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知识传播
-
中国古代文化传播史周月亮著本书内容包括:符号传播、“术”传播、中外文化的向外扩散、文化人的传播时代、哲学级别的传播以及各朝代的文化传播等内容。
-
影视传播概论与技巧岳淼编著《影视传播概论与技巧》第一版问世后,由于它选题体例内容方面有特色,很快成为许多高校使用教材。本次重版作了较大的修改。《影视传播概论与技巧》在阐述影视传播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了中外影视的发展历程,对一批有代表性的优秀影视作品作了深入的评论,从传播学的角度论述了影视文化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关系以及影视传播的效应。在介绍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时,分几个时期阐述了电影的成就及第四代、第五代导演的风格,并辟专章介绍了香港和台湾电影的发展史及导演风格。在介绍外国电影的发展历程时,选取了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美国等几个国家,对他们的电影发展史,尤其是电影流派、美学特征及著名导演作了系统的介绍。阐述了中国包括台湾、香港在内的电视剧发展历程,介绍了一批有影响有代表性的电视剧。还较系统地论述了影视艺术的鉴赏,从鉴赏方法到影视鉴赏的不同特点,都作了简明的阐述。此外,《影视传播概论与技巧》还辟专章对一批优秀影视作品作了简评。
-
组织传播教军章,刘双著暂缺简介...
-
中国广播文艺学张凤铸主编该书是由博士生导师张凤铸教授领衔的一项“八五”部级科研课题,出版于1994,修订再版于2000年春夏之交。首部《中国广播文艺学》的再版,具有开拓性的理论价值、教材价值和学术价值。全除绪论(代序)外,尚有16章和编后记。全面、系统地叙述和论证了中国广播文艺的发展历程、审美特性、中国特色节目设置和分类、节目类型、广播剧艺术、长篇小说连播、崛起的音乐节目、广播文艺中的配乐、广播文艺中的采录、从表演到群体声源、环境、欣赏与节目信号、节目主持人、听众反馈等,资料翔实,论述到位,特色鲜明,理论性、学术性相结合,史论、例证、节目、操作兼备,是大专院校文科学生、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生和广播文艺工作者的必读教材或参考书。
-
弥漫的传播杜骏飞著本丛书尝试“新学术”之格调,倡导学术之原创性、思想之客观性、课题之前沿性、文本之工具性、观点之交互性;倡导身体以力行、做真学问、从细小处入手、开思想之大境界,或问,若享献不及,则如之何?曰,事在人为。
-
新闻发现学引论彭菊华著本书以全新的视角和理念论述了新闻与发现的相互关系,将新闻实务与相关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占有大理的、令人信服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悉心探求新闻发现的规律和特点等。
-
动画概论贾否,路盛章著回顾,又不仅仅是回顾——重看电视连续剧《今夜有暴风雪》陆建资料:山东电视台摄制;获第五届飞天奖电视连续剧一等奖。编剧:李德顺孙周导演:孙周摄像:刘允良主要演员:任梦吕毅王永革一、故事梗概1979年春节后的东北松嫩平原依旧寒凝大地,雪花伴着阵阵朔风,不时飘落。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40万知识青年,已经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开始有序地大批返城。短时间内成千上万人的迁徙,使得部分农场、村落略显空寂,公路上时有满载青年人及他们的行李的汽车驶过。火车站一片拥挤,嘈杂,万头攒动,人们或失落、或焦急,痛苦与快乐,表情各异。广播预报:今夜有暴风雪。
-
中国广播电视史文集赵玉明著片断:后记:1992年,我把改革开放以来撰写的有关于中国广播电视史的文章选出60余篇,约30作万字汇编为《中国广播电视史文集》一书,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于1993年问世。近十年来,由于担任北京广播学院副院长的职务,我的主精力放在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的组织领导方面,作为“双肩挑”的干部,只能兼顾中国广播电视史的教学研究工作。去年2月,因年过花甲,不再担任行政领导职务,才又把主要精力转回到业务上来。借此机会,我又把1986一1999年间发表的一批文稿稍加整理,从中选出30余篇,编选为《中国广播电视史文集》(续集)一书,贡献给关心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研究工作的读者。入选文章,按其涉及内容,大体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应《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编辑部的约请为纪念周恩来、刘少奇百年诞辰和悼念邓小平逝世而写的三篇文章,借以缅怀三位世纪伟人生前对广播电视事业的领导和关怀。第二部分是有关中国广播电视史志的几篇文章,内容涉及旧中国广播、解放区广播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广播以及广播电视史志、年鉴的评述等,并附入了他人撰写的有关文章和资料。第三部分是有关新闻学教育与研究以及广播电视教育方面的文章和研究报告,其中有几篇是笔者对广播电视高等教育改革的认识和体会的文章。第四部分是为《中外广播电视百科全书》撰写的前言和三个有代表性的条目及《中国人民广播回忆录》第四集的编选后记。附录部分收入了列宁与无线电广播有关的文章、译文和书信选注以及两篇对笔者的访问记。关于编选列宁论无线电广播书信一事;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始者中,列宁对无线电广播给予了极大的关注。60年代初期,为供教学参考,我开始收集列宁有关无线电广播的中俄文史料。1965年,与温济泽同志一起编印了《马恩列斯论报刊·列宁论广播》一书(32开本),供院内教学参考。该书收入列宁有关无线电广播的书信6封(除1封译自俄文版《列宁文集》外,其余5篇均是从《列宁全集》中文第1版中辑录的)。后因“文化大革命”爆发,广播学院被迫停办,此项研究工作遂告中断。1973年广播学院恢复后,当时正处于“文革”后期,正常的教学研究工作很难开展,我与温济泽同志旧事重提,再次开始收集列宁与无线电广播的史料,我多次利用“运动”之余的时间,往返奔走于北京图书馆、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和中央广播事业局之间,前后大约断断续续两三年,收集、复印、翻译、整理了一批有关史料,并和温济泽同志于1977年1月再次合作编印了《马恩列斯论报刊·列宁论广播》一书(16开本)。书中收入列宁论无线电广播书信和电报16封。其中5封选自《列宁全集》中文第1版,有11封译自《列宁全集》俄文第5版,除1封为旧译外,其余10封是首次译成中文的。为慎重起见,这11篇译文还请编译局的有关同志作了校阅。和第一次不同的是,对入选的列宁论广播的书信还试加了标题和注释。当时参与此项工作的还有金初高、张光泉和方造等同志,时过境迁,上述两种版本的《列宁论广播》,现在已难于找到了。现借《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问世之际,我又重新整理加工,将散见于各卷中的有关无线电广播的书信汇集成《列宁论无线电广播书信选注》作为附录收入本书,也算是给断断续续历时30年的一项工作划上个不完整的句号。今年恰逢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创办40周年,我个人从事中国广播电视史教学研究工作也经历了40年的风雨历程。在即将跨入21世纪之际,回首往事深感个人水平和能力的有限,如果已有的业绩能为中国广播电视史的研究工作起到铺路石的作用,那也就足以自慰了。作者1999年5月于北京
-
电视批评论欧阳宏生著《电视批评论》是一部以中国电视批评实践为依据,论述电视批评性质、作用、方法及电视批评基本规律的学术专著。全书从电视批评的性质、作用入手,考察了中国电视批评发展的历史、现状与趋势,阐释了这一学科的理念、美学思想及特征,提出了电视批评家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批评方法的具体论述中,作者运用社会学、比较主义、结构主义、心理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社会与自然学科的研究成果,分析并阐述了电视作品、电视现象、电视思潮的评判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著作还从电视批评的选题切入,具体描述了电视的评析过程和基本类型,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视批评原则。这是我国第一部把电视批评作为一门学科并系统进行研究的学术著作,对于正确评析电视作品、电视现象、电视思潮等具有方法论意义,对于正确收视、鉴赏电视节目、认识各种复杂的电视现象和电视思潮具有指导作用。该著作具有较高理论层次及科学性、学术性、实践性特征,适用于电视批评者、电视理论工作者、电视创作者、高等院校师生等。这部著作的出版,填补了我国电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
第一现场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编《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最新锐、最有深度的大型新闻评论栏目,在CCTV收视率排行榜上,仅次于《焦点访谈》,拥有广大的观众。本书是对该栏目1999年精彩制作的深度挖掘,记录了最具历史感的现场报道,堪称1999年中国社会的一份真实档案,具有重要的新闻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