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总论
-
中国老年人的退休精神岳 燕本书以上海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为例,以斯特赖克(Stryker)角色认同理论为视野,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访谈、参与式观察收集所甄选六位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个案的数据资料并进行编码,从身份承诺、他人支持、内外奖赏、角色投入四个维度叙事带领人建构“老年教育者”角色认同显著性的图景,再结合带领人角色认同的分析框架即角色认知、角色情感、角色互动三个层面跨个例诠释不同带领人角色认同的特征,形塑老年教育者、终身学习者、组织活动者、团队管理者、志愿服务者、智慧长者等多重角色身份,形成带领人自我标定内在化即自我角色认同与社会角色认同的一致,回应了带领人通过角色认同占据某一社会位置的角色认知、角色扮演、角色执行过程。由此进一步揭示带领人角色认同的机理与本质,诠释了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角色认同的定义和退休精神的内涵。
-
郭沫若研究年鉴2020刘曦光 主编本书是郭沫若纪念馆每年连续编撰的郭沫若研究学术年鉴。该卷通过“研究综述”“专题研讨”“论文选刊”“学术争鸣”“观点摘编”“硕博论文”等栏目,全面展示2020年在文学、历史学和古文字学等各个领域中富有深度和创新性的郭沫若研究成果。此外,该卷还设有“年度访谈”“学人回忆”等栏目为学术史留下珍贵资料,“学术会议”“新书推介”栏目总结全年学界重要动态。“展览活动”栏目展示郭沫若相关的重要展览与文化活动。“馆藏资料”披露郭沫若纪念馆馆藏文物藏品,“郭沫若研究大事记”和“郭沫若研究资料索引”,对全年的学界活动与研究成果做出详细总结与记录。《郭沬若研究年鉴》集学术性与资料性于一体,对促进郭沫若研究的学科发展与保存学术史资料具有重要意义。
-
底色顽韧李金铮小农经济不仅关系农家的生活,也影响着中国的命运。在近代中国大变局之下,小农经济既面临困境,也艰难地延续,并有现代变化的迹象。本书以冀中定县为中心,探讨了1849—1936年间定县的人地比例、土地分配、家庭规模、农业生产、租佃关系、雇佣关系、家庭手工业、集市贸易、农民借贷、赋税负担、农家消费以及乡建实验等12个问题,由此呈现了小农经济的结构、运作形态及其变迁,揭示了经济运行与农民生存之动力机制。其中,传统和现代、本土和域外的交织是近代小农经济演变的基本动力和基本线索,以传统和本土的连续性为主、现代和域外的零星影响为辅,共同维护了传统小农经营模式的延续和渐变,小农经济在遭受苦难中仍有“底色”般顽强的生命力。但也不能不说,当时,在冀中定县这片古老的平原土地上改革乃至革命的力量已开始孕育,一定程度上预示着巨变的前景。
-
中国古籍整理出版研究王育红著本书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古籍出版书目数据的基础上,对七十多年的古籍出版进行了学术总结。通过对古籍出版数据进行分析,描绘出新中国古籍出版的发展历程:即以1979年为界,将古籍出版的历史划分为两个时期、五个阶段,分别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与特点;并从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学术思潮等方面分析影响古籍出版的主要因素。对各类古籍的出版,从选取经学文献、总集别集、正史、方志、书目题跋等角度进行考察。将古籍出版与地方文化相结合,表现出古籍整理出版的地方性色彩。对于中国古籍整理出版的发展,指出古籍的数字化即是古籍出版的趋势,提出古籍整理出版的国家行为,形成国家古籍整理出版的管理体系。
-
社会正义与城市David Harvey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资本主义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时期,也是各种矛盾和冲突集中爆发的时期。戴维•哈维清醒地认识到以实证主义方法研究城市不能有效地解释和解决城市发展的众多问题,于是他转身进入马克思主义阵营,开始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对资本主义城市运作逻辑进行深刻的批判。他对城市地租和资本循环进行了细致的剖析,从而揭露了城市地理格局是资本家追求利润的空间结果,也成为社会极化和空间分异等一系列不平等的直接根源。一方面,他认为地理学不应当只追求纯学术的成果,而应当关注公共事务,投身于创造一个公正社会的行动中来;另一方面,他也试图为相互冲突的信念体系提供解释,寻求具有包容性的城市社会正义原则。
-
西南联大艺术历程李光荣 著本书全面系统地描述了西南联大戏剧、音乐、美术、舞蹈等各科艺术的面貌,梳理出各科艺术的发展历史,着重研究了各科艺术的重要社团、代表作品和代表作家,对西南联大艺术的成就、贡献、特点、规律、地位、影响等作出了评价,并总结了西南联大艺术的历史经验,论述了其艺术成就与其艺术教育的关系、艺术与社会的良好互动等
-
天津科技统计年鉴2021天津市科学技术局 天津市统计局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本年鉴由天津市统计局、天津市科学技术局和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共同编辑制作,收录了全市、各区和有关部门2020年的科技统计数据,从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机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筑业企业、重点服务业企业和高等学校等方面全面反映了天津市的科技活动情况。
-
南北望冯小禄,张欢 著进入21世纪以来,域外汉学研究是学术热点,也是学术前沿,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欣喜的成果,有力地推进了中国文化史、中外交流史的研究。《南北望:明代中越文学交往研究》作者的大著倡导“立足中国自身看周边”和“从周边看中国”的新理念,特别关注中外文学交往的互动性、“互构性”,希望从中越双方的流动视角和双边立场,研究相关的人物形象、地域形象、帝国形象,研究文学书写的文体、主题、策略和心态。
-
中国社会学史 第三卷景天魁主编《中国社会学史·第三卷:群学民间化》论述了群学对民间社会的形塑之道,回答了随着唐宋礼制下移群学深入扎根民间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分析了群学从制度化到民间化转变的社会基础、思想基础和实现形式。从隋唐宋时期丰富的典籍和流传在民间的家训、族规、乡约、笔记、蒙书、墓志铭等多种多样形式中,梳理出160多个民间化命题,构建了群学民间化命题体系,从而以命题演进史的形式证明了群学对民间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这有助于筑牢根基,充盈中国社会学的本土资源,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学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学科体系。
-
案例研究的艺术[美] 罗伯特·E.斯塔克 著本书作者罗伯特·斯塔克是案例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本书是案例研究理论分析方面的经典之作,借鉴自然主义、整体论、民族志、现象学和传记学研究方法,探索了质性的案例研究方法。 在本书中,斯塔克首先界定了何为案例,按照他的分类标准确定了案例的类型,阐述了案例选择并做出推论的问题;其次,对研究问题进行了分类探讨,揭示了质性研究的本质;接着阐述了收集、分析和解读资料的过程,区分了定性和定量两种不同的解读方式以及所产生的不同结论,界定了自然推论的概念,阐述了五种案例研究者的角色和进行三角验证的目标和策略;最后,作者分享了自己常用的撰写调查报告的方法。作者还以哈珀学校案例研究报告为基础,讲解了案例研究报告应该注意的问题。并且,本书还在每个章节末尾设计了研讨班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新方法和新观念。 本书以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风格,成为确立社会科学案例研究分析框架的里程碑著作,适合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寻求更全面地理解案例研究方法的学者阅读。作者将中小学的真实案例用于大学和研究生案例研究方法课程,说明案例的选择、分析、阐释和报告撰写,对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都有借鉴意义。此外,因为案例研究日益成为评估战略的一部分,社会服务机构的研究人员和决策者也会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