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总论
-
牛津通识读本[美] 迈克尔·费伯浪漫主义和我们理解的一般意义上的“浪漫”并无多少关联,它是艺术和哲学领域的一场运动,重新定义了西方文化思考自身和世界的方式。迈克尔·费伯在书中对“浪漫主义”进行了界定和探讨,探究了谁是浪漫主义者,以及他们在观念、信仰和志向等方面的共同之处。全书涵盖了文学、音乐、绘画领域广泛的艺术形式,以及宗教、哲学和科学等主题,考察了浪漫主义在整个欧洲的诞生和发展,并通过举例和引证,对这一纷繁多样的思潮给出了清晰洞见。
-
陶行知王文岭陶行知先生在1936—1946年期间,开始接触到中国共产党人,并建立了密切联系。特别是在抗日民主革命运动中,陶行知先生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与共产党人同声相应,风雨同舟。晓庄学院的前身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是陶行知先生于1927年创建,以其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魏指导,开启了中国近代生活教育运动的序幕。本书正是晓庄学院长期从事陶行知暨中国近代生活教育运动史研究的王文岭老师在多年对相关历史文献整理和研究的基础上对陶行知先生相关新闻消息的汇总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研究价值和出版价值,以及深远的历史意义。
-
中国之租借地陶行知陶行知先生的硕士论文《中国之租借地》展现了一位海外学子救亡图存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字里行间表达的是陶行知先生坚定的学术报国志向。虽然此篇论文撰写时间至今已逾百年,但其选题之新颖、视野之开阔、结构之严谨、资料之丰富、分析之深刻、结论之坚实,仍令人无限感慨与由衷钦佩。从中我们不难窥见改革先驱者思想演进的心路历程,启发后人沿着前辈探索的道路继续前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本书是对该论文的汉译,并附上了英文原本。极具纪念价值和出版意义。
-
陶行知师德师风教育文选张济洲,于涛本书从陶行知先生一生著述中选编而来,它既是对陶行知先生的缅怀,又是对陶行知师德师风教育理念的弘扬。首次将陶行知关于师德师风的教育论述分为“为学的大先生”“为人的大先生”“为事的大先生”三大编,且在每一编中都有进一步细化,编排逻辑性较强,让读者读后,既知“点”,更知“面”。本书逾二十万字,其中既有先生的论著,也有译著和书信,所选题材广泛而充实。大凡研究教育者,必须重视对教育经典的耕读,本书的选编对于读者来说很有价值。旨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大众读者,贡献一点力量。
-
牛津通识读本[美] 唐纳德·A.里奇美国国会历史学家唐纳德·A.里奇在书中带领读者走到国会山的幕后,去进行一次引人入胜的游览:告诉读者谁是主导国会的人物,分析他们的行为,并将专业的议会语言转换成平实易懂的日常语言。作者回答了与美国国会相关的各种问题,解释了各委员会的任务和工作、工作人员和游说人员的角色、议场程序、会场规则以及联盟的缔结等。本书不仅是一堂公民课,还提供了国会内部人士的视角,同时辅以专业历史学家的出色分析能力。
-
日本文论 2022年第1辑杨伯江本书设立专题栏目“《日本书纪》研究”,其中导读介绍了《日本书纪》的编纂意义,三篇论文则具体论及《日本书纪》的双重性格、“本文”与“一书曰”间关系的结构特点、断句导致的文本异读等。社会史栏目从祭神、山形、风物等方面探讨了江户时期日本不同思想流派的文人、画家、俳句诗人对富士山形象、意义、生活化的建构,并从江户时期民众应对疫病的迷信行为和社会状况入手讨论了其时医学界对日本“兰学”兴起的影响。经济史栏目关注了日本国家治理中的制度建设,梳理并总结了日本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自然资源类法律体系以及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内容和特点。
-
人文社科项目申报300问黄忠廉本书依照国家社科基金申报**的改革精神,对第一版进行了全面修订,并新增50 组问答。全书通过300 余问细陈人文社科项目申报方略,大致按申报前、中、后三阶段从宏观到微观组织问答,给出具体示例近200 项,以供读者参考与借鉴。各轮问答涉及申报总论、项目指南、申报管理、封面设计、数据表填写、课题论证、研究基础和条件保障、经费概算、推荐人意见、编撰之道、评审过程、申请书兼活页样本,共12 个板块,以申请书为整体,内含活页,向报前准备和报后评审两头延伸。
-
区域制度环境与知识网络嵌入王凯基于现实与理论分析,以影响大学主导的区域创新共同体发展的关键环节——知识网络嵌入性关系为切入点,构建“大学知识网络能力——知识网络嵌入性关系——大学主导的区域创新共同体发展绩效”的理论逻辑,重点从大学层面研究区域创新共同体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关系,并检验区域制度环境的调节效应,相关研究结论有助于从组织层面丰富与拓展知识网络理论和创新共同体理论。本书主要特色是重点研究大学以知识双向动态流动的方式发展区域创新共同体的机制,不仅丰富了大学功能观和大学知识创新的价值实现机制,也发展了创新共同体理论。
-
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南方地理空间与政治想象张银霞著本书主要以非裔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美国南方地理空间为切入点,研究具体的地理空间塑造与作品的政治想象之间的关联。第一章主要讨论了莫里森早期小说中南方地理空间与黑人青年的身体实践及种族身份的关系,指出前者对后者的主体性及文化身份建构具有重要意义。第二章探究了其“历史三部曲”主要以记忆为手段呈现了美国内战前后和南部重建时期非裔美国人获得自由及其建立家园的种种努力。研究表明了美国南部在非裔美国人建立家园的历史性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第三章主要关注的是全球化时代流散群体的命运。研究展现了当代非裔美国人与美国南部乡村若即若离的关系。第四章中,研究把地理空间叙事置于现代性视野之下,探讨了美国南方乡村对当代非裔美国人治愈都市伤痛、战争创伤、种族迫害等具有重要意义,叙事呈现出向早期创作回归的倾向。最后,结语部分对作家创作中塑造的美国南方空间做了总结,同时结合非裔美国人的人口发展趋势及现实境遇进行了分析,最终就莫里森作品中的美国南方整体形象、意义及作家的立场等做了综合评述。
-
比较方法[美]查尔斯·C.拉金(Charles C.Ragin)本书以布尔代数和集合论思想为基础来进行中小数量的跨案例比较研究,从而处理多个原因与统一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作为一种案例导向型的研究路径,定性比较分析法(QCA)旨在融合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的优势,以互补开发出一种“合成策略”,本书首次将QCA引入社会科学领域。自本书出版以来被引用超过4000次,是社会科学领域被引次数最多的方法论著作之一,同时QCA被应用在超过750项已出版的研究成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