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知识读物
-
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本书力求弄清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聚焦重点和创新点深入阐释,面向未来,概括提出推进学习实践的理论思考和可能创新的突破口,兼具学术性、政治性、理论性。
-
强制阐释争鸣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大项目出版中心“强制阐释”是中国当代文艺理论领域具影响力的概念之一。从2012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江教授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对当代西方文论存在的问题和局限进行辨析。2014年11月,张江教授发表《强制阐释论》(《文学评论》2014年第6期)一文,在充分肯定西方文论创造性成果的基础上,对当代西方文论的理论缺陷进行了全面反思,并系统阐述了“强制阐释论”的理论观点。强制阐释是指,背离文本话语,消解文学指征,以前在立场和模式,对文本和文学作符合论者主观意图和结论的阐释。其基本特征有四:一,场外征用。广泛征用文学领域之外的其他学科理论,将之强制移植到文论场内,抹杀文学理论及批评的本体特征,导引文论偏离文学。第二,主观预设。论者主观意向在前,前置明确立场,无视文本原生含义,强制裁定文本意义和价值。第三,非逻辑证明。在具体批评过程中,一些论证和推理违背基本逻辑规则,有的甚至是逻辑谬误,所得结论失去依据。第四,混乱的认识路径。理论构建和批评不是从实践出发,从文本的具体分析出发,而是从既定理论出发,从主观结论出发,颠倒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文章认为,“强制阐释”是当代西方文论的基本特征和根本缺陷之一。各种生发于文学场外的理论或科学原理纷纷被调入文学阐释话语中,或以前置的立场裁定文本意义和价值,或以非逻辑论证和反序认识的方式强行阐释经典文本,或以词语贴附和硬性镶嵌的方式重构文本。它们从根本上抹煞了文学理论及批评的本体特征,导引文论偏离了文学。其理论缺陷表现为实践与理论的颠倒、具体经过几年的学术探究和理论沉淀,我们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张江教授提出的强制阐释论仍然具有丰富的理论探讨空间,它所包含的批评实践价值、理论范式意义以及哲学方法论启示仍然有待进一步深入。鉴于此,我们组织编纂了《强制阐释争鸣集》。《强制阐释争鸣集》全书六卷,凡240余万字,收录中外学者围绕“强制阐释论”展开的学术论文200余篇。这200多篇论文,显然不是讨论强制阐释的全部论文,但是它们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显示着这场讨论的深度和广度。这些论文角度不同,观点各异,既有着各自的阐发和论证,又有着相互之间的对话和勾连,共同构成了这一“理论事件”的思想图景。第一卷《价值》,主题集中于强制阐释论的理论价值和方法论研究,包括四个部分:“从‘强制阐释论’到‘理论中心论”’“理论价值研究”“方法论研究”“研究综述”。第二卷《内涵》,主题集中于强制阐释论的理论内涵,包括四个部分:“关于理论内涵的对话”“理论内涵研究”“意义生成研究”“‘强制阐释’与‘过度阐释”’。第三卷《概念(一)》,主题集中于场外征用、主观预设、前见和立场等几个关键概念,包括三个部分:“场外征用”“主观预设、前见与立场”“场外征用和主观预设”。第四卷《概念(二)》,主题集中于作者意图、阐释模式、阐释边界等几个关键概念,包括四个部分:“作者意图”“阐释的前置模式”“阐释的边界”“批评伦理”。第五卷《反思》,主题集中于强制阐释理论的应用以及对西方文论的反思,包括三个部分:“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在中国文学研究中的应用”“西方文论批判”。第六卷《重建》,主题集中于强制阐释理论对于中国文论重建的意义和启示,包括四个部分:“文学理论的未来”“文论重建的理论资源”“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自觉”“重建中国文论的可能路径”。我们期盼,《强制阐释争鸣集》的出版,既是历史性的回顾,也是可能性的开启——回顾这一“理论事件”的历程和启示,开启构建中国特色当代阐释学的新路径、新实践。
-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汪青松科学发展观继承了*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发展的基本思想,深刻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脉相承的重要特点。科学发展观是在新形势下提出的关于中国建设的又一新理论指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本书主要从科学发展观的内容、要义等方面探讨了科学发展观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
托克维尔与现代民主问题王涛本书基于对托克维尔的著作和**相关文献的全面、深入研究,围绕着“现代民主问题及其诊疗”这个主题,从民主概念、民情、个人主义等角度切入,梳理并建构出托克维尔关于现代民主的系统思考。
-
内经知要王财贵本系列图书共13种,是诵读中国传统经典使用的拼音诵读本。本册为《黄帝内经》。
-
中国美学文献学与禅宗艺术审美学皮朝纲 著本书围绕着“中国美学文献学”的建设和禅宗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审美学两个主要问题展开论述与研究,通过禅宗各门艺术的审美学研究证得中国美学文献学学科建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精神分析引论(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本书基于1915年前后弗洛伊德在维也纳大学的一系列演讲结集而成,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过失心理学”,针对一般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失误来分析行为之下的深层含意,即可视作某种预兆或讯号;第二部分为“梦”,试图由释梦技术探索梦的显意与隐意,并推演出梦的作用;第三部分为“神经症通论”,结合前两篇对失误与梦的分析来确证支配神经症患者的症状与其经历相关,并探索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而统领这三个部分的是“心理冲突”和“泛性沦”观点,分别以潜意识与性欲理论为核心,构成了整个精神分析理论的根基。本书虽然主要讨论精神病的病因与治疗,但其中关于性冲动、梦及其象征与转移作用、压抑、自恋、移情等问题的论述,对用精神分析原理说明艺术和美学课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心理学思路。
-
西方美学史朱光潜《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先生的重要美学著作,是中国学者研究西方美学史的奠基之作,也是广大学子探索西方美学史必读的经典之作。全书以历史发展为线索,以代表人物为纲要,详细介绍了西方美学从古希腊时期到二十世纪初的发展历史,并对四个关键性美学问题进行了专题阐述。作者在述史时重点介绍各美学流派中的代表性人物和观点,将点与面、述与评、史与论相结合,做到了史有实据,持论公允,深入浅出。该著作充分反映了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其学术价值和影响力经久不衰。
-
老子与海德格尔哲学美学思想比较研究李红霞《老子与海德格尔哲学美学思想比较研究》考察了老子思想与海德格尔的联系和对海德格尔哲学研究和思想的影响,重点分析了二者关联的一些基本主题、海德格尔对老子思想的吸收,以及老子思想对海德格尔的语言方式和思想方式的影响,尤其剖析了海德格尔对老子思想以及东亚思想的一些误解。《老子与海德格尔哲学美学思想比较研究》特别注重探析二者在具体概念和观念方面的细微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在审美和人生上表面相似、实则差异的态度。
-
马尔库塞文集 第三卷 新左派与20世纪60年代(美)赫伯特·马尔库塞马尔库塞遗留下来的这些手稿不仅唤起了我们对《单向度的人》《爱欲与文明》《审美之维》等所勾勒的世界图景的记忆,也填补了那幅图景的空白,激活了我们辩证的乌托邦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