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知识读物
-
中古的社邑与信仰刘淑芬 著本书为中研院史语所研究员刘淑芬女士的中古佛教史、社会史、思想史重要文章结集。分四个部分。 部分结合中古时期民众的佛教信仰,考察了社邑这一基层社会组织的形态及运作。第二部分研究中古佛教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涵括了丧葬、社会救济和医疗等诸多方面。第三部分探讨中古时期僧人特殊的修习方式与仪式,如茶礼与汤礼、忏悔仪式等。第四部分对中古时期的圣僧和罗汉的信仰与仪式进行了研究。全书以中古时期众多的佛教文献为基础,研究了佛教和社邑的相互关系与促进作用,对中古时期佛教在基层社会的发展情况有深入关切,对当时基层民众的信仰状态有持续关怀。本书对于丰富和发展中古社会史、思想史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
中华大藏经 续编《中华大藏经·续编》编委会 编《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续编》由任继愈先生倡议并担任主编,是继1997年中华书局出齐《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之后的又一重大编纂工程,从《嘉兴藏》、《卍续藏》、《频伽藏》、《大正藏》、《普慧藏》等各版大藏经及敦煌文献、房山石经中,挑选《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未收之重要佛教典籍,网罗遗珍,点校流通。《续编》规模宏大,收书约两千余种,八千余卷,分列十部,其中第五为汉传撰著部,分八辑,收入论述教义的佛教典籍及对这些典籍的注疏与复疏,以及佛教论文总集、纂辑、僧人个人文集、类书等文献967种。本书为汉传撰著部第一辑,《续编》全书之175至182册,收录以三论宗、唯识宗为主的历代撰著43种,包括僧肇《肇论》、慧远《大乘义章》、吉藏《三论玄义》、明昱《相宗八要解》等重要文献。
-
犹太研究 第18辑傅有德本书涉及犹太历史、犹太哲学、犹太文化、犹太教经典与诠释、宗教比较与对话、宗教与科学等,作者均系本领域内重要学者,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本书是中国人了解犹太民族及其文化的一个窗口,沟通中国文化和犹太文化,促进两个民族相互理解的桥梁,以推动跨文化对话和各民族文化大融合,它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乃至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有益的贡献。
-
金刚经 心经(后秦)鸠摩罗什 译,(唐)玄奘 译,田茂志 注译《金刚经》为国学经典平装书之一,是佛教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 早由后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四年(401)译出。1卷。以后相继出现5种译本。本次所注译底本为鸠摩罗什本。鸠摩罗什所翻译的大乘经论很多,如般若、法华、净名、弥陀等经,智度、中、百、十二门等论,信实而能达意,文笔又优美雅驯,在翻译界被认为是 流 成功的译品。所以,鸠摩罗什的译典,千百年来受到国人的推崇,得到普遍的弘扬。《心经》浓缩了整个《大般若经》的精华,蕅益大师称其“举世流通,文约义富”。《心经》以短短二百六十个字,将整个《大般若经》的思想高度概括,既易于读诵,又不失一义。《金刚经 心经》为“国学经典典藏版”系列丛书之一,本次将《金刚经》《心经》合刊出版,加以注解和释文,方便初学者学习。
-
禅宗语录文学特色综合研究李小荣本书把汉传佛教历代禅师语录都视为宗教文学作品,既对禅宗语录的文学特色有总体描述,又分别从历代禅师对词、小说、戏剧、辞赋等文体的运用情况进行类型学检讨,并结合禅师创作中的典范选择和相关语录在教内外的传播接受之个案分析,深刻地揭示了禅宗文学作品的生成场域、区域互动及禅僧文士化对禅宗文学发展、禅宗文学特色之形成的深刻影响。全书材料翔实,论述精到,体现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
道教环境美学思想研究李裴本书为作者教育部课题“道教环境美学思想研究”最终成果。道教环境美学是道教研究、道教美学研究下的一个分支。该领域属于新兴学科,是一片亟待开垦耕耘的学术沃土。道教讲究天人和谐发展,无为而治,善待自然,尊重生命。其思想中包含的休养生息、尊重自然规律的智慧对今天的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有许多相契合之处。本书按照道教环境美学思想自身发展的脉络,结合历史、哲学、美学、人类学、文献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勾勒和还原了道教环境美学思想的全貌,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意义。
-
全真道研究 第十一辑赵卫东《全真道研究》第十一辑主要可以分为两个大的主题:第一个主题是关于道教起源问题的讨论。第二个主题是关于道教发展的研究。随着道教中国化与道教学术话语权的建设要求,道教起源问题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为了进一步深化这一问题,《全真道研究》编辑部组织了“道教起源与教义体系的建构学术研讨会”,邀请了国内七位著名的专家学者,对道教起源问题展开讨论,讨论的内容整理为文在本辑发表。在这个主题下,本辑又邀请了华中师范大学熊铁基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的章伟文教授,专门撰文发表了他们的看法。
-
寺院与社区廖云路 著宗教在旧西藏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不仅维护着权贵和僧团自身的利益,还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左右着人们的生活和希望。1959年西藏社会发生了根本变革,宗教的地位一落千丈。改革开放后,西藏寺院作为社区的组成部分发挥独特职能,僧尼与其他社会成员一样作为普通公民享有权利和义务,各民族群众平等的享有宗教信仰自由。随着中国社会高速发展,西藏社会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各民族群众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就业选择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宗教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必然随之发展变化。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是时代的课题,藏传佛教必须在所处社会中调整自己,适应时代。不能说藏传佛教本来就是中国特色的佛教派别,不存在中国化的问题。也不能说藏传佛教已经中国化了,不需要再去推进。宗教中国化不是抽象的理论概念,而是宗教在所处社会中不断相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鲜活过程。当代社会中宗教与社会关系的演变是值得社会学、经济学、宗教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学者关注的前沿课题。廖云路博士新作《寺院与社区——藏传佛教中国化视野》是这一研究课题的最新成果,是对宗教实体和周边社区细致入微的观察剖析,是在长期扎实田野调查基础上的归纳总结。他所调研的三座寺院都身处拉萨的闹市区中,各具特色,甘苦自知。扎基寺的香火兴盛可以说是经济繁荣的写照,策门林寺、丹杰林寺的地位衰落是时代变迁的结果。他们都在与社区的互动中不断调试改变,在大时代变迁中找准自身定位,维护合法权益,争取健康发展。在积极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当下,《寺院与社区——藏传佛教中国化视野》一书对于我们深入了解现代藏传佛教寺院的真实生存状况、消除当代藏传佛教的一些成见、误解很有帮助。总之,这是一本学术严谨性和趣味易读性很好结合的著作,不仅值得藏学、宗教学、人类学研究者参考研究,对于想要了解西藏寺院今夕的兴趣爱好者也是很好的参阅读本。
-
中华大藏经 续编编委会暂缺简介...
-
德学宗义王爱品本书立“德”为旨,以《正德性》《正乾坤》《正君子》《化天下》四册为结构,集本体卷、命体卷、法序卷、序德卷、志德卷、身德卷、明德卷、感德卷、养德卷、化德卷十卷之力,从德在本体、道性、法序、经世、证悟五位一体的本原性原理来构建“德”系统,既立德学解易,又贯通易、释、道、儒、医而统纪诸家归德并总御群方宗性。元册从道体德性本体而“正德性,亨册从易道本原性原理解构自然法序而“正乾坤”,延续从自然法序转入经世秩序言德政治理,利册从身德修建和明志双用而“正君子”,贞册从精气神交通与养正共同立德政而“化天下”,呈现由道→法→术→用程式贯穿的王化德政系统。本书“从道之体全德之性、从象之宗溯理之源、从法之序正易之用”呈现德学思想和德位治则,尤以哲、显、玄之完整体系,成为集周易大成又开创德学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