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知识传播
-
新闻评论吕智胜,石凤 编本书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以学生能力培养、技能实训为本位,紧贴当今社会实际,着重介绍有关新闻评论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本书分新闻评论概说、新闻评论流程、新闻评论实践三大部分,主要内容有:新闻评论的性质与特点,新闻评论的要素、类型与功能;新闻评论的选题,新闻评论的立意,新闻评论的结构,新闻评论的论证;报纸评论,广播评论,电视评论,网络评论。本书特别关注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观点和材料新颖、典型,紧密结合高职教育实际,不强求理论上的完整性,而是侧重于实用性、简明性和通俗性,力求填补高职高专院校新闻评论教材的空白,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广播影视类专业普遍使用的教材,也可供广大新闻评论爱好者学习。
-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科技传播生态及其评价体系建构分析郑保章,何苗,李良玉 著科技传播促进科技本身的延续、积累和发展,以此能够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国家实力。科技传播是科学技术知识在不同传播主体之间传递并向社会扩散的过程,新媒体时代媒介的互动性特质和网络化思维使科技传播呈现“围观”的效应,不论是新闻还是事件,不论是科普还是教育,不断增多且无法确定变量的庞杂信息迅速扩充到传播过程中,新媒体作为传递信息具有即时性、互动性等特点的媒介平台,如何与科技传播对内容严谨求实的要求相适应?科技传播生态是否与自然生态具有相似的结构和特征?《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科技传播生态及其评价体系建构分析》将生态学思维中的关联性与整体性、动态性和平衡性作为跨学科研究的视角,从生态学角度把握新媒体时代科技传播的本质和特点,使用投影寻踪模型对中国各地区科技传播能力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现实问题,剖析其根源,以期能够实现新媒体时代科技传播生态动态平衡的目标。
-
华夏传播研究谢清果 编《华夏传播研究》是由厦门大学传播研究所发起,是以探讨传播学中国化研究的旨趣,致力于建构有中国话语,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传播学理论体系,以建构“华夏传播学”为根本目标。《华夏传播研究(第六辑)》是2020年的第二辑,也是整个系列的第六辑,将继续推出华夏传播思想研究,华夏传播史,华夏传播艺术、华夏传播研究动态等栏目,《华夏传播研究(第六辑)》收录有《文化符号模因“仁”异域传播的模因论解》《传承与嬗变:中华文明螺旋式上升的崛起之路——一种新进化论视角下的文明发展观》《子不语怪力乱神——交流观的招魂术视角与民国时期的心灵交通研究》等15篇论文。对相关学术研究,有较大的价值。
-
媒介帝国主义任孟山 著本书作者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是靠前传播学界有名左翼传播学者,其“媒介帝国主义”概念与理论认为,北方国家对南方国家、西方国家对东方国家、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形成了帝国主义的权力压迫或者权力压力,后者不管是在国内传播还是在靠前传播的实践中,全面落后于前者,长期经受着来自前者的系统性传播压力。作者对此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对此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靠前传播中获益甚多,发展中国家应该联合起来对此加以制约。本书一方面分析和研究了传统的媒介帝国主义模式中,西方媒体是如何与美国政府和其他西方国家政府合
-
新闻报道与受众感知马萍 著“敌意媒介效果”聚焦于受众对媒介偏见的感知问题,发现在中立派受众看来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在非中立的受众看来却隐含着偏见,尤其是观点对立的双方主观地认为媒介报道对自己不利,站在与自己有“敌意”的立场上。本书以敌意媒介效果为研究主题,从受众对争议性新闻的感知入手,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结合受众对媒介报道立场、报道影响的感知分析,试图讨论受众的敌意媒介效果,以及在这种感知对受众意见表达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减少敌意媒介效果的可行性建议。本书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马萍的学术研究成果,得到了郭庆光等老师的指导,内容文笔流畅、条理清晰,适合新闻传播专业研究学者及相关从业者参考。
-
中国新闻学的星火常志刚 著上编题为《甘惜分的晋绥记忆与晋绥研究》, 收录的是甘惜分老师回忆和研究晋绥的文章;中编题为《甘惜分晋绥时期的新 闻作品》,收录的是甘惜分老师晋级时期采访或编写并发表在《晋绥日报》上 的部分新闻作品;下编题为《从晋级一路走向新时代》,收录的是有关甘惜分老师晋绥时期活动的媒体访谈文章以及甘老师研究新闻学与历史学关系的几篇文章。
-
新中国的民营报纸郑宇丹 著内容简介:本书稿首次全面系统深入地梳理和探讨了新中国民营报纸自1949-1957年间的兴衰史实,从多个角度、不同层面展开了不同以往的分析、解读和论证,提出了一些新颖的观点,表达了经过独立思考后形成的独到见解,取得了令人称道的研究成果。本书稿的鲜明特点是:一、高度重视对第一手资料的查阅搜集。借助档案馆、报纸保存本以及大量相关文献,论据确凿地考证了这一时期民营报纸的整体状况,并依据可靠史料,细致入微地论述了民营报纸所遇到的新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二、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论从史出,努力拓宽研究视野,力求言人之所不能言。将新视野和新方法贯穿于此专题研究中,从国际环境、国内政治、经济因素、社会网络、文化因循等多个方面,深入探讨了民营报纸生存与发展的独特环境,由此提炼出一些有见地的新颖观点。
-
中国记者口述录王润泽,熊国荣,雷晓彤 著内容简介新闻是特定时空之下的产物,有共性,更有每个国家民族不同时代下的个性。这种个性可以通过新闻关注的内容、新闻生产过程等表现出来。而来自一 线记者内心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则是其中最敏感和不易发现的部分。他会不经意间流露出新闻生产者对新闻诞生过程中每一次事实的发现、每一次价值的认知,每一次写作中对某些事实的刻意回避...于我,这才是新闻业最值得探索之处。而新闻记者的口述历史访问,则很好的提供研究此类问题的路径。
-
数字时代的新闻业常江 著内容简介:本书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出发,通过对欧美国家大量一线新闻从业者和新闻用户的深度访谈和田野研究,深描数字技术对主流新闻生产模式产生的影响,以及基于不同类型的新闻媒体依自身的技术与文化属性对数字技术环境加以适应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本书尝试对数字时代的新闻职业认同、新闻伦理、新闻教育和新闻行业的结构转型做出全面的阐释和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价值重建”为核心理念的数字新闻生产理论框架。
-
文津学志饶权 编本书收入7个专栏。7个专栏是:纪念周叔弢诞辰130周年专栏、文献整理与版本研究、书籍史研究、历史地理与古地图研究、金石文献整理与研究、外文文献整理与研究、文献保护研究。纪念周叔弢诞辰130周年专栏收入周叔弢先生孙辈周启群、周启乾以及陈红彦、李国庆、朱克理、沈艳丽等怀念周叔弢先生的文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