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知识传播
-
马克思主义与媒体研究[英] 迈克·韦恩 著本书借鉴马克思、卢卡奇、葛兰西、哈贝马斯、詹姆逊等人的观点,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在分析媒体和当前文化趋势所需的关键概念,并使用了阶级、生产方式、文化产业、国家、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霸权、知识和社会利益以及商品拜物教等概念,涵盖了电影、电视、互联网和印刷媒体。基于此,本书做了从数字文件交换到迪斯尼、从真人秀节目到诸如The Others、《恶魔的骨干》和《黑暗之城》等电影的案例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和文化拜物教。在探索每个概念与理解媒体的相关性后,韦恩解释了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是媒体学生使用的重要批评方法。他对近年来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的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强调了这些趋势走向以及为什么会再次发生变化,倡导人们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来理解周围的世界。
-
网络空间治理孙曙生自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推进网络空间的法治化一直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课题,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应用于网络公共空间的治理,要求建立满足于不同主体需求的秩序结构,同时保障民主价值和公民的自由权利,体现了网络治理的双重结构。本书把纯粹的学术研究与网络空间的法治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以法理的视角来寻求网络空间的法治化之道。通过本书的研究,明确了网络空间法治化的目标、实现目标的现实困境及其走出困境的法治路径。在网络空间法治化的工具选择方面,提出了软法之治愈硬法之治;在网络空间的法治化实现路径上,提出了通过过程控制与司法控制,探索外生化、内生化与法治化的协同机制,进而实现网络治理的目标。
-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书楚辞笺注曹锦炎撰 著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经过整理,共发现五篇楚辞类作品:《凡物流形》《李赋》《兰赋》《有皇将起》《鶹鷅》,已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七、八册公布,整理者即是曹锦炎先生。这五篇作品均不见于今本《楚辞》,从体裁和句式看,也比今本各篇显得更具原始性,这对研究楚辞这种诗体的形成很有帮助。本书将五篇楚辞集中在一起,结合学界**研究成果和个人研究心得,对释文与注释做了细致的修订与增补。书中还附有简文摹本,可和释文注释对照阅读。
-
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研究陈晓强 著《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研究》从理论探讨和声符考释两个方面展开对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的研究。理论探讨部分从四个角度展开:1.学术史的梳理;2.泛时的考察;3.历时的考察;4.方法的提取。材料考释部分从韵部、声纽、字形三个角度提取形声字声符,进行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的考释和汇编工作。
-
网络视听版权规制论陈笑春 著本书全面分析了网络视听作品的版权纠纷,但重点并非在于裁判结果,而是关注其中的产业实践与法律规制的矛盾互动,并从网络视听产业的“内因”分析产业特征与版权纠纷之间的可能关联,以及从规制体系的“外因”分析现行法律体系在版权制度全球化趋势中凸显的问题,从而立足中国产业的现实,对权利保护界定和侵权认定边界提出有价值的思路和建议。
-
坚守本色与彰显特色张德胜,童铸本书以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教育办学20周年为契机,在“双一流”与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梳理记录新闻传播教育的特色发展路径,全面呈现武体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历程、办学特色和改革创新路径与措施,凝练办学理念,总结办学规律,扩大社会影响,为高校特色新闻学院建设提供参考模式。全书从二十年磨一剑、建设一流专业一流学院,重培育善引进、打造优质师资队伍,懂体育会传播、培养特色新闻人才,强基础跨学科、科学研究不断创新,建团队创智库、社会服务合作共赢,读经典学原著、文化传承责任为先,全球化共同体、国际交流开放办学,守初心担使命、党的建设创建标杆等共计八个篇章展现了武体新闻传播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
-
信息处理与数据科学马秀麟,邬彤,鲍建樟,李鹏 编本书是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并对人们的科学研究、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大形势下,结合教育部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加强在校大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为高等院校“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类课程的教学而编写的。本书从信息处理与数据科学的视角入手,依据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的课程体系及本书的设计理念,重点探索并分析了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各类信息资源的编辑处理技术、数据科学与数据分析的相关概念与技术、人工智能的原理与应用共5个领域的内容。因此全书分为5篇,分别为:第1篇信息及信息的数字化表示、第2篇信息平台与信息交流、第3篇文稿处理与信息呈现、第4篇多媒体信息处理、第5篇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最后,还以Excel的分析工具库为例讲授了数据分析中常见的t-检验、相关性分析和方差分析等技术。与同类教材相比,本书强化了对大学计算机课程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的梳理,并在内容上有所加深,重点增加了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两个模块的内容,系统地讲授了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的概念、特征与关键技术。本书注重系统性和理论性,涵盖知识面较广,既可以作为大中专院校的计算机公共课教材,也可作为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自学参考资料。
-
微博公益传播王炎龙微博公益传播的要义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以微博为媒介进行的微博公益传播公益传播,具体是指公众或组织通过微博发布或接受公益信息,并参与、动员和支持公益事件的一种传播活动;其二,细小的公益参与方式,强调“勿以善小而不为”,人人可以通过举手之劳汇聚公益力量、创造社会价值。微博凭借其开放性、社交化、强弱连接并举的信息传播优势,为传统公益传播注入了新生力量。但微博如何重塑公益传播,吸引了哪些传播主体参与,形成了怎样的传播机制,实现了怎样的传播效果,据此需要建立怎样的传播规范,这些问题留待研究者分析和解读。基于此,本书以社会心理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展开学理化阐述,试图探究公益传播理论的适用性,发掘提升微博公益传播效果的可行性路径,为完善微博公益传播体系建言献策,以促进微公益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
协同发展李明德,刘婵君 著《协同发展:社会化媒体与政治生态》是基于政府、社会化媒体与公民新型关系建构视角,探索如何构建面向政治生态建设的社会化媒体舆论协同引导模式并确保其科学运行,旨在为提升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打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持。《协同发展:社会化媒体与政治生态》从全景视角探索社会化媒体与政治生态协同的要素解析与机制构建;探讨社会化媒体与政治生态协同发展的优化机制——舆论协同引导模式;应用统计学原理,科学推衍出一套客观评价政务微博规模指数的计算方法,对政务微博综合发展程度进行研究。
-
马礼逊对华传播活动研究刘伟 著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源头与外国传教士来华办报密切相关,英国新教传教士马礼逊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先驱人物。他1807年来到中国,在当时直接传教难以开展的情况下,探索多种方法进行间接传教,尤以报刊传教最有开创性。本书全面考察马礼逊的报刊传教活动,主要介绍了他主导创办第一份近代化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和英文季刊《印中搜闻》的过程,以及他如何参与、推动和支持其他报刊的创办并利用其传教。本书认为马礼逊借办报而传教,开创了报刊传教这一基督教对华传播新模式,扩大了新教对华传播面,客观上则起到了推动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