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总论
-
共享视域下的首都护城河治理研究韩立红 著河北,是一个特殊的省份,它独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传统决定了它的特殊而重要的功能定位——当好首都“护城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今天,要把共建、共享、共同富裕的理念融入到首都“护城河”治理当中,使首都“护城河”转变为一种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全面构筑首都“护城河”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以河北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促进首都安全,加强周边省份协作治理,坚持安全为了人民、安全依靠人民、安全红利由人民共享的理念,使首都“护城河”治理成为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系统工程。
-
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调查报告黄行 主编本书重点调查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五大文明建设的结构框架,在课题组赴勐腊县通过田野、访谈、文献等综合调查方法所获取手资料的基础上,撰写的调查报告,基本可以代表21世纪10年代中期我国傣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基本面貌,展示出勐腊县所经历的改革开放特定年代带给各民族人民的繁荣发展,及其所经历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从不适应到努力适应的嬗变历程。
-
大学德性论朱景坤 著本书以德性伦理学为分析工具,对大学德性相关概念进行解析,探讨大学德性的伦理范畴和哲学思考,对大学德性的迷失进行现象解读和原因分析。经过对大学德性的重审,本书指出从理念层面上而言,大学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学术性组织,教师应以学术为志业,通过实施彰显人文关怀的通识教育培养健全的人;在制度层面上则应通过形成中国的建设性、府学契约合作关系和明晰的大学内部治理,制度化地建构大学内外部治理结构和权力关系,为大学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
和美社会 七年级朱国伟在我校“和美教育”的理念之下,我们提出“和美社会”的课程设计,它是“和美教育”理念的主打课程,我们将它定位为:一门以德育为主,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们在编写此课程时,依据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遵循中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结合对西藏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走向的思考,在深入思考民族中学的办学目标及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以培养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良好的文明素养、扎实的学业基础、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明显个性特长的西藏未来的建设者和民族团结的使者为目标,将七、八、九三个年级以螺旋递进方式分为“我的班级”、“我的校园”、“我的家乡”、“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世界”几大版块,每个年段中各有侧重。本书主要分为“我的班级”“我的校园”“我的家乡”三大版块,旨在帮助孩子们认识并适应新环境、新生活,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了解汉藏两族文化。
-
青海科技绿皮书青海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有限公司本书对2020年青海科技发展、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等举措和成就进行了客观总结,并对2021年的科技工作进行了展望;对农业农村科技发展、科技支撑社会发展、科技合作与交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科技企业发展、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等六个方面的整体运行情况进行了回顾和分析,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创新发展的思路和建议;围绕科技计划与重大科技项目评价、科技投入、科技成果、区域创新能力建设、科技人才、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工作等六个方面进行梳理和研究分析。
-
社会调查及邹平社会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 等编本书收集的内容包括了社会调查及邹平社会、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农业改进实施报告、山东旧济南道属农村经济调查、邹平县政建设实验区卫生院医院廿三年度、第一二期工作概况、合作丛刊第一集、土地陈报之过程与目的及其具体办法、山东邹平实验县实验规程汇编等。
-
近朱者赤程诚著同伴在青年发展过程扮演着重要角色。以高校学生为例,本书在如下两个方面展开了量化实证研究。一方面,从学校、班级、宿舍以及校外四个维度,考察了高校学生同伴网络的形成、结构与演化特征。另一方面,多种研究策略并举,探析了同伴网络对青年学生的学业表现、社会态度、消费行为、躯体健康以及就业质量的全方面影响。本书有助于增强学界对于社会网络的结构与影响的基础性认识,还可为教育BU门更广泛地利用各类资源实现教育收益化、引导青年学生社会化等议题提供参考,亦对卫生部门的健康促进工程有所启示。
-
邹平的村学乡学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编1936年11月,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出版由萧克木编校的《邹平的村学乡学》,辑录了梁漱溟关于村学乡学理论讲演录和实施规程等,以及乡建工作者的田野工作报告;同年出版《乡村建设(旬刊)》单行本《乡农学校专号》,汇集了乡农学校的理论与实施文献。本次编辑,将上述两书合为一卷,以《邹平的村学乡学》为名,收入《20世纪“乡村建设运动”文库》。已经收入《梁漱溟乡村建设文集》的不再收入本卷,涉及的乡农学校规程等,部分收入《社会调查及邹平社会》等卷。
-
社会叙事与地方治理研究李正东《转型期乡村社会集体行动研究——时代叙事与地方治理》一书重点考察了我国转型期乡村的地方性集体行动,通过描述为古朴的河村互助式社群组织“水会”的复兴,解读了人民公社解体之后集体化时代原有的集体化农事耕作又是如何被加以组织起来的。就生活史的角度而言,《转型期乡村社会集体行动研究——时代叙事与地方治理》分析了“集体化时代”迈向结束之后,社群式“集体生活”的缺席和重建,并着重从微观口述史的角度,聚焦了“去集体化”之后,农民劳动耕作生活是如何面对现实困境和行为选择的。在此基础上,本书描绘了河村村民所参与的日常生活实践以及所操演的乡土情理逻辑,并分别从日常生活和生存文化的角度,对国家收缩之后水利农事是如何回归集体合作以及社会扩展后集体行动又是如何产生的中心问题进行了解读和探讨。未止于此,本书从社会自主性的角度,解释了“社会成长”之后草根民间组织的运作以及社会秩序又是如何自发生成的。同时,作为经验性考察,本书从国家式改造的角度,对“基层政权”之后国家和乡村的关系重构给予了挖掘。意外的是,本书从公共服务的角度,对“基层管理”之后乡村社会公共物品供给是如何外卷化的现象,展开了初步讨论与阐释。《转型期乡村社会集体行动研究——时代叙事与地方治理》立足于河村日常生活的实践,关注和挖掘日常生活的“后台故事”,将日常生活实践中的集体行动嵌入到时空体系模式中,并进一步理解为是在重复的路径和创造的经验中,所展现的一种理性行动与结构行动交融的文化系统。
-
社会统计学入门孙跃编著本书旨在介绍社会学中的统计方法和技术,帮助读者了解如何描述、分析和解释数据。书中分为描述统计和推论统计两个部分,主要包括集中趋势的测量、变异性的测量、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等。主要面向社会学专业本科生以及对统计学感兴趣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