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总论
-
乡村振兴的思考与实践张培奋《乡村振兴的思考与实践》是从作者十几年来近千篇的乡建笔记中精选六十余篇汇集而成,记录其在乡村工作的亲身经历,有实践经验、乡建工作考察,以及学习与思考的理论总结。行文简练却能紧扣当下乡建的痛点难点,接地气,有思想,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永泰庄寨保护模式的理念和方法通俗易懂,便于类比,可作为乡村工作指导手册,对当今的乡村建设与振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 编,张忠纲 评注《唐诗三百首》是清人孙洙编选的一部唐诗选本,也是自古及今影响至大、传播至广的一部唐诗选本。孙洙,号蘅塘退士。清代人。生平嗜好唐诗,曾以当时流传的《千家诗》内容过杂,故择取唐诗脍炙人口之作,选出三百余首,编为《唐诗三百首》一书。自成书以来,该书受到读者青睐,以至于家弦户诵,甚至可谓是人手一编。但《唐诗三百首》本身缺乏注释、讲解,不大符合当代人的阅读习惯。现在由张忠纲先生对《唐诗三百首》进行注解、评析,帮助读者更进一步了解这一唐诗选本,更进一步了解唐诗。
-
何处是吾乡张涛1.书稿主要围绕民初北京地区的艺术场域展开研究与论述,脱离传统的艺术史叙事模式与研究框架,利用一手文献与图像资料,细致考察民初北京参与市场的画家群体,其实有着非常丰富的层次与差异存在。以身份角色与画界形象分类,民初活跃于北京的画家群体大体可分三类。 2.官员画家以周肇祥为代表,其任中国画学研究会会长一职数十年,利用为官的便利资源支持艺术事业。身为京官,周肇祥却以超乎常人的精力倾心于访厂、访山、访寺、访碑的复古活动及相关著述当中。在这些历史陈迹间,他能够寻觅到内心所渴求的理想化的古典人文时代。并且通过办刊访古、主持画会去极力营造了一个纸上的复古世界,但其实这也只是他所畅想的并无具体内容与体系的精神乌托邦。在逐渐建构起一个面孔模糊的理想艺术天地之后,周肇祥又在自己的积极践行中,试图为现实社会与理想世界之间,架设起一座能够连接彼此的艺术桥梁。当在北京的艺术市场上名利双收而安心于自己职业画家身份的齐白石感叹“故乡无此好天恩”时,周肇祥却极力试图在“魔鬼时代”数十年如一日地重建一个理想化的古典艺术世界。余绍宋虽然一度担任民国政府司法部职务,但从其日常生活方式及参与艺术活动的层面探究,则完全可以被归于文人画家群体中。虽主业官职,但是他的丹青生涯,却颇具传统文人画家的超脱与隐逸之态。只有在生活渐生困顿时,才不得不面对现实做出部分妥协。但是在其内心深处,余绍宋的传统文人心态始终秉持如一。与齐白石为了获得充满安全感的平实生活而费尽周折,以及周肇祥为了传统艺术的维系而努力经营相比,余绍宋在个体身份上并没有产生出特别强烈的焦虑感。余绍宋所在意的,是在艺术领域能够用心维护一座代表传统文人雅致品味的精神家园。而这个家园的主人,只有他自己。 3.一个特定时期地域画风的形成,往往有着极为复杂的历史成因。基于艺术本体的自足性分析,而对其社会语境方面的关联性相对忽视,即相关外部研究的匮乏,自然无法全貌呈现艺术史在特定时段中的整体形状。画家身份、画家生活、艺术市场、传统文化资源公开等视角,是研究民国北京画界的学者未曾过多关注或未深究的历史隐线。书稿试图通过民初活跃于北京的画家,在其日常生活的志向理念,与市场形态的角色定位中,编织出民初北京地域美术史的日常形态,以及被艺术史研究所遮蔽的历史尘埃,还原一个真实完整的地域美术史的样貌。
-
中国咨询业发展蓝皮书中国科技咨询协会2020—2021年这两年全球在防疫中度过,对咨询业也形成了不小的冲击,对经历了这两年的所有商业公司而言,不确定性及其可能产生的瘫痪效应是一项重大挑战,再加上全球经济衰退,许多公司面临着严峻的短期压力。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广大会员坚定不移地一直努力帮助客户应对当前各种危机对其业务的直接冲击,同时努力保持和增强他们的长期实力和价值。 在危机随之发生的情况下,我们会员从客户的利益出发,公平对待客户,依据自己长期积累的力量,创新工作方法,在客户遇到问题时提供专业帮助,进而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为此我们将这些典型咨询项目作为咨询独特价值集中展示出来,从而说明我们正在经历一生中令人难以置信的人类适应性。这一时期为我们想象和构建商业模式的根本演变创造了条件。前瞻性的人会认识到这一时期是一个关键的进化时刻,并享受着为未来十年设计优势商业模式的机会。 在缤纷复杂的社会中,咨询基于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能为客户带来新的洞察力。清晰的洞察力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加之采用数据的深入分析研究,会对客观现实和客户遇到的复杂问题提出有持久影响力的、务实的、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行业虽然已近成熟,但仍保持着对咨询的巨大需求。 目前咨询也正在向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的方向转化。释放分析、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力量,并将其转化成清晰的、可操作的洞察力,以制定相应的工作策略。 咨询队伍中有一批充满求知欲的多元群体,他们具有敏捷的思想,被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愿望团结在一起。在工作团队中,以挖掘数据或 找到问题本质为核心,以先进的分析技术和创新方法,加速时间尺度的运作,解决客户面临的复杂问题,使客户从中受益。 从咨询的角度,我们认为促进企业在竞争中发展是一项非常特定的工作,其可以多种方式利用咨询团队资源和专业知识及实践经验,最大限度发挥咨询影响力,并为所有员工提供发挥作用的机会,支持客户解决遇到的各种发展中涉及社会和环境的复杂问题。 对咨询而言,每个客户的挑战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样板解决方案无法解决问题。咨询顾问团队与客户一道面对客户的挑战,不断分析各种现象,直到找到问题的根源,然后开发出一种强大的方法解决它。不会回避困难的答案,为客户提供他们需要的策略。 我们将这些帮助客户一同成长的咨询工作以蓝皮书的方式向社会报告,主要促进客户和广大社会公众对咨询角色、作用的认知,以促进专业化社会的形成。
-
于敏中致陆锡熊手札笺证于敏中乾隆三十八年(1773),四库全书馆开馆,于敏中出任正总裁,为纂修《四库全书》的主要负责人,常随乾隆左右。陆锡熊与纪昀(晓岚)同任总纂官,具体负责主持编纂工作。乾隆三十八年至四十一年间的五月至九月,乾隆都前往热河行宫(即承德避暑山庄),于敏中随行,期间乾隆关于《四库全书》的旨意,以及于敏中的想法、相关事宜等,通过于敏中的书信,向在北京的陆锡熊等人传达落实。今仅存的56通书札,即是四库馆前期,于敏中与陆锡熊集中商讨如何编纂《四库全书》的珍贵史料。涉及内容极为丰富,举凡人员配备、职司分统、工作协调、后勤保障等统筹工作,以及书籍分类、版式拟定、发凡起例等体例的制定,书籍的刊刻、誊抄、校对、删改、存毁,等等,事无巨细,均有布置或商议。可为疏阔的历史罅隙,填充具体生动的细节。由于书札事关中秘,直到1933年才以《于文襄手札》之名影印出版,为学界所重。张晓芝先生今对草书信札全文,做了仔细的释读、精确的年月日考订和翔实的笺证,使这批珍贵的文献厘然可读,并详为爬梳关涉的大量史事,颇具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此次出版,随文影印56通原札,以便参读。
-
从东洋盟主论到脱亚论董顺擘本书将按照福泽谕吉的思想及对外观的嬗变,分别对其思想形成、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亚洲观、“ 东洋盟主论”视角下的亚洲观以及"脱亚论”进行系统的论述,重点探讨福泽的文明观与其提出的“东洋盟主论”、‘"脱亚论” 的内在联系,及在壬午兵变、甲申政变、甲午战争等各个重要时期在其亚洲观上的具体表现。纵观福泽的亚洲观,无论是“东洋盟主论”,还是“脱亚论”, 其实质都是基于其文明观,以“文明开化”为借口,使日本对他国的侵略正当化。
-
大学生心理健康赵梅玲 陈方超, 叶良鸿本书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问题为基本线索,集中阐明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课程的相关问题,并力求灵性教育能够与课程进行有机融合,能够有效地渗透到课程理念中。本书立足实际教学情境,力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尽可能层次化、系统化和多样化,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本门课程。同时,在每一章节中有效借鉴了- 些扩展性的小知识,进行了- -些补充和说明,希望读者能够活化学到的知识,增强联系实际的能力,拓展知识面。从灵性视角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促进和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大学生灵性意识。
-
我们的屈原杨力《我们的屈原》分为“爱国先贤”(作为爱国者的政治家屈原)、“浪漫诗人”(作为具有家国情怀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屈子传说”(来自民间的屈原故事传说)三辑。这本文化专著思想健康、视角独特、文笔流畅。在创作过程中严格把关,创作成册。 本书是在宜昌市委、市政府对于未来宜昌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战略定位与战略思路,那就是要让屈原成为宜昌永恒的文化地标,将宜昌打造成屈原文化的权威阐释地、标准制定地、活动聚集推广地。宜昌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带着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深厚情感,把传承发展屈原文化作为城市品牌战略来抓”。高扬屈原精神,是每一个宜昌人的历史责任与当代使命。因此,2022年3月18日,为认真落实宜昌市委的部署和安排,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宜昌名人文化研究学术委员会,组织编写了文化专著《我们的屈原》。并提出:要求围绕屈原深固难徙的爱国情怀、哀民多艰的民本思想、上下求索的实干精神、洁身自好的清白节操,以及流传民间的屈原故事展开文本写作,出精品,代表宜昌形象。
-
中国封建王朝周期性兴衰杨德才 著中国古代社会自秦以来,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统治,其间数十个王朝兴衰更迭,生命周期长短不一,但无一例外都经历了从建立、兴起、繁荣到衰落、灭亡的过程。对中国封建王朝的周期性兴衰问题,学者们从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和法学等不同学科角度进行了大量探讨。与多数研究着重从某一社会结构或其影响来探究封建王朝周期性兴衰问题不同的是,《中国封建王朝周期性兴衰: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研究》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进行了系统性分析,其中既有宏观理论分析,又有具体案例分析,广泛涉及制度变迁、利益集团、路径依赖、地方分权、儒学意识形态以及统治者偏好
-
地方监察委员会运行逻辑与发展路径研究陈宏彩著本书以整体性治理理论为研究视角,建立起主体、客体、行为三重维度的分析框架,对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进行子较为全面、一深入的分析,对地方监察委员会的运行逻辑和发展路径进行了系统阐述。本书主要探讨了地方监察委员会机构设置、职能配置与运行机制的整体性重塑,地方监察委员会权力赋予与权为行使的整体性规范,地方监察委员会领导体制、监督机制与绩效评估机制的整体性重构,整体性治理视域下深化国家廉政体系建设的路径等前沿问题。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免鉴定成果,是学术前沿和实践前沿有机融合的创新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