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
福利大博弈[美]彼得·鲍德温 著,珍栎 译一个世纪,五个国家,丹麦、瑞典、英国、法国和德国,从俾斯麦到撒切尔夫人,从贝弗里奇到T. H.马歇尔,实行福利制度的改革尝试,证实了支持团结式社会政策的大趋势。
-
会写才会读戴安娜·莱德利(Diana Ridley)术语“文献综述”一般指学位论文研究和写作中的综述创建过程。它是一项持续的活动,始于你挑选与研究相关的第一本书或第一篇论文,一直持续到终稿的完成,终于论文的通过或发表。你的文献综述首先能帮助你形成研究问题;同时也帮助你甄别与自己的研究相关的理论和研究,以及确定你可能采纳的方法;文献综述还有助于分析和阐释你的资料。本书探讨这个过程的所有步骤,包括文献搜索的策略、存储关键资料来源和系统地记笔记、文献阅读的策略,以及文献综述撰写的技巧。本书不但对学生有用,对导师们同样有益——有了本书,可以省掉向每一个学生重复交代文献综述要领的麻烦。
-
西方国家都一样?[美]彼得`鲍德温 著,兰教材 译引用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其他国际组织的统计数据和材料,彼得·鲍德温对美国和欧洲在经济、卫生保健、其他社会福利、犯罪、教育、文化、宗教、环境等方面进行了令人着迷的比较,描绘了一幅令人眼界大开的欧洲和美国的画像。对欧美关系感兴趣的人,或者只是对美国和欧洲社会好奇的人,都会对本书感兴趣的。
-
阅读的心智阳志平《阅读的心智》是阳志平老师的读书随笔精选集。阳志平老师不仅是一位知名的认知科学专家,更是一位藏书数万的书虫。在书中,阳老师以优美的文笔与渊博的知识,带领读者,见识阅读的迷人之处。如何读人文之作?读的是情绪与感动,以唤醒文本与良知自觉。如何读人性之作?读的是新知与洞见,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与他人。如何读人生之作?读的是阅历与反思,让自己少走一些弯路。全书分成"人文”、"人性”、"人生”三辑,二十七篇美文,既是如何读书的示范,也是心智成长佳肴。如果你是一位阅读爱好者,或是一位关心个人心智成长的终身学习者,那么本书值得收藏与反复阅读。
-
新时代中国社会建设研究马越本书为“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双一流建设”系列成果之一,对新时代中国社会建设进行研究,旨在揭示中国社会建设伟大成就和社会治理有益经验的必然性、时代性。本书着重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教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就业是民生之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社会结构、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等方面,运用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阐释新时代中国社会建设的伟大成就,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现实性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的前提保障。
-
志愿服务蓝皮书全国妇联宣传部,中国志愿服务研究中心巾帼志愿服务是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新时代志愿服务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立足社区、面向家庭、扶危济困、守望互助是巾帼志愿服务的宗旨和特点,也是巾帼志愿服务的工作定位和工作重点。多年来,巾帼志愿服务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常态化开展帮困解难、雪中送炭、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工作,成为妇女思想政治引领、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精心培养时代新人的有效途径。对此,研创团队深入回顾巾帼志愿服务发展历史与现状,总结成果与经验,精心编写此书,以助力推动新时代巾帼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
-
博文概览 见微知著张文成、肖洪根、李咪咪本书重新审视了酒店及旅游教育和实践,对在职专业博士课程实际成果予以展示和分析。核心研究问题是聚焦于酒店及旅游专业博士论文在旅游研究方面的知识生产和应用,即通过不断变化的高等教育环境来研究中国旅游专业博士论文的研究动态;核心研究目标是重点考察知识生产的路径和知识应用对旅游实践的意义。这样的研究,给予后续学习者以清晰的知识生产路径指引,同时也是一篇好的D.HTM博士论文学习的样板。无论对旅游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都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
社会心理建设王俊秀本书为王俊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社会心理建设:社会治理的心理学路径”的结项成果的第二部。本书呈现了社会心理建设从微观到中观、宏观不同心理路径的研究成果,包括个体角度的心理健康、家庭角度的亲密关系、职场环境的创业心态、社区层面的社区建设、城市层面的城市认同、社会层面的社会凝聚力及国家层面的国家认同与共同体建构。
-
断裂与新生张兴军记者张兴军行走于中印两国之间,目睹真实的印度与国内流传的印度之间的巨大差距。在印期间,他经历了印度的大选,新冠疫情的暴发,中国企业在印度的蓬勃发展;造访了印度社会的各个阶层:从路边小贩、出租车司机、工厂老板,到教师、学者、电影明星,还通过在印华人的视角,提供了一个中国人眼中真实的印度,见证了古老的大国在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下的断裂与新生。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个邻国与自己的国家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庞大的人口数量,可观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从中国人眼中看印度,就好似看一面镜子。但是,大多数国人对印度的了解,往往局限于一些支离破碎的信息和来自他人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愈加强大,中国人需要走向世界,并从自己的角度直接观察世界,而不再通过他者的转述。 作者对于印度的观察,正是基于以上两点,不但要呈现出一个真实的印度,还要“用自己的眼光,认识他人,认识世界”。“某种程度上,这不仅关乎我们如何看待印度,也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如何看待世界并与之相处的折射。”
-
治理贫困[意]乔凡娜·普洛卡奇 著,乐启良 译贫困,在近代以前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关乎个人道德和劳动能力的问题。人们认为,穷人的贫困是因其自身好吃懒做或能力低下造成的,还通常将贫困和乞丐、流民联系起来,认为这是个人懒惰、堕落与不信神的结果。但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人们对贫困问题的理解出现了重大的断裂。此后,人们不再把贫困视为个体层面的现象,而更多地将之与双元革命(大革命与工业革命)催生的现代社会制度相连。于是,贫困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成为整个社会都需要承担的重要义务。本书依据翔实的史料,对这一时段中法国对现代社会中的贫困问题的诊断,以及提出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梳理,找到了治理贫困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作者还对法国在治理贫困时如何从自由经济走向社会经济,并拥抱社会政策进行了全面论述,对19世纪上半叶法国各派别尤其是激进派围绕贫困问题的思想斗争及其趋势,作了了一幅全景式的,但又不失深刻的勾勒。本书堪为理解贫困这一社会问题的绝佳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