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由此及彼由彼及此:人类学随笔
作者:王铭铭 著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9-01
ISBN:9787105095964
定价:¥36.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由此及彼由彼及此:人类学随笔》中具体包括了《腹与蛇——“不同文化中的他者观念国际》、《中国学术的“语言时尚”问题》、《从教室空间的“小处”人手,改革大学教育》、《从“新生事物拜物教”看“破坏性建设”》等文章。 《由此及彼由彼及此》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王铭铭,福建泉州人,伦敦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人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专业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社会人类学研究,对社会史、乡土中国研究、城市文化史也进行了有影响的探讨。著述除了社会人类学理论述评之外,还有《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1998)、《逝去的繁荣》(1999)、《王铭铭自选集》(2000)、《草根权威》(2002,英文,合著)、《漂泊的洞察》(2003)、《走进乡土上》(2004)、《溪村家族》等专题性学术论著及随笔。
目录
致谢
一 由此及彼,由彼及此
故乡在他处
“我讨厌旅行”?
游离
地图——漂泊于故乡的方法
人与鱼
结构与性格
时问旅行
作为“异邦”的历史
“三点一线”
在海与土地之间
古船
二 反思与批评
《溪村家族——社区史、仪式与地方政治》
自序·反思性的绪论
照片这个“会说话的孩子”
三 山街:信仰·人生
去山街
宗教与文化危机
医治心灵
关于“神异权威”
山街的群体动力学
记忆山街
四 记西行
柏林墙的价格
被现代性包裹的肉身
雅典娜的风姿
印度九日记
五 记“蛮界”
滇行二题
悍妇与乡约
远山的呼唤
动物园的公共性
保住我们的“处女江”
在保护中求发展”
六 记乡村
小地方叙事
村曲缘何挽歌调?
拨开小岗村迷雾
林权改革:“莫把森林当蔬菜”
“新农村”叙事中的“团体主义”迷思
“指标压力”的秃峰与“黄河”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个使教授尴尬的村子
七 远去的前辈
记费孝通先生
李济给张光直的一封信
神话对于我们时代的意义
冯友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八 初入“藏彝走廊”记
费孝通与白马人
氐
所谓“藏彝走廊”
民族学一盘棋
一次学术研讨会
西南中国学术区
白马人小村
天与人
走廊内外
古道上的礼仪与军事
第三方记忆
九 “他者”
在他处思考
腹与蛇——“不同文化中的他者观念国际
学术研讨会”欢迎词·引言
十 时代与文化
我们的“祖先”吃人吗?
中国学术的“语言时尚”问题
学习压力——儿童不易承受之重
学位大跃进的忧心
质疑博士论文匿名评审
“孟母堂事件”——“文化自觉”的悲哀
从教室空间的“小处”人手,改革大学教育
社会科学一夜变“社会的科学”
博士生待遇背后的“怪现状”
“人才外流说”等于得了便宜又卖乖
教授“叫穷”为哪般?
“教师集体离婚事件”发出了什么信号?
标语口号这“玩意儿”
从“文革遗产说”想到我们时代的精神缺憾
如此“修旧如旧”等于破坏
韩国申遗与中国何干?
从“新生事物拜物教”看“破坏性建设”
警惕遗产保护的“运动化”苗头
如何为中国演艺拓展空间?
文化遗产不能有壳无魂
纪念“9·11事件”,不能忘记“文化自觉”
捡破烂作家与值得珍惜的“丧家狗”
一 由此及彼,由彼及此
故乡在他处
“我讨厌旅行”?
游离
地图——漂泊于故乡的方法
人与鱼
结构与性格
时问旅行
作为“异邦”的历史
“三点一线”
在海与土地之间
古船
二 反思与批评
《溪村家族——社区史、仪式与地方政治》
自序·反思性的绪论
照片这个“会说话的孩子”
三 山街:信仰·人生
去山街
宗教与文化危机
医治心灵
关于“神异权威”
山街的群体动力学
记忆山街
四 记西行
柏林墙的价格
被现代性包裹的肉身
雅典娜的风姿
印度九日记
五 记“蛮界”
滇行二题
悍妇与乡约
远山的呼唤
动物园的公共性
保住我们的“处女江”
在保护中求发展”
六 记乡村
小地方叙事
村曲缘何挽歌调?
拨开小岗村迷雾
林权改革:“莫把森林当蔬菜”
“新农村”叙事中的“团体主义”迷思
“指标压力”的秃峰与“黄河”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个使教授尴尬的村子
七 远去的前辈
记费孝通先生
李济给张光直的一封信
神话对于我们时代的意义
冯友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八 初入“藏彝走廊”记
费孝通与白马人
氐
所谓“藏彝走廊”
民族学一盘棋
一次学术研讨会
西南中国学术区
白马人小村
天与人
走廊内外
古道上的礼仪与军事
第三方记忆
九 “他者”
在他处思考
腹与蛇——“不同文化中的他者观念国际
学术研讨会”欢迎词·引言
十 时代与文化
我们的“祖先”吃人吗?
中国学术的“语言时尚”问题
学习压力——儿童不易承受之重
学位大跃进的忧心
质疑博士论文匿名评审
“孟母堂事件”——“文化自觉”的悲哀
从教室空间的“小处”人手,改革大学教育
社会科学一夜变“社会的科学”
博士生待遇背后的“怪现状”
“人才外流说”等于得了便宜又卖乖
教授“叫穷”为哪般?
“教师集体离婚事件”发出了什么信号?
标语口号这“玩意儿”
从“文革遗产说”想到我们时代的精神缺憾
如此“修旧如旧”等于破坏
韩国申遗与中国何干?
从“新生事物拜物教”看“破坏性建设”
警惕遗产保护的“运动化”苗头
如何为中国演艺拓展空间?
文化遗产不能有壳无魂
纪念“9·11事件”,不能忘记“文化自觉”
捡破烂作家与值得珍惜的“丧家狗”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