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知识传播
-
班昭女性教育观批判研究白岚玲女性领导力既是跨越中外的共时性概念,也是贯穿今古的历时性存在。“女师”是体现中国古代女性领导力的重要群体,在立德、立功、立言方面均有重要建树。本书即以其中代表性的汉代班昭作为典型个案,结合先秦两汉时期社会文化发展的特点,梳理“女师”的生存状态、运行机制、社会功能、历史影响,探索女性领导力的历史存在、发展路径及文化属性,从而为当下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领导力的立体建构与深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
走向世界的中国传媒胡智锋,刘俊本书分为四章,全景式地探析了中国传媒发展创新的道路与方向、中国传媒内容生产的价值与方法、中国传媒影视产业的现状与问题、中国传媒国际传播的理念与路径。全书聚焦三个关键词:中国传媒、发展、国际传播。关于“中国传媒”,本书探析了在其发展进程中,走过的道路,扮演过的角色,面临的形势,担当的任务。关于“发展”,中国传媒的发展既有历史传承,又有现实境况,更有未来期待,变与不变成为本书解读的关键。关于“国际传播”,本书力求在从全球看中国传媒和从国家与民族需求看中国传媒的双重维度中,寻找中国传媒国际传播的动机、动力与实施方略。
-
从能力到效力陈卫星,李智,任孟山,黄典林本书从传播能力和传播效力两个层面剖析了中国国际传播力建设问题。在界定国际传播能力概念的基础上,从符号建构和议题建构两个维度分析其内容建构;同时对渠道建构进行研究;并探讨国际传播效力的形成机制,分析国际传播效力形成的多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讨论了国际话语权的基本内涵、要素和提升路径。
-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高晓虹课程思政是当前中国教育的一个热点,它关注的不仅仅是大学的思政课,更重要的是着眼于大学课程的思政化。这是中国教育讲政治的具体展现,而新闻传播教育在课程思政方面理所应当走在前列。特别是在中国的新文科建设中,新闻传播专业越来越重要,如何把课程思政放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来把握,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书以“课程思政和新文科建设”为主题,着重探讨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如何做到有思政味道、思政色彩和思政方向,如何用课程思政带动新文科建设,如何让大学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队伍建立思政意识。
-
中外国家形象片比较研究郑丹琪随着媒介生态的繁荣,人们意识到,影视文本的框架建构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看法。本书试图将新闻传播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框架分析理论引入影视文本的研究,借助传播学实证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影视学、叙事学、跨文化交际学、国际关系学的相关理论,以国家形象片作为研究对象,对国家形象建构策略进行分析,形成了关于国家形象片影像建构传播策略的认识与思考。
-
传播学基础词条赵丽芳,钟进文,陈俊妮,徐智新闻传播学的基础知识不仅专业学生和从业者应知应会,也是万物皆媒时代每个人数字化生存需具备的通识。“新闻传播学基础词条系列教材”选择用关键词汇编和阐释的方式,勾连时间和空间的视野,以此描绘世界新闻传播业与中国新闻传播业的经纬。书中的词条在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代表性理论、观点、人物、机构等进行细致梳理。《传播学基础词条》分为四章:大众传播学发展史、大众传播理论、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传播学研究方法,共收录181个词条。
-
中国媒体的建设性新闻报道研究郭倩本书以苏州广播电视总台的建设性新闻栏目为蓝本,探究中国媒体的建设性新闻实践。首先,概括建设性新闻的媒介呈现框架,揭示媒体建设性新闻生产背后潜藏的制约因素与规制特征;其次,分析媒体在实际工作中充当的角色与受众期望之间的落差及角色困境,为今后中国媒体从事建设性新闻实践可能遇到的问题,如内容制作、新闻生产、媒介角色建构等方面提供生动的阐释与现实参考。
-
新媒体与新闻业张志安、李艳红本书收集了发表在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上的优秀论文,内容涉及新闻业态重构、新闻生产变革、新闻记者转型等新闻传播研究前沿话题,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对于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和研究者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
公共关系与社会理论[挪威]欧文-伊伦、[瑞典]马格努斯-弗德雷里克松公共关系常常从管理的、工具化的角度来研究。为了理解公共关系在企业的公众信任与长远发展中的作用,我们需要将它作为一个社会现象来看待。本书试图运用一群杰出社会理论家的思想来拓展公共关系的理论视野。从宏观,中观,微观的层面洞察公共关系的研究与实践。换言之,社会理论能帮助我们从社会、组织和个体的层面来理解公共关系。
-
现场与在场《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 编著本书是《三联生活周刊》杂志2021报道内容的年度好稿精选,涉及中国产业形态变化的解读、流量时代中的人物命运的体察,科学与理性主义的思辨,以及对文化和文学价值的思考等内容。可以说是对中国与世界,年度最为精彩而浓缩的记录。《三联生活周刊》坚持新闻长期主义,重返现场的理念,记者们在信息喧嚣的时代,感受到自己内心安静的强大力量,俯下身来感受社会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变化,大众的社会心理和情绪的变化,观察消费社会的百态,关心人的性情、情感。同时,他们也借用历史学家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当下做的每一篇具体稿子的意义,使之成为这个时代具有史料价值的内容。如此,以本书为滥觞,《三联生活周刊》有雄心逐渐构筑一部独特视角的当代史记忆。本书的另外一个亮点在于每篇文章后面的主编点评,解读相关文章的成功之处,体现了《三联生活周刊》新闻写作的标准,成为广大传媒从业者和写作爱好者值得借鉴的一部写作秘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