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
-
彝学研究张学立 编《彝学丛书·毕节学院学术文库:彝学研究(第2辑)》是推出的又一集云南彝学研究最新成果的论文集。此书共收入46篇论文,主要涉及彝族语言与文字、彝族文献典籍、彝族哲学、彝族医学、彝族服饰文化、彝族教育、彝族族源问题、彝族民间文学和彝族礼俗文化,以及彝族跨境文化研究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文章以翔实的资料和内容向彝学界展示了云南彝学在彝族语言文字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新成果。
-
科学发展的崭新篇章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编《科学发展的崭新篇章:十六大到十八大的民族工作》是对10年来民族工作成果的集中反映。《科学发展的崭新篇章:十六大到十八大的民族工作》的出版为广大读者了解我国的民族工作、民族政策和相关知识提供了重要途径,更为广大民族工作者深入学习掌握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决策部署、实践经验提供了权威的读本。
-
新中国民族政策在云南实践经验研究赵新国 著《新中国民族政策在云南实践经验研究》在对我国民族政策进行分类的基础上,用大量翔实的、权威的、最新的资料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总结、概括和分析了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创造性的贯彻落实中央的各项民族政策在云南60多年的实践历程,展现了一幅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实践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较为全面的图景。《新中国民族政策在云南实践经验研究》对于全面、系统地把握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总结经验教训,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成果提出的一些设想,对于云南及其他民族地区更好地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的实践具有参考价值。
-
傣族生育文化研究郭山 著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中提出了“人口的增殖力无限大于土地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资料的能力”的命题,但近代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工业化国家的人口转变实际情况却呈现出“人均消费增加、人口数量下降”的普遍现象,这似乎是对马尔萨斯命题的一种否定。基于这一历史事实,人口学界相继形成了成本一效用理论、数量质量替代理论及人口转变理论等,这些理论,一方面解释了上述“马尔萨斯悖论”产生的原因,另一方面也使人们形成了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与人类生育水平高低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的普遍认识。其中,在生产力低下的传统农业社会中,基于家庭对劳动力的较大需求,因而在生育行为上更多地表现出追求多育倾向的观点已为国内外大多数学者所认同。在中国,基于事实的判断,形成的普遍观点认为,传统农业社会中的中国家庭在生育行为上不仅追求高生育水平,而且还存在着明显的男性性别偏好特征,即追求“多生、生男”。然而,通过对20世纪傣族家庭生育行为的研究发现,由于生存环境的不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生育行为在事实上是存在着不同表现的。20世纪的傣族农村社会,人们的生活是远离工业化、较少商业化的传统农耕生活,稻田的产出是他们最主要的生活来源,但是,无论是20世纪上半叶历史文献资料中反映出的傣族历史人口数据,还是20世纪下半叶的人口普查数据,都没有显现出傣族在生育行为上有追求高生育水平和男性性别偏好的传统农业社会生育特征。究其原因,20世纪的傣族社会是一个浸润于宗教文化氛围中的社会,受着南传上座部佛教人生哲学思想的引导,他们将“众生平等”、“随缘而安”、“自律不贪”等充满佛教理性的人生观、价值观融人到民族共同体价值体系的建构之中,形成了“平等”、“互敬”、“给予”、“随缘”、“自律”、“淡泊”的人生价值观。又由于生存环境的得天独厚,家庭只需投入不多的劳动就可获得较为丰裕的生活资料,使他们在生活中对物质享受没有过多的欲望,对精神享受却有着丰富的想象与追求。正是在这种物质、精神和制度等多重文化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傣族形成了互帮互助、扶老敬老的淳朴民风,男女平等、儿多母苦的家庭观念,表现出了“不刻意追求多生”、“无男性性别偏好”的生育理念。换言之,他们的这种传统低生育行为源于其优越的生存环境支撑、佛性的生育观念引导和公平的财产权利制度保障。《傣族生育文化研究》在全面分析传统农业社会中傣族传统低生育行为形成机理的基础上,运用人类学文化相对论和心理学需求层次论作为解释工具,构建出傣族传统生育行为的解释框架,并在此框架的基础上对人类生育行为的多样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研究表明:①生育行为是人类基于其生存环境作出的理性选择,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之间并不一定存在确定的对应关系,即在农业社会中也能形成低生育水平的生育模式;②家庭生育观念的形成与生育行为的实现取决于社会价值观的主导,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社会中,生育行为更多地受到文化价值取向的规约,即文化是影响其生育行为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③生育文化有着多样性的文化结构,需要借助民族学、社会学研究来不断丰富对各民族生育文化的深刻认识。
-
民族村社政治权力廖林燕 著《民族村社政治权力:栖村彝族的个案研究》以一个彝族村社——栖村为个案。为读者勾勒了一幅民族村社政治权力的图景。在这幅图景中,展示了有哪些权力主体活跃手民族村社政治的舞台,这些权力主体是如何发挥自身影响力的。不同权力主体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又是什么?《民族村社政治权力:栖村彝族的个案研究》具有突出的原创性及文化传承价值,分析视角独特、研究路径新颖。《民族村社政治权力:栖村彝族的个案研究》始终秉承民族政治学的学术规范,并尝试从一个全新的研究路径,在政治学与人类学两种路径的有机糅合中,系统描述并分析了民族村社政治权力的结构模式、运行逻辑、相互关系、现实功能及基本特点。
-
云南省香格里拉县藏回族群研究张实,李红春 著 何明 编《中国西南民族志丛书:云南省香格里拉县“藏回”族群研究》对云南“藏回”这一族群的社会历史及文化变迁进行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在此基础上探讨有关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变迁的理论,具体分析这一正处-急剧社会文化变迁的“藏回”社区,这对于丰富族群认同理论、人类学学科建设及实践均具有重要意义。
-
西北民族论丛周伟洲 编《西北民族论丛(第8辑)》共辑论文11篇、译文2篇,附录3篇。内容大致分为几部分:(1)关于中国疆域理论问题一篇,即《有关中国疆域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2)唐代吐蕃及疆域、中西文化交流论文3篇,即《掀起盖头——唐代吐蕃的庐山真面目》、《唐代疆域史五题——唐代墓志札记五则》、《绮席卷龙须,香杯浮玛瑙——何家村出土玛瑙杯与中西文化交流》。(3)有关清代和民国时期新疆、西藏问题论文两篇,即《试论清前期回疆的经济开发》、《试析国民政府的“康茶筹藏”政策》。(4)有关西北回族及中亚东干人论文5篇。此外,还有两篇译文及四篇附录(关于第十、十一、十二届马长寿民族学讲座纪要及学术会议综述)。
-
蒙古贞文化大系李青松,郭宏岩 著《蒙古贞文化大系:蒙古勒津胡仁乌力格尔(蒙汉对照)(套装上下册)》从多方位、多角度,阐述了胡仁乌力格尔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本质与特征、风格与流派、影响与未来,在挖掘整理蒙古贞优秀文化遗产方面又立了一功。
-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史慧颖,张庆林,张劲梅 编《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民族认同与行为适应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西南民族地区民族认同心理与行勾适应研究》的成果总结,是课题组成员共同的智慧、热情和辛劳的结晶。按照研究方案的构思,本书共分为5篇18章。《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民族认同与行为适应研究》将构建出能预测西南地区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的数学计算模型,用以预测民众的民族心理,建立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预警机制。这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是一个比较大的突破。《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民族认同与行为适应研究》在民族多样性与统一性和谐共存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研究西南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心理和行为适应。将针对国内外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力争在以下方面取得重大的突破。
-
新时穆斯林知识读本杨占武 著,杨宏峰 编《新时穆斯林知识读本:民族团结进步读本》主要内容包括:中国有多少个民族?、“少数民族”一词是怎样由来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基本区情是什么?、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是如何进行的?、宁夏只有回族和汉族吗?、宁夏回族的来源和发展情况如何?、为什么说我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理解我国的民族平等是彻底的、真实的、完整的?、如何理解坚持民族平等是维护民族团结的基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