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知识读物
-
巴比伦与亚述神话[英]唐纳德·A.麦肯齐 著,李琴 译《巴比伦与亚述神话》为20世纪英国著名神话学家唐纳德·A.麦肯齐的代表著作,主要从种族、宗教。民间信仰、核心神祇、建筑、法律、贸易等角度,对三四千年前的巴比伦与亚述文明史做了全方位的考察研究。该书虽为神话研究专著,但行文流畅且富于趣味性,是一部了解巴比伦与亚述神话历史的入门读物。
-
神圣的创造[德]瓦尔特·伯克特 著,周宽,田园译,纪盛 校译本书作者从早期神话和宗教信仰的形成、表现形式(献祭、神圣叙事、等级制等)、本源意义探索以及观念的符号化表达(礼物、献祭、预言和誓言)等方面探讨了对神话与宗教进行自然解释的可能性,提出对现代宗教思想和神话研究的深刻洞见,并引发有关人类信仰之终极根源与终极意义的思考。
-
古代近东历史编撰学中的神话与政治[意]马里奥·利维拉尼 著,金立江 译人类为何失去了永恒?古代近东地区的国王们如何通过书信的表面之意表达深层权力意图?……本书作者充分分析了古代近东地区的相关文献资料,从神话与政治的阐释入手,借用文学、人类学的方法回答了这些问题,给古代近东的历史编撰带来了全新的启发,并有效地弥合了文学与历史学科之间研究目的的对立。
-
熔炉与坩埚[英]米尔恰·伊利亚德 著,王伟 译,段恩锡,刘俐 校译本书是一部20世纪中期人文研究的经典著作。全书通过对炼金术神话和符号的考察,一洗视炼金术为化学起源之成见,并试图揭示在科学思想产生之前,人类征服物质世界的意义所在。本书集中体现了伊利亚德宗教研究的中心论题、基本方法和理论内涵,对思想史、文化史和神话研究等方面都有重要启迪。
-
道教环境美学思想研究李裴本书为作者教育部课题“道教环境美学思想研究”最终成果。道教环境美学是道教研究、道教美学研究下的一个分支。该领域属于新兴学科,是一片亟待开垦耕耘的学术沃土。道教讲究天人和谐发展,无为而治,善待自然,尊重生命。其思想中包含的休养生息、尊重自然规律的智慧对今天的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有许多相契合之处。本书按照道教环境美学思想自身发展的脉络,结合历史、哲学、美学、人类学、文献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勾勒和还原了道教环境美学思想的全貌,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意义。
-
全真道研究 第十一辑赵卫东《全真道研究》第十一辑主要可以分为两个大的主题:第一个主题是关于道教起源问题的讨论。第二个主题是关于道教发展的研究。随着道教中国化与道教学术话语权的建设要求,道教起源问题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为了进一步深化这一问题,《全真道研究》编辑部组织了“道教起源与教义体系的建构学术研讨会”,邀请了国内七位著名的专家学者,对道教起源问题展开讨论,讨论的内容整理为文在本辑发表。在这个主题下,本辑又邀请了华中师范大学熊铁基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的章伟文教授,专门撰文发表了他们的看法。
-
寺院与社区廖云路 著宗教在旧西藏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不仅维护着权贵和僧团自身的利益,还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左右着人们的生活和希望。1959年西藏社会发生了根本变革,宗教的地位一落千丈。改革开放后,西藏寺院作为社区的组成部分发挥独特职能,僧尼与其他社会成员一样作为普通公民享有权利和义务,各民族群众平等的享有宗教信仰自由。随着中国社会高速发展,西藏社会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各民族群众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就业选择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宗教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必然随之发展变化。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是时代的课题,藏传佛教必须在所处社会中调整自己,适应时代。不能说藏传佛教本来就是中国特色的佛教派别,不存在中国化的问题。也不能说藏传佛教已经中国化了,不需要再去推进。宗教中国化不是抽象的理论概念,而是宗教在所处社会中不断相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鲜活过程。当代社会中宗教与社会关系的演变是值得社会学、经济学、宗教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学者关注的前沿课题。廖云路博士新作《寺院与社区——藏传佛教中国化视野》是这一研究课题的最新成果,是对宗教实体和周边社区细致入微的观察剖析,是在长期扎实田野调查基础上的归纳总结。他所调研的三座寺院都身处拉萨的闹市区中,各具特色,甘苦自知。扎基寺的香火兴盛可以说是经济繁荣的写照,策门林寺、丹杰林寺的地位衰落是时代变迁的结果。他们都在与社区的互动中不断调试改变,在大时代变迁中找准自身定位,维护合法权益,争取健康发展。在积极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当下,《寺院与社区——藏传佛教中国化视野》一书对于我们深入了解现代藏传佛教寺院的真实生存状况、消除当代藏传佛教的一些成见、误解很有帮助。总之,这是一本学术严谨性和趣味易读性很好结合的著作,不仅值得藏学、宗教学、人类学研究者参考研究,对于想要了解西藏寺院今夕的兴趣爱好者也是很好的参阅读本。
-
崂山道教音乐汇编李宗贤 编暂缺简介...
-
华风南下宋燕鹏马来西亚地处“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关节点马六甲海峡上,也是海外华人重要的聚居区,华人在当地占有比较大的人口比例。从17世纪开始,华人纷纷南下马来半岛谋生,经过200多年的迁徙,形塑成当今所见的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本书对极乐寺与早期槟城华人社会、槟榔屿福建社群的形塑途径、霹雳州华人宗教与帮群结构、近代中国内地对新马地区的认知进行了专门的个案研究,对马来西亚华人历史研究与田野工作以会馆为例做了方法论的阐述,对推动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比较重要的学术意义。
-
中华大藏经 续编编委会暂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