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
-
传统客家蓝染技艺与现代活化发展研究叶清珠本书从客家民系的渊源入手,对传统客家蓝染及蓝染服饰载体进行了详细介绍,展示了传统客家蓝染的绚丽多彩及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探索了客家蓝染在染材的拓展应用、色彩纹样的多样化、套染工艺的应用、现代设备的融合等方面的活化发展路径。同时运用大量案例素材展示客家蓝染在现代服装、饰品、家纺等生态纺织产品及 功能性纺织产品的创新应用,使我国的客家传统蓝染文化与技艺得以活化传承。本书图文并茂,内容翔实,具有较高的学习和研究价值,可作为客家服饰研究人员、蓝染爱好人员及其他相关研究人员的参考资料。
-
仡佬族社会文化的当代变迁刘丽仡佬族是贵州 古老的世居少数民族,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共有43万人,其中居住于遵义的就有30.9万人,务川、道真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仡佬族自治县,全国 早认定的仡佬之乡平正是仡佬族的大本营。但相对于省内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研究而言,仡佬族的研究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作为贵州省的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在历史文献记录的基础上,系统地梳理仡佬族历史文化及现代风俗风情,在 一体化的 ,是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和传承民族文化、呈现多彩贵州多彩民族文化的途径和保证。本书通过走访道真、务川、平正、居都、红丰、猫场等仡佬族居住地,实地调查了仡佬民族现实的生活状态及其遗存的民间文化,发掘、梳理遗留的历史文化的信息及其在 的变迁,主要从仡佬族文化生成的地理条件,仡佬族文化的历史变迁,以及现存的黔北仡佬族民间文学、傩文化、民间音乐、民间体育、民间雕刻、“打闹”民俗等表象中,考察分析仡佬族的精神信仰,以及各种文化意象中所显示出的独特性。试图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田野调查,以仡佬族现有生活方式的历史遗存为突破口,来考察民族发展进程民族传统文化的境遇及其变迁,为解决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发展与保存民族 传统文化这一矛盾提供参考范例。
-
青年成长与城市发展胡疆锋青年是社会中最富活力、**创新意识、最勇于进取的群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城市文化的主力军。积极推动北京青年文化建设,是北京进入世界城市的必由之路。北京精神的核心内涵之一是包容性,北京的青年文化是多元化的、丰富的,它们主要包括青年认同文化、青年亚文化等,它们与主导文化存在着认同、中立或偏离等倾向。本书集中研究了北京青年文化的七个案例:分别是北京乡建(支农)青年志愿者文化、新工人文化、706文化空间、青年剧场文化、青年相声团体、国安球迷、动漫角色扮演,这些文化形态主要属于青年认同文化和青年亚文化。北京青年文化建设,不是自上而下地同化,也不是收编,更不是压制,而是既要满足青年需求,又要尊重青年创造的创建和引导:创建属于青年人的新文化和文化软实力,引导青年汲取先进社会文化,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北京青年文化建设的主导思想应该是“一元主导,多元并存”,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导文化,尊重并加以正确引导多样的亚文化,对不利于社会进步的反文化加以抑制,世界城市的建设过程也需要在建设主流青年文化的同时,保留和鼓励多样的青年文化形态。
-
小镇有道杜华君 著本书是一部民族学专著,作者以宁夏北部一个回汉杂居的集镇:黄渠桥镇为考察对象,在深入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将道路发展纳入地方社会变迁和国家发展战略的视野,以 道路 为脉、以 桥 为点,历时性地考察了黄渠桥镇变迁的过程,以期揭示道路与回汉共栖地域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和演化逻辑,同时进一步理解形成西北地区多民族团结互助、族际互惠和经济互补共同体的历史与当下,据此阐释多民族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的文化自觉之 道 。
-
游牧民生计方式变迁与心理适应研究李静,刘生琰 著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部分北方游牧民族都面临着从游牧到或定牧或农耕或城镇的转型,这种转型与变迁改变了其原有的生计方式、生活空间、传统文化及心理结构。我们的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玛曲为主要切入点,同时辅以青海玉树的调研及甘肃肃南裕固族地区的调研,依靠翔实的调查资料,在借鉴学界已有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民族学、心理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多角度重点探究了甘南藏区牧民生计方式变迁与心理适应问题。围绕游牧文化变迁所带来的民族心理变化,集中对“民族文化变迁与心理适应”进行深度研究,依据民族心理学原理,提出了文化变迁语境下民族心理适应的外部机制与内部机制,是一项对文化变迁与心理适应所进行的深度研究成果。
-
中国服饰文化集成 土族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这是中宣部、中国文联共同组织的项目,由冯骥才先生亲自统稿和把脉,应该说这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次对56个民族民的间服饰进行全国范围的调查、摸底和输理、分类、归档。本书为土族卷。
-
带着孩子游中国+写给孩子的中国历史弘丰暂缺简介...
-
新疆维吾尔语方言语音类型比较实验研究杨新璐本书是 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语方言语音类型及分布研究”(13YJC740124)的成果,由该课题资助出版。本书运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对现代维吾尔语方言中的元音、辅音和韵律特征进行实验分析,构建不同方言的语音格局,为维吾尔语方言研究提供一些详实的语料。研究内容包括:(1)维吾尔语方言辅音的实验语音学研究(包括塞音、塞擦音的声学特征);(2)维吾尔语方言元音实验语音学研究(包括共振峰和元音时长等声学特征);(3)维吾尔语方言韵律特征的实验语音学研究(语调的音高和时长等声学特征)。
-
智媒体环境下的劳动力就业与人口转移研究舒联众本书以现代传播学、经济学的已有成果,综合运用交叉学科优势,对当前智能媒体传播时代的劳动力产业就业以及人口转移等重要问题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研究方向与研究视角。对智能媒体传播时代媒介信息的广义传播效能的深人探讨,有利于研究智能媒体环境下的产业发展、劳动就业,以及带动人口转移的机制;对认识了解与合理规划未来产业、未来区域就业、未来人口流动等多项重大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
丹砂庇佑张颖,彭兆荣 著本书是我国第一本以人类学理论范式为基础,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乡土景观进行“绘本民族志”书写的探索实践。全书以作者在贵州务川龙潭古寨七年的人类学田野调查为线索依据,整合地方历史文献、口述、影像以及仪式风俗等活态资料,通过手绘形式同村民们一起追忆还原地方原风景——丹砂庇佑下的村落生命史与日常生活意趣。就学术价值而言,将“绘本”作为实验民族志语体,一是探讨人类学“诗学”审美的入口与限度,即在人类学表述危机之后,促使其理论面向感官世界分类,为理解人类的创造行为和创造过程打开新门路。二是溯源继承中国文化体性特具的“格物致知”“图文并举”传统,落实实验民族志的本土化表达。就社会价值而言,乡土景观关乎族群历史记忆与身份认同。当中国传统村落陷入“千村一面”危局之时,本书将龙潭人的记忆与现实通缀、符号和象征叠合,也是一部别样的村史,寓乡情于图景,或许在多年之后会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有机会按图索骥,留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