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
-
民族、文明与新世界王铭铭 著从晚清西学传入到20世纪50年代之间的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出现了大量有独到见地的学术论著,其所涉及的领域及所抵达的境界,足以使我们震撼。本书以人类学的关怀择选论著,聚焦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科学萌芽阶段的关键概念及多元的学术取径。总体上,这些论著都牵涉“民族”与“文明”这两个20世纪中国学术中至关重要的概念。书中记述了26位老一辈学者的学术故事。其中,既有学者的多舛命运,同时也反映了学术发展变化的时代背景,基于此,读者可以一窥中国学术的发展路径。
-
藏学学刊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编《藏学学刊》系中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主办的藏学类专业性学术刊物,CSSCI(2014—2018)来源集刊,创刊于2004年,旨在搭建藏学研究的学术交流平台。《藏学学刊(第19辑)》收录10多篇论文,包括:从出土动物遗存看岷江上游战国秦汉时期生业方式的变化;青海考古所藏吐蕃石刻的释读与研究;西藏墨竹工卡县孜孜荣岩画调查简报;造型与技法——笈多艺术对中土的影响;《续部总集》的编纂及其曼荼罗等
-
吴秋林文集吴秋林《吴秋林文集(第4卷)/吉首大学民族学研究文库》是作者早期的富有田野实践背景的人类学术著作的汇集。有《美神的眼睛》(2001年贵州人民出版社)、《梭嘎苗人文化研究》(2002年中国文联)、《众神之域——贵州当代民族民间信仰文化调查与研究》(2007年民族出版社,《吴秋林文集(第4卷)/吉首大学民族学研究文库》2009年获得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三等奖)等内容。这些早期的人类学研究的学术著作,均基于坚实的人类学的田野调查,表现了作者早期人类学研究注重于田野实践的特色,在学界获得好评,《居都》、《众神之域》等一直是业内的长销书。
-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暂缺作者《中国边疆民族研究(第11辑)》从有关“中国民族边疆”专题论文、研究综述、译文中精选16篇编辑而成的研究文集。《中国边疆民族研究(第11辑)》的内容涉及论北宋环庆地区的蕃部、《山居新语》作者杨瑀生平考述、元朝“象舆”与“贡象”述略、明代中朝边疆地带的人员流动及遣还、明代地理学家王士性与西南少数民族、从吐鲁番盆地到伊犁河流域:作为“秦—契丹”空间组成部分的天山北路一带、清前八旗蒙古牛录、五牛录、固山编设考释、1685年一次“雅克萨战役”前大清帝国致给沙皇俄国的两封蒙古文书信、从《朝鲜世宗实录·地理志》看韩国汉江及相关地名与中国之关系、林春秋在延边大学创建过程中的贡献研究、清朝蒙古例财产相关规定再考、避暑山庄与常山峪行宫兴衰之比较研究、晚清呼伦贝尔八旗俸饷制度变革研究、丝路沿线出土佉卢文书相关研究综述、1691年卫拉特蒙古的三份外交文书、清朝统一准噶尔及其管辖制度的设计。
-
云南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暂缺作者《云南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系参照国家针对汉文古籍实施”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的做法,以影印方式编纂出版的一套完整的大型民族文献古籍丛书。《云南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第66卷 傣族)》是《云南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的第66卷,收录傣族民间典籍,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
云南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暂缺作者《云南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系参照国家针对汉文古籍实施“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的做法,以影印方式编纂出版的一套完整的大型民族文献古籍丛书。该书是《云南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的第68卷,收录藏族民间典籍,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
云南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暂缺作者《云南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系参照国家针对汉文古籍实施”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的做法,以影印方式编纂出版的一套完整的大型民族文献古籍丛书。《云南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第69卷 彝族)》是其中一册,收录《二十八星宿》、《百解供牲经》两部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
云南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暂缺作者《云南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系参照国家针对汉文古籍实施”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的做法,以影印方式编纂出版的一套完整的大型民族文献古籍丛书。《云南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第67卷 藏族)》是其中一册,收录《利自本尊颂》、《圣者金光明经》等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
田野何明 编《田野》主要内容包括靠前民族学本科专业学生的田野调查成果、专业学习心得、田野调查日志等,集中反映和呈现本年度全国各民族学专业院校在专业建设、学生培养方面的成果。收录了《作别彩云之南》《大理乔后井变迁研究》《老去的国道213线》等文章。云南大学民族学创建于20世纪30年代,吴文藻邀请了费孝通、杨堃、张之毅、许娘光等一大批受过严格而规范的人类学和社会学训练的年轻学者们到云南大学来,他们或教学或研究,创立了在中国民族学和人类学历史上辉煌的“魁阁时代”。进入新世纪后,伴随着云南大学民族学获得了“211二期”“211三期”等学科建设的支持,尤其是对本科培养的支持力度的加大,学院先后在全省设立了为本科教学服务的14个田野实习基地,大体覆盖了云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同时在大一、大二和大三配合课程教学安排学生进行各有侧重的实习和实训。如在大一进行短期田野实习,使学生对异文化和民族学学科初步建立起一定的认知;在大二进行不少于一个月的田野调查实训,学生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到村寨或者村镇进行田野调查,其间独立完成专题性的调查并撰写田野调查报告;在大三则主要进行人类学影片的拍摄和制作实践等。以上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实践,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既尊重自信发展又体现学科特色的学习平台,也为能力全、素质高的宽口径人才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乡村传播网络与共同体重建谭华本书从传播社会学、发展传播学、乡村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观照或方法论出发,进行一种跨学科视野的综合研究。该成果主要通过少数民族乡村日常生活中的传播行为和现象,揭示乡村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外部影响因素——日新月异的传播技术、日益频繁的城乡互动与文化传播,如何通过乡村共同体的自我转化策略,发展成为文化再生产的内生能动性机制,从而实现“传统的再造”,建构新的社会关系。通过乡村传播网络中的活动图式、内在结构、实践范围、行动逻辑,去探求少数民族乡村文化转型与重塑的规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