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总论
-
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建设研究马芳,张立,吕金鑫本书收录的文章主要围绕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治构建展开研究,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更 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关系着我国西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收录文章主要通过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调研,深入了解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国家公园建设情况、环境纠纷解决机制等内容,梳理青藏高原法治建设中亟需规制和保障的问题,并根据实地调查的情况,进行深层次原因分析,寻求既能有效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又能健全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法制体系的法治路径,为今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相关立法提供基本思路和方法,为提高青藏高原地区生态建设做出重要的制度和立法保障,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序推进提供坚实的基础。
-
个性化学习与服务研究牟智佳本书以教育大数据环境为基础,以学习分析为切入视角,对数字化时代下的个性化学习进行了重思和设计,创造性的提出教育大数据服务个性化学习的理论与设想。内容涵盖了从学习需求、学习监测、学习评价到学习推送的整套学习服务,形成了具有理论建构和实证支持的系列研究成果,本书成果为个性化学习分析理论的丰富与深化、个性化学习服务的整合与应用、个性化学习产品的设计与研发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对促进个性化学习落地实践具有现实的意义。
-
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李清娟、古诗菁 等著如何进行传播话语的现代转化、传播形式的创新、传播内涵的重新阐释,进而打造上海故事的新叙事、新表述、新内涵,更加鲜明地彰显上海故事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是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和上海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任务。然而,相较于河南在“古风”文化中的出圈表现,上海文化传播的现代化表达似乎并不出众,因此,必须要在继承历史文化的过程中注重纳入新的时代元素,从风俗人情以及历史文化中寻找破解之道,为上海文化打出品牌的必杀技。要以凝聚民族文化精髓的创意,以及有吸引力感染力的话语体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文化品牌,让国外受众听得进去、看得明白,在价值共享中实现民心相通。同时,文化走出去要在中华文化的民族特性与世界文化的共通性中找到平衡点,发挥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的优势,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让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红色文化在交相辉映中激发创造活力。
-
科普蓝皮书张利洁,朱洪启在“十三五”期间,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是要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这为我国科普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本书从科普管理者层面反馈基层科普工作现状、问题;推广成效显著的基层科普活动是典型实例、成效、经验;研究如何更好的发挥基层科普组织的作用,并从中提炼出可供一线科普人员实际开展科普工作时使用的规范、建议与指南,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实际价值,将会极大的助力基层科普活动的开展,进而提高国民大众的自主创新能力与科学文化素质。 作为科学传播、公民科学素质提升方面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基层科普、或者说一线大众科技传播活动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国内外有关区域科学传播及普及方面的政策文件及文献资料、成果较为丰富,在其中不乏有关科学传播的一线典型案例。如《中国科普基础设施报告》(任福君著)、《科技传播与普及实践》(任福君著)《Science Communication: a brief guide》等。国内北京、武汉、重庆等一些学校也有类似的研究课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为本书撰写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
梁漱溟与山东乡村建设实验梁培宽等编20世纪的上半期,在中国兴起了一场由知识分子主导的声势浩大的乡村建设事业,学术界称之为“乡村建设运动”。作为一种改良主义实验,它希望在维护既存社会制度的前提下,采用非暴力的方式,通过兴办教育、倡导合作、地方自治、公共服务和移风易俗等措施,拯救日趋衰弱的农村经济,刷新中国政治,复兴中国文化,实现“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在实践层面,“乡村建设运动”的思想通常与国家发展的战略、政策、措施密切相关,并呈现出“群体性”和“多样化”的特点。“乡村建设运动”在中国百年乡村建设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融汇中西的作用,有其独特的学术内涵与时代特征,是我们认识传统中国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实施新一轮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忽视的学术遗产。1991年7月,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由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邹平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的《梁漱溟与山东乡村建设》;1993年10月,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由梁培宽主编的《梁漱溟先生纪念文集》。本次编辑,根据顾问梁培宽先生的建议,从上述两书和《河南文史资料》第二十辑、《山东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二辑中辑出与梁漱溟与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邹平实验区等相关的回忆文章,合为一卷,以《梁漱溟与山东乡村建设实验》为名,收入《20世纪“乡村建设运动”文库》。
-
新中国70年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田祖国本书聚焦于新中国成立后70年间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流变,从三个历史阶段和七个地理区域系统梳理了民族传统体育的演进脉络与整体面貌。同时基于内外环境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优势、弱势、机会和挑战进行了全方位分析,归纳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轨迹、政策、方式、成效与规律,阐明了新中国70年来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积累的宝贵经验及面临的困境,进而提出民族传统体育新时代的发展前景及使命担当。
-
清华社会学评论 第十八辑王天夫,严飞《清华社会学评论》是由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办的学术集刊,通过热门主题的选取、独到的视角、精辟的论述,掀起了学术界对“面向社会转型的民族志”“新生代农民工”等问题的讨论热潮,为社会学学界搭建了一个交流共进的学术平台。本书是第18辑,分为“自杀研究的社会学视角”“知识社会学”“学术论文”“思想沙龙”“学术书评”五个栏目,内容既有对涂尔干的自杀论、鲍曼社会学中的文学性、韦伯金融思想等经典社会学家思想的理论研究,又有老年人自杀、数字化社会治理、企业用工方式等现实问题的研究。
-
多维视角下的警务现代化研究孟晓梵,林华瑜 著本书是作者多篇重磅论文和社科基金课题结项的综合成果,分别从现代化的视角,社会治理的视角,公安学学科建设的视角,警察主题建设的视角以及思想文化建设的视角对我们公安警务工作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给一个更客观,更贴合实际又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学术性的审视,从而引发更深入的思考。本书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为背景,探索我国公安工作现代化即警务现代化的问题。全书主要从警务现代化、社会治安治理、公安学学科建设、警察主体培养和警察文化建设等研究视角切入,提出以创新警务工作机制、提升安全治理能力、发展公安学科、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提高警务人才素质为重点,推进公安警务工作现代化。
-
中国方志学概论杨军昌著本书由绪论、方志的起源与发展、方志体例、方志编纂基础、志书各种体裁编写、诸志编纂探讨、方志的资料工作、方志功用与读志用志、旧志整理、方志续修、方志评论、地方志与地方年鉴和方志事业管理等13章组成,是一部既可用于方志学课程教学与方志编纂培训,又可服务于方志事业发展、推进方志学学科建设的论著。
-
国家治理的伦理问题研究何颖等著本书针对我国国家治理的现实情况,并结合西方国家可借鉴的经验,通过反思现代西方国家治理的“伦理缺失”与“伦理救治”及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治理”的价值与局限,从伦理层面分析比较现代国家治理困境与误区,总结国家治理利弊得失,将伦理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加以系统研究,探究国家治理的伦理路径与方式,从而丰富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