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知识传播
-
《大公报》全史吴廷俊“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项目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本书由“报史”“年表”和“报人”三卷构成。 “报史”卷以“大公”精神为内在逻辑撰写而成。1902年至1949年的《大公报》史可分为三个时期,即英记时期、王记时期和新记时期。各个时期的报史由于主持者对“大公”精神贯彻的程度差别而呈现不同的面貌:英敛之首倡“大公”,为其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大公报》转手王郅隆,在胡政之主持下,报纸进入现代发展轨道;转手王景杭后,“大公”精神缺失,最终导致报馆倒闭;新记续刊,重扬“大公”旗帜,使《大公报》发展到新的高度。“年表”卷是以日记、报纸资料、人物传记、相关回忆文章与研究论著为根据所编撰的大事记,分为英记年表、王记年表和新记年表。“报人”卷则为“《大公报》人”立传,共收入56人,分“三世创业者”“新记‘少帅’”“采编精英”和“经营里手”四个层面。 三卷内容相辅相成,“报史”卷本着“论从史出”的治史原则,更新了以往《大公报》史研究的诸多观点;“年表”卷为撰史准备了翔实的史料;“报人”卷则作为“报史”卷的补充,其内容更为生动、丰满。本书是迄今为止有关《大公报》史最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可供相关研究者参考使用。
-
议程设置视角下《人民日报》关于中国梦报道研究刘亚 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百年来一代又一代领导集体共同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但以“中国梦”这样简洁明了、朗朗上口又极具传播力的语言表达伟大复兴的梦想,尚属首次。研究《人民日报》“中国梦”报道,源于其是提升政治传播能力的时代诉求、加强党的领导的现实需求以及深化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人民日报》9675篇“中国梦”报道为研究对象,以议程设置为理论框架,采用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人民日报》“中国梦”报道议程设置的整体图景,并试图探寻议程设置的策略、偏颇及原因,终提出议程设置的优化路径。
-
融合·共生广东省广播影视协会本书是2021年度广东省广播影视奖候选一等奖作品文稿及点评意见汇编,作品类型包括广播新闻作品、电视新闻作品、新媒体新闻作品、广播节目作品、电视节目作品、网络视听作品、广播播音主持作品、电视播音主持作品、论文作品、科技项目、电影作品、公益广告作品。作品题材广泛,是2021年度广东省广播影视精品的集中展示,体现了2021年度重大宣传主题和广播影视媒体特色。
-
比较新闻传播研究孔正毅,包鹏程 著本书为高等院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基础课教材。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内容:比较新闻传播的影响研究、比较新闻传播跨学科与阐发研究、比较新闻传播现象聚焦,借鉴比较文学、比较政治学、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将中西新闻传播活动放在两个系统中进行比较研究,即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本书立足全球视野,运用比较的理论和方法,系统考察中外新闻传播学的相互影响以及相关专业的互动关联,是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的一次有益探索。
-
融媒体报道实务研究杨慧霞 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分析了信息社会全媒体时代发展趋势,为新时代加强全媒体建设、实现媒体融合发展作出了科学的顶层设计。本书以融媒体报道实务为主要探讨对象,分八章论述了融媒体报道的时代背景、基本概念,以及它的选题、策划、信息采集方法、写作、制作与呈现等,论述中列举了多种案例,特别是以全国两会报道为例,展现了我国新闻报道升级换代的过程。本书体例编排基本清晰合理,内容通俗易懂,具有前沿性和实用性。
-
在一起杨川源本书主体来源于2021年zhongxuan部立项课题;全书全面贯彻总书记关于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关于进一步发挥主流媒体强大舆论引导作用以及大力提升新闻工作者“四力”能力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前沿问题,诸如怎样在融合传播的大背景、新格局下,打通堵点、卡点,疏解疑点、难点,实现省、地、县(市区)媒体新闻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通共享;如何充分发挥新闻人才的带动作用,建立起理想坚定、作风优良、深入基层、能打硬仗的新闻报道团队;如何采行新的理念、技巧和手法,把重大主题报道、典型事迹、典型经验和典型人物报道做得让受众所喜闻乐见,真正“入耳、入眼、入脑、入心”,产生影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努力尝试回答进入“十四五”开局之年主流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面临着的一系列问题,也为奋斗在一线的新闻工作者鼓劲贺彩。
-
公益传播十讲曹轲我们讨论的“公益”不再仅仅是扶危济困;数字时代的到来,让“人人公益”“指尖公益”理念得以传播和落地。 本书基于2022年暨南大学公益数字人才培训课程内容整理,课程依托暨南大学的侨校优势、南方优势、学科优势,借助新闻与传播学院一流的师资与课程资源,设计并推出包括新闻与传播学院一流精品课程、新闻伦理与法规研究、风险管理与舆情数据研究、互联网公益实践探索、文本优化创新在内等十门课程。书中所载课程共分五大板块,包括公益传播力、公益数字力、公益创新力、公益领导力、公益政策力。主讲人包括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以及社会各界颇具影响力的高管,如暨南大学的刘涛、谷虹、曹轲、唐攀教授,公益传播研究专家周如南,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会长顾作义,广东省社会组织管理总会常务副会长郭洁莹,阿里巴巴原合伙人、马云公益基金会理事王帅,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腾讯公益平台负责人刘琴,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金久淳,中新社广东分社社长张见悦,信息时报公益事业部总监、广州市十大最具影响力慈善人物黄莺等,大咖云集。其中,第四讲关于互联网公益的前沿实践与未来,由阿里巴巴原合伙人、马云公益基金会理事王帅主持,并由互联网公益领域的三位专家和两位媒体人共同主讲,呈现了一堂案例丰富、妙语连珠的互联网公益课。本讲最后还附上微信支付团队探索数字公益新模式的微信现场内容。
-
互联网群聚传播隋岩互联网虽具有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多种属性,但本质属性是传播主体极端多元的群体聚集性传播。速聚速散的群集,形式酷似“快闪”,但绝不同于“快闪”背后的组织传播本质。时间碎片化与空间叠加且加速流动,赋予群聚传播生成条件,促使大众传播时代的离散社会,演变为互联网空间中常态化的社会聚集,即原本非常态的集合行为常态化了。多元主体聚散瞬间化、常态化的社会表达,既直逼话语权力和舆论角逐,又反映出虚、实社会结构的“共变共振”关系。群聚传播以表征符号映射社会结构冲突,用情绪发泄裹胁民意,激发真相难辨的网络狂欢,把个体事件、局部问题扩散演化为整体问题,转化为舆情海啸,不仅可以绑架个人、机构、企业、行业,甚至可以影响任何国家的外交政策乃至战争走向和国际格局。
-
颠覆与创新张小强作者近年来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等期刊公开发表的20余篇论文收录成集,其中7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关注应用社会网络分析、行动者网络理论(ANT)、内容分析方法并结合数据挖掘和地理等跨学科方法或经验性阐释对我国媒体融合、新闻生产、表情包等新现象进行研究,试图从传播的网络化和物质性方面在理论上有新突破。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年发表的十几篇论文,主要内容包括:新媒体传播理论研究、互联网治理与反垄断规制研究、新闻与出版业新媒体实践、数字环境新媒体与出版业问题等。
-
中国传媒融合创新研究报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黄晓新,刘建华《中国传媒整合创新研究报告(2022-2023)》是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中国传媒融合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该书对2022至2023年我国传媒融合创新实践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剖析了目前中国传媒融合创新的问题,并预测了中国传媒融合创新的未来发展趋势,为行业发展提供智库服务。全书分为总报告、内容融合创新篇、渠道融合创新案例、产品融合创新案例、经营管理融合创新案例和县级融媒体研究专论六大块内容,主要以不同层级的媒体单位或组织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具体研究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