惫的难民长途奔波却求助无门,衣食无着。如今黄敬文用一名中国记者的视角为我们描述了战后真实的伊拉克。这本书既是历史的见证者,又是记者遭遇战争无以规避的思索。本书图文搭配,以200多幅优秀的摄影图片,真实再现了战后伊拉克全貌。
-
冰点故事李大同著《冰点》是中国青年报1995年开办的一个专题特写版。“更多地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想法”,首次将普通百姓的生活作为中央媒介新闻着力表现的对象,引起读者热烈的反响。其后,《冰点》创出一条通过对普通人生活细腻、生动的描述为基点,全面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与变迁、讴歌真善美、抨击假丑恶的办刊新路。《冰点》报道被各地报刊大量转载;其中多篇被拍成电视专题片;有4篇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目前《冰点》已出刊330多期,累计近300万字。《冰点》报道已有三家出版社精选成书,被多所大学新闻系列为必读参考书。理念:普通人占这个世界的99%,只有赢得平凡,才能赢得世界。 李大同就是《冰点》的创办者和主编,他强烈地感到,一个编辑具体的思考和工作状态,一篇引起极大社会反响的报道的出笼过程,对有志从事新闻业的大学生、研究生们来说,是相当陌生的,而他们在学校里,很难得到这方面的信息。往好里说,他们充其量只能研究一些“好的”公开的报道,但新闻运作的真正内涵,往往不在报道之内,而在报道之外;新闻“大制作”就更是如此。于是他回顾《冰点》从创立到今天10年多的历史,讲一些报道和制作背后的故事。 在这本书里将要回顾的,主要是他办《冰点》的实践,由一个一个故事组成,也间有这些年里的一些思考文本。其中既有成功,也有失败,还有无奈的妥协和硬起头皮的抗争。如果说,新闻工作者在某种意义上是在“记录历史”的话,那么,在这本书里将尝试写写“如何记录”历史,谈谈一个大报编辑在自己主持的版面里,如何记录自己眼中的中国的故事。
-
新闻业的怀乡病许知远本书是一部媒体评论集。身为《经济观察报》主笔的作者许知远,从一个新闻从业者的视角,以新闻写实的手法,聚焦《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财富》、《经济学人》、《连线》等这些全球传媒巨擎,对它们的经营理念、发展历史、未来走向进行了有益的梳理、回顾、总结和展望,展现了这些传媒帝国的精英们的媒体精神。新闻从业者、传媒行业相关人士、媒体研究人员,以及对传媒业感兴趣的业外人士。
-
五魁首苗炜著在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开播十年之际推出的一本纪实性作品。全书约21万字,由《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苗炜执笔,基于大量采访和第一手资料,解密了众多CCTV5成长中的幕后故事,记述了CCTV5发展中有重要代表意义的事件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真实细节、性情人物、幕后故事,经由作者个性化的风格写作,辅以理性的分析和宏观的俯瞰,使得该书充实丰满、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