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生态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营造当代都市的绿色未来

生态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营造当代都市的绿色未来

作者:林姚宇 著

出版社:中国城市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2-01

ISBN:9787507421064

定价:¥45.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生态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营造当代都市的绿色未来》立足于城市设计学科在物质空间环境营造层面对生态学知识和原理的借鉴,从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两方面着手进行交叉性应用研究,旨在从牛态学和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建设角度为城市设计理论和实践寻求新的增长点。其理论基础部分包括牛态城市设计的对象、要素、议题、目标、原则、价值准则以及相关原理、模型等内容,在此基础上从设计创造和实施管理两方面进一步探讨实践操作方法,包括生态城市设订‘对策、手法、程序、技术、成果以及实施管理技巧、工具、策略等。
作者简介
  林姚宇,北京大学地理学流动站、城市与区域规划方向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生态城市设计、低碳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减灾等。在国内外各类学术杂志及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或参与横纵向课题20多项。近期工作主要包括:参与“粤港澳共建大珠三角优质生活圈专项规划”,并担任“区域低碳发展合作专题”负责人;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项目《基于防灾生态安全格局的“低灾害生态城”功能网络与规划调控研究》;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启动项目《区域生态减灾功能网络建构研究一一以珠三角地区为例》;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功能网络的区域城市化生态环境效应及调控机制研究——以大珠三角为例》,等等。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外城市设计学科发展概况
1.1.2 生态学与人居环境建设学科的共同发展
1.1.3 城市设计同生态学的学科相关性
1.2 内涵与意义
1.2.1 内涵阐释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1.3.1 主要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与结构
第2章 生态城市设计的要素与议题
2.1 对象系统的再认识
2.1.1 多元视角转化:从“空间设计”到“关系设计”
2.1.2 对象系统构成:从“空间元素”到“环境框架”
2.1.3 物质系统属性:从“视觉特性”到“物理特性”
2.1.4 动态开放特征:从“功能形式”到“能量流动”
2.2 三类要素及其特性
2.2.1 自然要素及其物理特性
2.2.2 人工要素及其物理特性
2.2.3 人类的心理和生理特性
2.2.4 人、人工和自然的对话
2.3 议题的发展与界定
2.3.1 生态学触及城市问题的多个层面
2.3.2 城市设计对生态课题的综合关注
2.3.3 生态城市设计议题三角形的建立
第3章 生态城市设计的价值与准则
3.1 价值基点的确立
3.1.1 人地关系的演变与生态文明觉醒
3.1.2 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生态观植入
3.1.3 四种城市设计自然观的演变轨迹
3.1.4 生态城市设计的哲学思考与定位
3.2 目标框架的建构
3.2.1 总目标:保障空间生态安全与生态健康
3.2.2 自然生态目标:自然系统的良性维系
3.2.3 人工生态目标:人造环境生态化设计
3.2.4 物理生态目标:健康舒适的环境营造
3.2.5 能源生态目标:城市能源的高效利用
3.2.6 人文生态目标:功能一行为一信息协调发展
3.3 设计原则的归纳
3.3.1 总结与分类
3.3.2 系统性原则
3.3.3 过程性原则
3.3.4 限制性原则
3.3.5 优化性原则
3.4 评价准则的建立
3.4.1 城市设计一般评价与双重准则的提出
3.4.2 生态城市设计评价的自然向度与准则
3.4.3 生态城市设计评价的人文向度与准则
3.4.4 建立空间环境生态化的综合评价准则
第4章 生态城市设计的原理与模型
4.1 生态学及相关原理的借鉴
4.1.1 生态学:人工与自然要素在空间及过程上的协同
4.1.2 空间环境生态学:理想空间环境与城市健康人居
4.1.3 城市生态学:城市作为人工与自然的生态复合体
4.1.4 景观生态学:以“格局-过程-尺度-等级”为重点
4.1.5 城市形态学:空间形式影响环境性能及能源使用
4.1.6 生物、气候、物理、能量等多因子的交叉与关联
4.2 基于人工——自然空间整合的城市模型与图式
4.2.1 原始模型:自下而上适应和生长的活“教科书
4.2.2 理想模型:基于集中或分散思想的“城市图景
4.2.3 科学模型:源自科学理论与实践的生态城市指向
4.2.4 有机模型:城市形态发展的生态主义经验总结
4.3 致力于人居环境生态设计的代表人物及贡献
4.3.1 实践发端:生态学向规划、景观、建筑领域的渗透
4.3.2 综合拓展:生态城市、生态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兴起
4.3.3 纵向延伸:生态可持续理念在城市设计领域的深化
第5章 生态城市设计的对策与途径
5.1 生态城市设计对策的归纳与分类
5.2 基本对策1:针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设计对策
5.2.1 基于自然生态的适应性对策
5.2.2 基于自然生态的保护性对策
5.2.3 基于自然生态的补偿性对策
5.3 基本对策2:针对人工生态系统的设计对策
5.3.1 和谐有机的城市形态模式
5.3.2 集约高效的土地利用方式
5.3.3 绿色生态的开放空间营造
5.3.4 崇尚自然的城市景观塑造
5.3.5 其他层面的生态设计对策
5.4 专项对策:物理生态与能源生态设计对策
5.4.1 基于环境舒适性的物理优化设计对策
5.4.2 基于能源和资源高效利用的设计对策
5.5 不同类型生态城市设计的实践途径与要点
5.5.1 主城区和边缘区的生态城市设计实践要点
5.5.2 新城开发与旧城更新的生态城市设计要点
5.5.3 区域、分区、场地尺度生态城市设计要点
5.5.4 山地、滨水、寒地生态城市设计实践要点
5.6 三种生态城市设计手法
5.6.1 生态城市设计的仿生设计手法
5.6.2 生态城市设计的竖向设计手法
5.6.3 基于生物气候的生态城市设计手法
第6章 典型生态城市设计项目的程序与技术
6.1 问题引出:操作程序、技术、成果的反思与调整
6.1.1 现有规划设计程序、技术、成果的反思
6.1.2 生态城市设计调整:程序、技术与成果
6.2 以生态环境分析和评价推进整个设计程序
6.2.1 城市设计全过程中的分析、评价与决策
6.2.2 评价作为城市设计过程的重要环节之
6.2.3 建立“生态优先”的城市设计操作程序
6.3 典型生态城市设计项目的分析、评价方法与技术
6.3.1 基于时空观和系统论的多元生态分析法
6.3.2 环境评价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具
6.3.3 进行生态和环境模拟、分析的技术工具
6.4 体现生态议题的典型项目设计成果
6.4.1 框架与系统设计:成果内容上积极强化生态议题
6.4.2 蓝图与导则制定:以多种成果形式贯彻生态策略
第7章 城市设计的空间环境生态管理与实施
7.1 市场与法律保障
7.1.1 经济杠杆:基于“市场”的城市设计
7.1.2 法律保障:走向“法定”的城市设计
7.1.3 奖惩结合:“软硬兼施”的导控方式
7.2 机构职能与平台
7.2.1 城市生态环境的公共管理机构及其职能
7.2.2 城市设计空间环境生态管理职能的发挥
7.2.3 城市设计的工作团队与组织平台的建立
7.3 管理技术与工具
7.3.1 城市设计施行空间环境生态管理的技术性工具
7.3.2 城市设计施行空间环境生态管理的程序性工具
7.4 实施技巧与策略
7.4.1 基于生态控制的强制性策略
7.4.2 基于生态奖励的激励性策略
7.4.3 基于生态共建的公私合作策略
7.4.4 基于自我管理的公众生态教育与宣传
7.4.5 综合策略——城市设计的生态经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