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
空间再塑王媛 著本书以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线索,聚焦于公共品如高铁、大学城的空间配置对于经济要素的空间分布产生的影响,以此切入,理解地方政府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扮演的角色。基于丰富的宏、微观数据以及严谨的学术工具,本书为我国的区域发展问题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
-
文本挖掘概论加布·伊格纳托,拉达·米哈尔恰本书共分为六个部分:基础入门、研究设计和基础工具、文本挖掘基础、人文社会科学与文本分析、计算机科学与文本挖掘、写作和展示,在内容安排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相较于单一且详尽的方法教程,本书的目的更多是在于指导学生运用社会世界的文本数据来设计一项可行的社会科学研究。本书涵盖了文本挖掘研究多个方面的关键问题,包括网络抓取和爬虫、策略性数据选择、数据抽样、特定的文本分析和文本挖掘方法以及研究报告的撰写。除了技术性内容,本书还讨论了基于文本的社会科学研究设计面临的伦理和哲学问题。同时,书中还提供了各种学科的具体案例,方便来自不同领域的文本挖掘研究者理解和学习。
-
如何搞好调查研究邓务贵,杨瑞勇,宇文利暂缺简介...
-
上海参与式社区更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郑露荞 著参与式社区更新既是城市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人民生活获得感的重要来源。本书稿以上海为例,对上海参与式社区更新问题展开了相关研究:一是厘清了参与式社区更新的三大基本内涵;二是从空间品质、公众参与、社区治理和归属认同四方面梳理上海社区更新现状和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三是通过对上海历史社区、老旧小区、次新社区三类社区更新案例进行分类分析,阐述现状特点、剖析问题瓶颈、总结经验策略;四是总结上海推进参与式社区更新的总体思路和实施路径,并提出相应的举措对策和政策建议。
-
城区流动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融入研究曾天德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城区流动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融入问题是当今学界的研究热点。作者运用生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从理论和实证层面分析和验证了城区流动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要素和主观策略角度系统揭示其内部作用机制,为构建多元主体参与城区流动儿童教育融入综合治理模式提供决策参考。
-
何以为善房莉杰,高雯雯本书以友成“三A三力”社会创新评估框架为基础,撰写了8个社会创新案例报告。通过将评估方法融入创新案例,一方面,试图做方法论的创新,发展出定性的案例评估的方法体系;另一方面,这一评估体系同时也是一套指导手册,指导各个主体,各个领域的社会创新为什么做、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目前完成的案例集只是“社会创新案例库”建设的第一阶段成果,未来计划每年出版一本。跟踪社会创新实践发展的同时,也为形成标准化的案例库,用于未来的教学和研究。
-
从故事到研究D.瑾·克兰迪宁(D. Jean Clandinin)《从故事到研究:叙事探究如何做》是一本带着深刻方法论反思的书,不但介绍了以叙事探究作为方法做研究的流程,剖析了4组典型的叙事探究案例,而且强调了操作流程背后的方法论逻辑,研究者的责任感,以及建立关系为什么是做好研究必不可少的核心部分。
-
江苏省生态环境执法机制创新体系研究冯彬,陆嘉昂,胡开明本书针对当前生态环境执法中存在的法律法规实施细则不完善、执法的体系化手段和能力不够强、联动响应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系统分析当前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实施的现状及其与环境管理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对需要完善之处进行系统分析,尤其是对执法机制与当前环境执法垂直管理改革、“大部制”改革等要求不相适应的内容进行重点分析,找出制约执法能力、效率的关键因素,为完善执法机制奠定良好基础;结合采集的企业执法监管数据和实际业务,立足于现有的网格化管理资源的基础,科学划分监管网格。建立业务工作程序化运行机制,建设生态环境指挥大数据,实现政务数据共享,建立舆情信访预测模型,为优化生态环境指挥大数据执法监控平台提供数据支撑,为促进执法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提升执法效能,提高环境执法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
新时代怎样做好调查研究阮青 马彦涛 著本书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为指导,对做好调查研究的总体要求、重要内容、基本步骤、主要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有利于广大党员干部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同时,有利于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第一批总结和第二批部署提供参考借鉴。
-
断裂与新生张兴军记者张兴军行走于中印两国之间,目睹真实的印度与国内流传的印度之间的巨大差距。在印期间,他经历了印度的大选,新冠疫情的暴发,中国企业在印度的蓬勃发展;造访了印度社会的各个阶层:从路边小贩、出租车司机、工厂老板,到教师、学者、电影明星,还通过在印华人的视角,提供了一个中国人眼中真实的印度,见证了古老的大国在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下的断裂与新生。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个邻国与自己的国家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庞大的人口数量,可观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从中国人眼中看印度,就好似看一面镜子。但是,大多数国人对印度的了解,往往局限于一些支离破碎的信息和来自他人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愈加强大,中国人需要走向世界,并从自己的角度直接观察世界,而不再通过他者的转述。 作者对于印度的观察,正是基于以上两点,不但要呈现出一个真实的印度,还要“用自己的眼光,认识他人,认识世界”。“某种程度上,这不仅关乎我们如何看待印度,也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如何看待世界并与之相处的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