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知识读物
-
孔子家语(日)太宰纯增 注点《孔子家语》是专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十卷四十四篇。汇集了孔子的大量言论,再现了孔子与弟子、时人谈论问题的许多场景,并附孔子家世、生平、事迹以及孔子弟子的材料。本次作者以日本宽永十五年风月堂宗智刊本(简称宽永本)为底本,以诸本参校,古注用的是三国的王肃注。
-
图像与神话刘惠萍暂缺简介...
-
宗教艺术与民众信仰罗宏才 等本书系中国集中优势美术考古研究者资源,突出新一代研究群体崛起,围绕*发现大量实物图像资料与文献资料,聚焦特定历史地理区域宗教艺术与民众信仰主题,运用*研究方法,撞击鲜为前人涉及学术层面,择优推出重要研究成果的学术著作。
-
从传统到现代朱光亚,黄蕾本书为纪念新文化运动100周年而作,分析了新文化运动一百年来对中国的深刻影响,剖析了新文化运动对于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伟大复兴的深刻意义。全书约25万字,共分上下两编,上下编各分为三章。上编从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入手,指出唯名论和唯实论的斗争发展到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斗争,康德对二者进行了调和,建立了庞大的知识体系。下编以科学与民主的起源为背景,探讨了1840年以后,中西文化发生了剧烈冲突,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再次迎来了一次“旧邦新命”。近代中国人有意识的向西方学习分为技术、制度和文化三个层次。当从技术上和从制度上挽救中国危亡失败以后,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新文化运动有两大口号:科学与民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就是科学与民主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从而对中国走上民主与科学道理问题进行了全方位解读。
-
解析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功利主义帕特里克·汤姆,桑德尔·韦尔克霍芬穆勒的伟大著作早发表于1861年,《解析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汉英双语)/世界思想宝库钥匙丛书》系统地阐述并捍卫了功利主义的原则。穆勒首先主张“道德良好的”行为就是能增加世上幸福的总和的行为,接着论述有关正义的一般原则都应基于这一观点。人们应当践行的就是能为所有人带来大幸福和小不幸的事情。因此,在生活中,正义与道德正确并不冲突。《功利主义》虽然起初遭到反对,但现在被视为政治哲学史上的一部经典文本。
-
周易集注暂缺作者《周易集注》,又名《易经集注》《易经来注》《周易来注》《周易来注图解》《易经来注图解》,是明代学者来知德撰写的一部易学著作。该书共16卷。在研经思路上,以象数为方法,以义理为旨归,以《系辞传》“错综其数”、“非其中爻不备”二语贯串上下经六十四卦,纵横推阐,多有创获。具体来说,其注皆先释象义、字义及错综义,然后训本卦本爻正意,参互旁通,自成一说。通过该书,读者将对《周易》所用的“错”“综”等阐释方法有更深入理解。该书问世后,在明清两代流传甚广,仅明末就有五次刊刻,而清代更迭经刊布,见于载记者不绝如缕。此次整理,以张惟任虎林本为底本,以崇祯五年史应选本、康熙十六年高奣映朝爽堂本、康熙二十七年崔华宝廉堂本为校本,并参校重修虎林本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大学中庸译注暂缺作者《国民阅读经典》丛书的缘起,也因此决定了这套丛书的几个特点: 首先,入选的经典是指古今中外人文社科领域的名著。世界的眼光、历史的观点和中国的根基,是我们编选这套丛书的三个基本的立足点。 第二,入选的经典,不是指某时某地某一专业领域之内的重要著作,而是指历经岁月的淘洗、汇聚人类重要的精神创造和知识积累的基础名著,都是人人应读、和常读的名著。 第三,入选的经典,我们坚持优中选优的原则,尽量选择好的版本,选择好的注本或译本。
-
闽台保生大帝祭祀仪式音乐研究卓颐 著保生大帝,本姓吴,名夲,原为北宋时期闽南一带的医生,在后世逐渐成为福建地区重要的民间祠神信仰。保生大帝信仰随着福建移民被带至台湾地区后,已成为台湾地区第二大祠神信仰。闽台两地的保生大帝祭祀仪式中,常会唱诵保生大帝信仰中很重要的经典《大道真经》,来表达对保生大帝的崇敬以及进行祈愿,《闽台保生大帝祭祀仪式音乐研究》研究的便是这种音乐。《闽台保生大帝祭祀仪式音乐研究》分析对比了《大道真经》的7个主要经文版本——清代杨浚留存的《保生大帝真经》、台北士林慎修堂的《大道真人大道真经》、黄庆堂的《大道真经集编法节》、李炳南的《保生大帝大道真经》、台中元保宫的《万寿无极保生大帝大道真经》、台南仁寿宫的《保生大帝大道真经》、嘉义保福宫的《大道真经》等的异同。又通过田野调查,记录和研究了闽台奉祀保生大帝的主要宫庙在祭祀仪式中唱诵《大道真经》的实际情况,如唱诵的曲调旋律、礼仪动作、法器伴奏等,以及诵经团的组织、传承与流播,祭祀活动的仪轨等相关情况。作者还将相关宫庙的全套唱诵音乐采谱并以五线谱制谱附于书后,为保生大帝祭祀音乐的流传提供了充分翔实的研究成果。
-
德国哲学2018年下半年卷邓晓芒,戴茂堂《德国哲学》是由湖北大学哲学学院主办、湖北大学德国哲学研究所协办的专门研究德国哲学及相关问题的学术性刊物。刊物实行规范的审稿制度,由编辑部对稿件进行初审,并分配给专家匿名评审,择优录用。《德国哲学》从1986年至2001年由张世英先生任主编,洪谦先生、贺麟先生和熊伟先生为顾问,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共联合出版了20期,对推进中国学术界关于德国哲学乃至整个外国哲学的研究做出了积极而卓有成效的贡献,在中国哲学界乃至外国哲学界都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学术影响。2007年《德国哲学》改由邓晓芒、戴茂堂任主编,张世英先生、梁志学先生、杨祖陶先生、王树人先生为顾问,继续为国内外热爱德国哲学、热衷于外国哲学研究的学界同仁提供一个深入研究德国哲学和外国哲学的理论平台,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一个思想交流、观点碰撞的前沿阵地,目前已经出版5期。《德国哲学》自创刊以来,共计出版25期,几乎国内从事外国哲学特别是德国哲学研究的主要专家都曾在《德国哲学》发表自己的重要论文。《德国哲学》为上百名年轻学子提供了发表学术成果的窗口,培养了一大批从事德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研究的学术新秀。《德国哲学》还承办过“德国哲学中的人的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第14届中国现象学学会年会”等重要的学术会议,发挥了很好的学术传承作用。《德国哲学》近30年的办刊历史比较完整地记录了中国当代学人研究德国哲学的艰辛历程和卓越成绩,在业内具有极好的学术声誉和广泛的学术影响力,为韩国、日本、港台以及中国大陆众多重点高校图书机构所收藏。2018年《德国哲学》获得我社优秀集刊奖,本卷为2018年下半年卷。
-
确定性的寻求(美)约翰·杜威杜威讨论了作为架通认识与评价这两个领域的中介环节的重要意义。杜威研究知与行的关系,强调知识具有实践的意义,指出理论与实践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这种内在联系使得知识成为实现人类目的的工具和手段。书中叙述了传统的区分知识与行动的方法对哲学概念的影响,说明了在自然科学结论和价值观念之间进行协调的问题如何支配着各派哲学,阐明了科学本身就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行动的方式,知识的确定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