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
-
六上瑶山费孝通《六上瑶山》收录了费孝通、王同惠1935年大瑶山调查时写作的《桂行通讯》、《花篮瑶社会组织》,以及后来费孝通“四上大瑶山”等其他相关文章,及其附录的三篇纪念文章。虽然《六上瑶山》后半部分的文章与《文集》有所重复,但总体上是《文集》的重要补充,两者合在一起,才能构成费孝通民族研究的完整内容。
-
台湾民族研究文集许良国《台湾民族研究文集》主要介绍了关于台湾民族研究、关于台湾历史研究、关于台湾问题研究三部分内容。
-
撒叶儿嗬白晓萍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湖北省清江流域独特的丧俗——土家的祭祀歌舞和风俗。
-
中国城市人性格地图郭俊俗话说:“一方水上养一方人”,每个城市孕青出不同的人,将城与人读个明白清楚,也会让你整个人部变得通透。全书共选取了34个最有代表性。最有鲜明特色的城市,从男人和女人两个角度,一一阐释他们的性格特征,并探究其性格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帮助读者学习与其相处、交往、共事等方面的方法和技巧。
-
中国人的人性(美)阿瑟·亨德森·史密斯 著;姚锦镕 译本书原著初版于1894年,面世后即刻引起国内外有识之士的广泛重视,鲁迅、潘光旦、费正清等先后发表文章予以力荐。该书作者美国传教士阿瑟·亨德森·史密斯在华生活达54年之久,他根据自己对中国人的日常行为、生活习性、价值形态的观察、体验,以西方的文化生活形态为参照,分为27章,精辟地论述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性格特征、行为方式、习惯习俗等诸多方面,充分显示了其敏锐的感受力、明晰的判断力、深遵的思辨力与高度的概括力。全书生动地勾画出一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形象,其目光所折射的力量是令人震撼的。该书被公认为世界上研究中国民族性最早、最详尽的著作,已被译成法、德、日等国文字。
-
彝族志·聆听乡音章忠云 著《云南民族志丛书·彝族志·聆听乡音:云南彝族的生活与文化》对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云南藏族的社会生活与生活方式的描述,从而呈现云南藏族在文化上的包容性特征,让读者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云南的藏族。《云南民族志丛书·彝族志·聆听乡音:云南彝族的生活与文化》是对云南藏族的生产生活进行描述的民族志,内容都比较感性,与《云南民族志丛书·彝族志·聆听乡音:云南彝族的生活与文化》有关的一些理性的背景知识如果与主要内容衔接不好,将影响全书的整体效果,而这些背景知识对于理解本书的内容又非常重要。
-
彝族志·血统与根郑成军 著《彝族志·血统与根:云南小凉山彝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与家支制度》是我院重点项目,该项目的立项研究是发展我院民族学重点学科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我院科研方向调整后的一项重要成果。民族学是我院的四大重点学科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建立了研究机构:云南少数民族历史研究所。长期的调查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出版了一批成果,培养了一批人才,在开展大规模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的基础上参与撰写了各民族简史、语言简志、自治地方概况、社会历史调查及中国少数民族(即五套丛书)。以史鉴今,这些史、志一方面为国家制定民族政策、在各民族地区开展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成为今日民族调查、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为中国的民族学作出了突出贡献。写史修志一直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但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文化大革命”,民族调查及研究处于停顿,80年代恢复、重建民族学科之后,我们面临学科底子薄弱、学科失去了原来应有的连贯性和知识积累,以及对于我们自己的知识传统也缺乏继承和梳理的状况,与西方民族学、人类学拉开了距离,处于落后的地位。用费孝通先生的话说就是我们需要“补课”。民族志是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的基础。在民族学学科传统中,民族志承担着整个文化人类学资料库的重任,民族志是民族学发展的一项资格证书。
-
1985-2003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新编费孝通本书在结构上分上下两册,书本全面阐释了发展少数民族服务的文艺工作、看了民族歌舞、关于民族识别问题的意见、中国民族学当前的任务等内容。
-
现代撒拉族社会研究赵春晖撒拉族是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现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少数聚居于甘肃临夏和新疆等地。随着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总目标的确立,撒拉族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新的变革,古老而深远的民族文化出现整合和分化,主流文化价值正在丧失传统的地位,各种亚文化正在影响或改变着民族社会,转型带来利益结构的分化——整合——分化以及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碰撞,这种转型时期的不稳定性,无疑会带来更加突出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也会影响我国撒拉族社会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本书中关于现代的概念,是特指转型时期。书中试图通过对该民族在新时期的经济结构、组织结构、文化教育、宗教结构、婚姻家庭等的深层次剖析,探索撒拉族在大量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及社会资源分配体系的重组过程中,其原有社会利益格局的变迁,并试图透过变化纷呈的各种表象揭示与把握新时期撒拉族社会的内在本质、运行规律及发展趋势,从而对正确认识和处理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关系问题提供一些理论依据。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点: 第一,新时期撒拉族社会结构变化。尽管撒拉族有着悠久的经商传统,但是在经济方面仍然以农业为主。伴随着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化,撒拉族地区的第三产业和商业开始在地区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尤其是近几年,运输业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作为地处祖国西北边疆的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在二十年来的社会发展中,在急剧的社会转型和变迁中,其传统文化、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到底有多少新变化。第二,新时期撒拉族宗教结构变化。撒拉族作为一个在中国形成并逐步成长起来的民族,在其传统文化和生活中处处显现出宗教的强大影响力。民族和宗教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相依相伴,而是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新时期撒拉族社会宗教的影响力是否有变化?宗教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如何? 第三,新时期撒拉族的族际交往研究。撒拉族在族体形成的过程中,吸纳了周围藏族、回族等民族成分。在社会转型时期,各民族问双向的、动态的发展趋势。这些都是本书写作过程中特别关注的。本书选择了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为调查点进行了田野调查,以期了解当代撒拉族的发展变化。
-
民族心理学教程李静《民族心理学教程》是依托作者心理学和民族学专业背景、基于作者多年民族心理学教学工作和民族学田野工作基础上而完成的一本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反映了作者对民族心理学若干问题理论与实践问题所进行的思考。本书尽量运用我国少数民族资料进行诠释和分析,内容包括:民族心理学引论,民族心理学的心理学基础,民族心理学史略,民族共同体心理,民族语言文化心理等。本书既可以作为大专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又可以是民族学、人类学、心理学或民族心理学爱好者的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