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总论
-
新编应用写作教程夏京春书从教学实际和社会需要出发,精选了行政公文类、事务文书类、财经文书类、司法文书类、公关文书类、学术论文等人们日常工作用得较多的30多种文体,从其概念、特点、格式、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每章后还附有思考题和练习题,既便于老师授课,也便于学生学习。本书从教学实践及便于学生训练角度出发,共分九章,分别是绪论、行政公文、事务文书、礼仪文书、个人职场文书、传播文书、教学及研究性文书、经济文书和诉讼文书。文后有附录。本书在编排上颇具特色,如单列出个人职场文书、将教学文书与研究性文书放人一类,比较新颖,非常切合大学生尤其是师范院校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在撰写中,除了学理性内容以外,本书对涉及的多数文种都专门辟出“常见错误”与“写作要点”,旨在从正反两个方面纠正学生在许多具体文种的写作中存在的错误。由于这一部分在同类型教材中少有提及,因此,也成为本书的一大特点。
-
儒法道包刚升 著本书是一部讲述传统中国政治思想理论的学术著作。中国轴心时代的政治理论始终是我们理解中国历史与中国政治文明演化的资源,为此,本书试图基于经典文本,结合政治史,借鉴社会科学方法,对中国轴心时代三大主要思想流派儒家、法家与道家的政治理论予以重新梳理,主要着眼于两个层次:一是文本解读本身,包括儒法道三家的问题意识、理论解释、政治解决方案和理想社会模型;二是儒法道三家政治理论的逻辑反思,包括它们的基本人性假设、个体群体关系假设、可能的理论优势。
-
中国科学院院士述情怀方鸿辉本书内容主要介绍了中国科学院100位院士成长历程,从院士们的成长历程中闪发出来的爱党爱国热情,刻苦学习奋力拼搏,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素质和修养,还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为我国科技技术勇攀世界高峰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他们的事迹对鼓励当代青少年努力学习、立德树人,具有深厚的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本选题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为主要编写群体,通过他们对自已在成长过程中精彩时光的回忆,让读者感悟成长成才的不易,从而使他们产生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学好文化科学知识,学好本领,长大后为国争光,为人民服务。
-
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白立超 著他们的思想、品德、事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他们的故事,是对中华民族的禀赋、特点和气质生动、鲜活的阐释。 他们的名字,在五千年中华文明为光彩夺目。 他们为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书写了为光辉灿烂的篇章。 他们,是中华民族的先贤人物。
-
区域国别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区域国别研究编委会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不断加快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前进步伐,并日益走近全球治理的舞台中央。在此背景下,促进学科交叉发展,推动区域国别研究,服务于国家战略,是我们正面临并必须履行的时代使命。鉴于此,北京大学将区域国别研究作为“双一流”建设的重中之重纳入学校发展方案,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区域国别研究正在称为北京大学学科发展的新亮点的时,也在诸多领域填补国内空白。本书梳理了北京大学部分学者关于区域国别研究的重要研究与论述,聚焦学科建设、理论方法,人才培养、具体案例四个维度,为推动国内区域国别研究,建设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科提供一份思考与借鉴。
-
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 编,张忠纲 评注《唐诗三百首》是清人孙洙编选的一部唐诗选本,也是自古及今影响至大、传播至广的一部唐诗选本。孙洙,号蘅塘退士。清代人。生平嗜好唐诗,曾以当时流传的《千家诗》内容过杂,故择取唐诗脍炙人口之作,选出三百余首,编为《唐诗三百首》一书。自成书以来,该书受到读者青睐,以至于家弦户诵,甚至可谓是人手一编。但《唐诗三百首》本身缺乏注释、讲解,不大符合当代人的阅读习惯。现在由张忠纲先生对《唐诗三百首》进行注解、评析,帮助读者更进一步了解这一唐诗选本,更进一步了解唐诗。
-
何处是吾乡张涛1.书稿主要围绕民初北京地区的艺术场域展开研究与论述,脱离传统的艺术史叙事模式与研究框架,利用一手文献与图像资料,细致考察民初北京参与市场的画家群体,其实有着非常丰富的层次与差异存在。以身份角色与画界形象分类,民初活跃于北京的画家群体大体可分三类。 2.官员画家以周肇祥为代表,其任中国画学研究会会长一职数十年,利用为官的便利资源支持艺术事业。身为京官,周肇祥却以超乎常人的精力倾心于访厂、访山、访寺、访碑的复古活动及相关著述当中。在这些历史陈迹间,他能够寻觅到内心所渴求的理想化的古典人文时代。并且通过办刊访古、主持画会去极力营造了一个纸上的复古世界,但其实这也只是他所畅想的并无具体内容与体系的精神乌托邦。在逐渐建构起一个面孔模糊的理想艺术天地之后,周肇祥又在自己的积极践行中,试图为现实社会与理想世界之间,架设起一座能够连接彼此的艺术桥梁。当在北京的艺术市场上名利双收而安心于自己职业画家身份的齐白石感叹“故乡无此好天恩”时,周肇祥却极力试图在“魔鬼时代”数十年如一日地重建一个理想化的古典艺术世界。余绍宋虽然一度担任民国政府司法部职务,但从其日常生活方式及参与艺术活动的层面探究,则完全可以被归于文人画家群体中。虽主业官职,但是他的丹青生涯,却颇具传统文人画家的超脱与隐逸之态。只有在生活渐生困顿时,才不得不面对现实做出部分妥协。但是在其内心深处,余绍宋的传统文人心态始终秉持如一。与齐白石为了获得充满安全感的平实生活而费尽周折,以及周肇祥为了传统艺术的维系而努力经营相比,余绍宋在个体身份上并没有产生出特别强烈的焦虑感。余绍宋所在意的,是在艺术领域能够用心维护一座代表传统文人雅致品味的精神家园。而这个家园的主人,只有他自己。 3.一个特定时期地域画风的形成,往往有着极为复杂的历史成因。基于艺术本体的自足性分析,而对其社会语境方面的关联性相对忽视,即相关外部研究的匮乏,自然无法全貌呈现艺术史在特定时段中的整体形状。画家身份、画家生活、艺术市场、传统文化资源公开等视角,是研究民国北京画界的学者未曾过多关注或未深究的历史隐线。书稿试图通过民初活跃于北京的画家,在其日常生活的志向理念,与市场形态的角色定位中,编织出民初北京地域美术史的日常形态,以及被艺术史研究所遮蔽的历史尘埃,还原一个真实完整的地域美术史的样貌。
-
于敏中致陆锡熊手札笺证于敏中乾隆三十八年(1773),四库全书馆开馆,于敏中出任正总裁,为纂修《四库全书》的主要负责人,常随乾隆左右。陆锡熊与纪昀(晓岚)同任总纂官,具体负责主持编纂工作。乾隆三十八年至四十一年间的五月至九月,乾隆都前往热河行宫(即承德避暑山庄),于敏中随行,期间乾隆关于《四库全书》的旨意,以及于敏中的想法、相关事宜等,通过于敏中的书信,向在北京的陆锡熊等人传达落实。今仅存的56通书札,即是四库馆前期,于敏中与陆锡熊集中商讨如何编纂《四库全书》的珍贵史料。涉及内容极为丰富,举凡人员配备、职司分统、工作协调、后勤保障等统筹工作,以及书籍分类、版式拟定、发凡起例等体例的制定,书籍的刊刻、誊抄、校对、删改、存毁,等等,事无巨细,均有布置或商议。可为疏阔的历史罅隙,填充具体生动的细节。由于书札事关中秘,直到1933年才以《于文襄手札》之名影印出版,为学界所重。张晓芝先生今对草书信札全文,做了仔细的释读、精确的年月日考订和翔实的笺证,使这批珍贵的文献厘然可读,并详为爬梳关涉的大量史事,颇具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此次出版,随文影印56通原札,以便参读。
-
中国封建王朝周期性兴衰杨德才 著中国古代社会自秦以来,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统治,其间数十个王朝兴衰更迭,生命周期长短不一,但无一例外都经历了从建立、兴起、繁荣到衰落、灭亡的过程。对中国封建王朝的周期性兴衰问题,学者们从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和法学等不同学科角度进行了大量探讨。与多数研究着重从某一社会结构或其影响来探究封建王朝周期性兴衰问题不同的是,《中国封建王朝周期性兴衰: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研究》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进行了系统性分析,其中既有宏观理论分析,又有具体案例分析,广泛涉及制度变迁、利益集团、路径依赖、地方分权、儒学意识形态以及统治者偏好
-
唐诗三百首叶嘉莹 等中华书局联合南开大学文学院、抖音,邀请23位名师,联合制作推出了系列短视频,对《唐诗三百首》的313则篇目进行逐一解读。每期解读,充分融入每位名师独特的治学理念、人生阅历与审美体验,或论述周详,或短议精当,或抒发情怀,或连出巧思,沿波溯源,还原情境,又能闪回当下,直指心灵。本书采用诗作原文附名师解析的结构,以中华书局《唐诗三百首》(补注本)为底本,参校相关总集、别集,将各位名师的讲稿整理、润色成书。同时,全书根据篇目内容,遴选主题相关的古代、近代名家画作,作为配图,让读者更直观感受诗情、诗意,品味唐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