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总论
-
我把男人弄丢了李虹著“北大荒”是一个独生女人组成的小团体,含义是——北京、大龄女青年、处于没有固定老公和固定男友(还‘荒’着)的状态中。她们目前处于独身状态,大多数人是被动而非主动的选择独身,她们并非排斥幸福的婚姻家庭,但是她们由于各种原因“丢”掉了走进婚姻的契机。当然,这其中包括一些女人认为自己从来就没有过合适的机遇。这里的“弄丢了”其实更多出于对人生和命运的调侃。因为,丢失的东西,或许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候,会重新出现在她们的面前,那时,她们还会独生吗?
-
张之洞唐浩明著百余年来,历史老人仿佛将一个错觉刻意留给后人:一提起湖广总督,便函昌在说张之洞;一说起张之洞,便想到“湖广总督”在中国近代洋务史上的特殊地位。一个人能与一个职位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能给一个空洞的官司职填上如此充实而传之久远的内容,在中国两面三刀千余年的官场史上极为罕见,足以发人深思。张之洞为晚清重臣、学界巨擘。他走得举之路,获朝廷重用,在京为清流言官,外放也忠君勤政,更于维护满清统治之余,向往西方科技文明,开办实业。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他以旧意识、新思想交织复杂之身,力挽狂澜,提出著名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百余年来也是常说常新。
-
经侦重案组之黑弈吕铮著本书的名字“黑弈”,也有一定的寓意,“弈”在古语中指围棋,同时“弈”既是名词也是动词,名词当棋局讲,动词更有对抗和下棋的含义。作者吕铮以“黑弈”为书名,表现了经侦民警与犯罪分子之间激烈的对弈斗争,也表现了侦办经济犯罪案件面临的重重谜团和陷阱。正如书中所说的:“该书透视经济犯罪案件黑幕,解析正义与邪恶的激烈对弈,追踪一条线索,破解一个谜局,是第一部揭露经济案件侦查办案生活的书籍。”让我们翻开《经侦经侦重案组》那充满神秘色彩的黑色封面,置身于干警林楠、探长赵光的办案故事中,体会那扣人心弦的智慧较量和平和诙谐的警察生活,随着作者吕铮的思路一步步地破获大案,抓获冷酷狡猾的犯罪分子。透视经济犯罪案件黑幕,解析正义与邪恶的激烈对弈,追踪一条线索,破解一个谜局,第一部揭露经济案件侦查办案生活的书籍。
-
猪头和鱼丸呆头著爱情来的时候,总有蛛丝马迹可寻。爱情不说出来,丘比特射再多的箭也没用。爱情是磨人的,是早也想,晚也想的思念。原来爱情是从“我在乎你”就开始了……猜疑,是毁来爱情的撒旦。
-
不能承受之“亲”杨杨著她是恬静可人的海归女子,在华灯初上的夜酒吧里遇上了身为律师的他,暗生情愫。那是一段温存但始终朦胧的感情。他试图以他的法律知识和经验去保护她,帮她抵御来自上司的性骚扰。然而,不可预料的事情发生了,他妻子过往生活中最黑暗的一段经历突然被连根扯出,他的婚姻,他的生活几乎溃作一盘散沙。他是知名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在受到女上司骚扰的同时,习惯性递向手下的漂亮女员工“伸手”。殊不知善恶终有报,他最疼爱的妹妹,一个涉世不深的年轻女孩也正在遭遇着来自其他男人的性骚扰……中国第一部反性骚性扰行为小说。公交车上、办公室内、手机里……性骚性如蛆附骨。一场场不堪忍受的“体贴”,一段段令人齿冷的“艳遇”,一次次“触”肤之后的切肤之痛……走不出阴影,忘不了的伤害,性骚扰,正在你身边发生!继续沉默,将可能陷入性侵犯的泥潭!小说的作者杨杨以女性细致入微的目光、朴实流畅的语言,讲述了围绕4个女人发生的曲折故事:打工妹出身的“富姐”任芳菲、“海归”女白领齐海蓝、刚走出校门的女大学生杨欣然、家庭主妇林青,在工作和生活中遭遇到性骚扰,她们对性骚扰的不同态度,以及随之而来的尴尬处境,让读者不由得生出一连串感慨:为什么性骚扰这种社会现象无处不在?为什么在某些地方容忍性骚扰甚至成了职业发展乃至保住饭碗的必然代价?屈服于性骚扰对家庭对事业真是后患无穷,可是,挺身而出反抗性骚扰在现实社会中必然是一场无法打赢的官司吗?小说鲜活生动地展现了性骚扰对妇女人格尊严、工作权利等方面造成的侵害,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品呼吁立法保护、鼓励依法维权反性骚扰的思想倾向。《不能承受之亲》里最具有反抗意识的“海归”白领齐海蓝,将骚扰者诉诸公堂,她取证时的艰难、维权时的无助、所承担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和败诉的风险……“成本”不可谓不高,让人望而却步。在现实中有许多女性面对性骚扰时,主要是出于名誉的考虑,出于害怕繁琐的法律程序而宁愿忍气吞声、委曲求全。
-
中国人三书(美)阿瑟·史密斯、(日)桑原■藏、辜鸿铭保全面子看到“面子”这个词,就会感到用它来描述中国人的一种“特性”,再没有比这更贴切的了。在中国,“面子”这个词,并不单指人的脸,它是一个复杂的集合名词,所包含的意义,超出了我们所能描述或理解的范围。哪怕是部分理解“面子”的含义,我们必须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即中国人有非常强烈的做戏的本能。戏剧可以说是唯一的全国性的娱乐活动。像英国人爱好体育、西班牙人爱好斗牛一样,中国人对戏剧充满了热情。只要稍加煽动,他们就会摆出演戏的姿势,或鞠躬行礼,或下跪叩拜,像模像样地扮演起某出戏中的某个角色。这在西方人看来,有些滑稽和可笑。中国人在思维方式上,也是很戏剧化的。比如说某个人被人误解,在他要澄清事实时,即使只有两三个人在场,他也会大声地说:“我是当着你们的面说的,你们都在场。”给人一种面对众人的感觉。如果事情解决了,他会很骄傲地下了舞台;如果没有得到解决,他会觉得自己没脸面下台。其实仔细想来,就会发现这些与事实毫无关系,只是形式的问题。在一场戏中,要想获得喝彩声,只要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说出一句漂亮话。我们不需要去探询幕后是什么样子的,看尽世上所有好戏岂不更好。“面子”,是在现实生活中,一切依照戏剧化的样式行动获得的。也就是说,在他们投入剧情时,或不理、或小看、或喝倒彩,都是让他们很“丢面子”的事。“面子”所包含的意思,人们在正确理解之后就会发现,这个词本身就是一把打开中国人许多重要特性之锁的钥匙。附带说一下,就怎样做到有“面子”,这其中的方法和学问远远超出了西方人的理解力之外。西方人常常误入事实领域,而忘记了中国人生活中戏剧化的因素。对西方人来说,中国人的“面子”就像戒律一样,是一种不可否认的潜在力量。不同的是,它没有规则,视具体情况而反复无常,或取消或变动。从这个角度讲,必须承认中国人和西方人存在着差异,对同样的事情决不可能用同样的眼光来看待。在调节村庄间无休无止的争吵时,“面子”的平衡问题是“和事佬”。首先、必需认真考虑的,就像过去欧洲的政治家考虑力量均衡一样。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一个东方人来说,要想公正地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即使从道理上来讲,他们抱有这种愿望,但实际上只能是按比例对“面子”进行分配。在诉讼的裁决中,这样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其结果多以不分胜负而不了了之。送人一份丰厚的礼物,算是“给他面子”。但是如果礼物是个人送的,受礼人应该只接受一部分,全部接受或统统拒绝的情况是很少见或者说从来没有的。一些人渴望保住面子的例子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因为自己犯错受到了指责,也算是“丢面子”,为了挽回,不管证据有多么的充分,也要一概否认。比如,网球不见了,有证据显示是被一位苦力捡到了,可当找到他时,他很生气地予以否认,然后走到丢球的地方,很快发现球就在地上(事实上,球是从他的长袖里掉出来的),并且理直气壮地说:“看,这是你‘丢’的球。”侍女把客人的铅笔刀藏在她主人的房子里,以后在桌布下面发现了,她会说是她找到的而得意洋洋。在这种情况下,都保住了“面子”。一个仆人不小心弄丢了主人的一件东西,他知道自己必须要赔偿的,或者从工钱中扣除相当的数目,于是他提出辞职,并故作清高地说:“用来赔偿那银匙子的钱,我不要了。”这样,他的面子没有受到损伤。一个人明知道有笔债款没有办法收回来,但还是找到欠债人,严厉地威胁恐吓一番,以此表明他胸中有数。虽然他没有要到钱,但是他保住了“面子”,这样才能保证将来不会有类似的事情发生。一个仆人失职,或者拒绝履行他分内的职责,当他确定主人决定辞退他时,他会故意再次犯错,并主动提出辞职,保住他的“面子”。对我们来说,宁可死了也要保住面子,似乎是很不值得的,但是我们听说,中国的地方官在被杀头时,准许穿着官服是一种特殊的恩惠,并以此来保住他的“面子”!P8-9
-
辩证法随谈李瑞环 编《辩证法随谈》全书28万多字,收录了1412条富有辩证意蕴的精彩段落,分为六编三十六题:第一编:发展、改革、开放、稳定、环保、生活;第二编:民主、政党、统战、政协、民族、宗教;第三遍:文明、文化、文艺、宣传、体育、京剧;第四编:城建、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旧城改造;第五编:求是、实践、创新、务实、经验、群众;第六编:领导、方法、作风、修养、办实事、和为贵。书中并非专门谈论辩证法,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原理运用于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上,既有立场、观点、方法,又覆盖工作、学习、生活诸多方面,是时时处处应用了辩证法,时时处处体现了辩证法。作者在书中随时、随地、随事、随兴而谈,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辩证法随谈》一书是李瑞环同志数十年来学哲学用哲学,特别是运用辩证思维指导实践的丰硕成果的概括与总结。在千余条简短精练的段落中,凝聚着丰富的哲学智慧和思想方法。一个人、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国家,在处理复杂关键的问题时,固然需要丰富的知识,但更需要智慧与方法。李瑞环同志运用辩证法去分析、解决具体问题时所展现出的智慧,所提示的方法,会让读者豁然开朗、获益匪浅。比如书中“解决经济问题,不能只就经济谈经济,见物不见人,而必须从政治上看问题,从人的积极性上看问题”; “考虑问题,不但要里里外外、方方面面,而且要颠来倒去、反反复复。这看起来是麻烦,但实际上可以减少麻烦”等论述,充满了辩证的睿智,有助于澄清模糊认识,启人智慧,发人深省。本书定名为《辩证法随谈》,并不是专门谈论辩证法的,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应用于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上,既有立场、观点、方法,又覆盖工作、学习、生活诸多方面,而是时时处处应有和了辩证法,时时处处体现了辩证法。所谓“随谈”,亦即随时、随地、随事、随兴而谈,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不拘形式。这是作者以前两本著作用过的体例名称。本书辑录的文稿涉及范围很广,六编三十六题的归类梳理,很难说十分合理的和严密,主要是为了读者翻阅查找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