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总论
-
移动电商环境下用户全渠道全生命周期行为与营销创新吴邦刚本书采用建模以及统计分析技术,结合大量调查数据以及图、表信息,系统、直观地分析了移动电商环境下用户行为和企业营销创新,探究了用户采用移动渠道、以用户全生命周期行为为基础的会员等级体系和企业建立混合平台对用户购买行为的影响。在全渠道行为方面,分析了用户采用移动渠道对其购买行为的影响。在全生命周期行为方面,结合实际用户全生命周期社会互动行为数据,分析了以全生命周期为基础的会员等级制度对会员购买行为的影响。本书还分析了企业进行平台化经营策略创新的影响,并探索了其影响机制。
-
杨效春乡村教育文集杨效春 著20世纪的上半期,在中国兴起了一场由知识分子主导的声势浩大的乡村建设事业,学术界称之为“乡村建设运动”。作为一种改良主义实验,它希望在维护既存社会制度的前提下,采用非暴力的方式,通过兴办教育、倡导合作、地方自治、公共服务和移风易俗等措施,拯救日趋衰弱的农村经济,刷新中国政治,复兴中国文化,实现“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在实践层面,“乡村建设运动”的思想通常与国家发展的战略、政策、措施密切相关,并呈现出“群体性”和“多样化”的特点。“乡村建设运动”在中国百年乡村建设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融汇中西的作用,有其独特的学术内涵与时代特征,是我们认识传统中国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实施新一轮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忽视的学术遗产。本书收集了杨效春《晓庄一岁》、《乡村教育纲要》、《识字明理(甲集)》、《乡农的书》、《写给乡村工作的朋友》、《乡农教育论文集》等。
-
隐喻性范畴化的实现机制研究龚玉苗本研究将隐喻中本体和喻体在范畴层级中的转化过程定义为隐喻性范畴化过程。以往认知语言学研究对该转化过程多是基于具体语言的描述分析,对其具体的实现机制并未做进一步深入 系统的研究,因此仍缺乏-个较为全面系统的理论框架。本书以类比理论中的结构映射理论和抽象图式归纳理论为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心理语言学研究范式考察隐喻的本体和喻体跨越常规范畴进入新的共属范畴的实现过程的认知机制,以期探索性地为隐喻性范畴化的实现机制提供一个较具解释力的心理语言学模型。
-
福建海丝文献整理与开发研究孟雪梅 等著本书以海丝文化为主线,以福建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整理与开发为研究的切入点,分析了福建海丝文献整理与开发的内容、机构及研究现状,揭示了福建海丝文献整理与开发的概况、特点、方式及主要成果;构建了福建海丝文献整理与开发研究的信息资源体系,为福建海丝文献研究者开展研究提供了线索。分析了在整理与开发海丝文献资源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不同区域和机构的合作,拓展海丝文献整理开发的内容与形式,注重海丝文献整理开发的细化、规范化及提高整理开发的效率等发展策略,为相关部门制定福建海丝文献整理开发策略、系统收藏海丝文献资源和优化相关服务提供参考。
-
众包与词汇计量研究王世昌本书的内容由四部分构成:众包方法、语义透明度、词感、语言数据。众包方法部分探讨了众包的定义和类型、运用众包方法实施语言学实验的方法、众包数据与实验室数据的比较等问题。语义透明度部分讨论了语义透明度的定义和测量问题,运用众包方法创建了一个语义透明度数据集,利用这个数据集探讨了语义透明度评估中的词法结构效应等问题。词感部分探讨了词的定义,运用众包方法构建了一个分词数据集,利用此数据集测量了汉语语者的词感一致度,提出了语段词感强度的测量方法,并探讨了语义透明度对词感的影响等问题。
-
责任伦理视域下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研究杨利利大学生生命观教育是一个涉及家庭、学校、社会及个体等多元责任主体参与的过程。责任伦理为研究大学生生命观教育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其内含的责任意蕴、伦理特点以及鲜明的实践特征等均体现出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内在伦理诉求,在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中彰显出中重要应用价值。 本书聚焦当前大学生生命观及其教育的现状,在责任伦理的视域下,从内容维度、目标向度、主体角度等重新梳理教育的逻辑理路,从理念层面、主体层面、实践层面进行实践探索。
-
审视与超越王亚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消费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高民生福祉、促进个人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时,各种不合理消费观念、消费行为的存在也显示出消费主义的消极影响依然存在。由此,引导人们如何科学认识消费、怎样合理消费就显得尤为必要。 本研究通过对19世纪盛行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主义产生根源、传播途径及社会影响的系统研究,以消费主义为视角,考察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困境,揭示了消费主义的精神实质,在消费观引领、文化消费创新、共享消费培育、消费正义实现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对于矫正人们的思想认识、塑造理性的消费观念、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流动时代的老年生活质量张晶晶我们正处于人口流动与老龄化交叠的时代。比起劳动年龄人口的迁移和流动,发生在老年期的迁移现象不曾引起学界过多关注。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已经主动地或被动地加入到移民行列中来,为老年期的生活质量带来更多复杂多元的影响。本书以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为依托,在质性研究方法论的指导下,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调查方法,探究我国老年移民的迁移经历、迁移后的生活安排,以及他们对自己生活质量的评价。在迁移的语境下,老年移民要应对双重变化,其一是因物理空间的迁移所带来的环境改变,他们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熟悉新的社会关系,建立新的社会交往。其二是随着生命历程的推移,老年移民也在经历着自己和家庭发生的变化,例如,身体和健康状态的变化,家庭结构和功能重心的改变等。老年移民生活质量也正是在应对这两种变化中得以调整和实现。
-
基于中国历史文化情境的本土管理学建构研究马文军著本书基于中国历史文化情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两大时代主题有机耦合,聚焦管理学科,突出儒学文化,规范性地建构了一个由“心本管理”“我本管理”等六个具体层级组成的本土管理学框架体系。本书直面中国本土管理学建构主题,批判了西方管理学的系统性缺陷,回答了“何以必要、何以可行、何以立身、何以成形、方法何在、进展如何”六大问题,提出了“《大学》是元典”“和合是基因”“正心是元本”和“从西方的管理学到本义的管理学”“从管理的小学到管理的大学”诸理念。
-
乡土文化元素与乡村景观营造研究王光利本书基于复兴乡土文化与传统文脉,建设美丽乡村,营造优良生活环境,满足人们归属感和精神需求的目标,首先从乡土文化元素及乡村景观的概念入手, 运用文化人类学、美学、艺术学、环境学的理论与方法,概括乡土文化元素及乡村景观的特征、元素及价值,系统分析乡土元素与景观设计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其次,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及实践调查法掌握当前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进行原因剖析,在此基础上阐述乡土景观设计中乡土文化元素的植入原则、方法和思路,探讨乡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和步骤以及融合创新与再造的思路。后尝试探讨新技术对未来美丽乡村人文景观设计营造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新技术提升乡村景观的设计营造水平,为早日实现美丽乡村建设探出新思路、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