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知识读物
-
在自然主义与宗教之间(德)尤尔根·哈贝马斯本书汇集了哈贝马斯21世纪初期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他认为当代社会的精神状况表现为自然主义的传播与原教旨主义崛起两种相反的趋势。这两种精神状态,不仅表现在思想界的争论,而且在两方面的公民社会中演变为政治斗争。哈贝马斯主张理性与信仰在现代依然处于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中。他认为要解决宗教带来的社会冲突问题,就必须把宗教引入交往理性的轨道。本书写作的一个契机是9?11事件,这次事件促成了哈贝马斯思想轨迹上的转向,他意识到在世俗主义意识形态支配下的当代,宗教极端主义的反弹提示了一种从理论上对宗教问题进行把握的必要性,并通过哲学路径重新思考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关系。
-
宗教与美国社会徐以骅《宗教与美国社会》系列丛书出版的主旨是为促进国内学界对美国宗教以及其他相关议题的研究。鉴于宗教在美国历史上和现实中的重要性,研究美国宗教对我们更全面地了解美国社会,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同样鉴于宗教在美国对外关系中的作用以及美国在当前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可以说宗教研究不仅是美国研究,而且是国际关系研究的知识性和学术性基础之一。作为中美关系中的历史性、经常性和情感性因素,宗教对中美关系研究也是不可忽视的议题。《宗教与美国社会》第20辑分为美国宗教、宗教与国际关系、世界宗教史、跨境民间信仰和人物访谈五个部分。
-
宗教学史论卓新平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支的宗教学约有一百五十年的历史,在世界学术史上是一门新兴学科,方兴未艾。本书即研究宗教学百余年来的发展历史,分为上编“宗教学的历史”和下编“宗教学的体系”。其中既有历史与现状的对照,也有中国与西方的比较,包括对西方宗教学的研究和对中国宗教学的探讨,前后呼应、内外关联,旨在以这些探索和思考来拓展中国的宗教学发展。
-
金刚经(后秦)鸠摩罗什 译,丁福保 笺注《金刚经》是大乘佛教般若系的重要经典,自东晋时期鸠摩罗什译出以来,屡经重译,历代注疏研习者无数。在佛教史上,该经可谓流传范围最广、传诵时间*长的经典之一,而且对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乃至中国传统文化都具有重大影响。丁福保的笺注,以鸠摩罗什译本为依据,遇有难解或他人误解之处,即以他种译本参酌,力求领悟经文确解。作者又在书中附录《笺经杂记》等资料,为笺注奠定了体例依据,并为读者了解《金刚经》的流传情况提供了重要素材。
-
论自由意志(古罗马)奥古斯丁 著本书收录两篇奥古斯丁对话录。《独语录》是其早期对话录的高峰,《论自由意志》则被认为是理解其学说的最好入门读物。前一篇对话是奥古斯丁与自己理性的对话,反映了他在哲学体系上的最早努力。它开始于讨论灵魂,对灵魂的探讨逻辑地导向考察真理、错误、普遍的怀疑、灵魂的不可朽坏性,以及理智知识的起源问题。后一篇对话则主要回答恶的来源问题。在其中,奥古斯丁认为恶是虚无,是善的缺乏,认为人作恶还是行善都是借意志的自由选择,而人也因此配享幸福或该得不幸。此外,奥古斯丁还针对有人把世间的苦难、痛苦、不幸等种种现象都归结到上帝身上的看法,作出了辩驳。
-
阿多尔诺基础读本特奥多·阿多尔诺时至今日,德国思想家特奥多·阿多尔诺著作的汉语译本仍然寥寥无几。即便撇开译本的质量不谈,仅就数量而言,这种状况本身不仅与阿多尔诺在20 世纪思想史上的地位不相称,也和汉语学界对法兰克福学派的热情不相称。有鉴于此,在将阿多尔诺的主要著作全部译为汉语之前,先出一个基础性的读本,是十分必要的。 本书汇集了德国思想家阿多尔诺在各个时期发表的演讲和文章,内容涉及哲学理论、文学批评、社会学、音乐和戏剧批评等诸多方面。 文章的写作时间从早期法兰克福大学的就职演讲,到晚期的《否定的辩证法》,全面展现了阿多尔诺四十多年的学术生涯。 选取的文章篇幅适中,分类清晰,且具有代表性,在阿多尔诺主要的著作译为汉语之前,这本基础读本有助于全面反映这位思想家的基本面貌。
-
宗教心理学金泽,梁恒豪《宗教心理学》关注宗教心理学经典名家思想,重视核心概念和理论探究,聚焦不同宗教和文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注重研究方法多样整合,论及中国宗教和社会心理关切,为建构中国宗教心理学学科体系而努力。本书是第五辑,内容涵盖弗洛伊德、弗洛姆等传统名家的宗教心理学思想,儒家、佛教、道教、基督教、民间信仰及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佛教互联网传播的社会心理机制,宗教与社区心理学以及宗教与心理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
信念的世界张帆《信念的世界》是一部直陈作者在哲学基础理论方面基本理论观点的学术论著。该书以问题为导向,对信念及与信念直接相关的哲学方面的各种重大疑难问题,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逻辑和语言等诸多层面进行了深入探究。该书将信念置于整个哲学研究的基础地位,将其作为哲学研究的预设和最终的精神成果,进而通过它重新梳理整个哲学的基本脉络,并力图构建出一个信念的世界。信念不仅与哲学研究的各个方面以及其他的各种学术研究活动乃至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皆存在直接的、内在的关联,它实则还构成了一个哲学研究永远跳不出的怪圈。哲学研究自始至终不过是在各种不同的内容和形式、类型和层次的信念中兜圈子,而哲学上的争论实则首先便是各种信念和信念体系之争。
-
强制阐释争鸣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大项目出版中心“强制阐释”是中国当代文艺理论领域具影响力的概念之一。从2012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江教授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对当代西方文论存在的问题和局限进行辨析。2014年11月,张江教授发表《强制阐释论》(《文学评论》2014年第6期)一文,在充分肯定西方文论创造性成果的基础上,对当代西方文论的理论缺陷进行了全面反思,并系统阐述了“强制阐释论”的理论观点。强制阐释是指,背离文本话语,消解文学指征,以前在立场和模式,对文本和文学作符合论者主观意图和结论的阐释。其基本特征有四:一,场外征用。广泛征用文学领域之外的其他学科理论,将之强制移植到文论场内,抹杀文学理论及批评的本体特征,导引文论偏离文学。第二,主观预设。论者主观意向在前,前置明确立场,无视文本原生含义,强制裁定文本意义和价值。第三,非逻辑证明。在具体批评过程中,一些论证和推理违背基本逻辑规则,有的甚至是逻辑谬误,所得结论失去依据。第四,混乱的认识路径。理论构建和批评不是从实践出发,从文本的具体分析出发,而是从既定理论出发,从主观结论出发,颠倒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文章认为,“强制阐释”是当代西方文论的基本特征和根本缺陷之一。各种生发于文学场外的理论或科学原理纷纷被调入文学阐释话语中,或以前置的立场裁定文本意义和价值,或以非逻辑论证和反序认识的方式强行阐释经典文本,或以词语贴附和硬性镶嵌的方式重构文本。它们从根本上抹煞了文学理论及批评的本体特征,导引文论偏离了文学。其理论缺陷表现为实践与理论的颠倒、具体经过几年的学术探究和理论沉淀,我们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张江教授提出的强制阐释论仍然具有丰富的理论探讨空间,它所包含的批评实践价值、理论范式意义以及哲学方法论启示仍然有待进一步深入。鉴于此,我们组织编纂了《强制阐释争鸣集》。《强制阐释争鸣集》全书六卷,凡240余万字,收录中外学者围绕“强制阐释论”展开的学术论文200余篇。这200多篇论文,显然不是讨论强制阐释的全部论文,但是它们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显示着这场讨论的深度和广度。这些论文角度不同,观点各异,既有着各自的阐发和论证,又有着相互之间的对话和勾连,共同构成了这一“理论事件”的思想图景。第一卷《价值》,主题集中于强制阐释论的理论价值和方法论研究,包括四个部分:“从‘强制阐释论’到‘理论中心论”’“理论价值研究”“方法论研究”“研究综述”。第二卷《内涵》,主题集中于强制阐释论的理论内涵,包括四个部分:“关于理论内涵的对话”“理论内涵研究”“意义生成研究”“‘强制阐释’与‘过度阐释”’。第三卷《概念(一)》,主题集中于场外征用、主观预设、前见和立场等几个关键概念,包括三个部分:“场外征用”“主观预设、前见与立场”“场外征用和主观预设”。第四卷《概念(二)》,主题集中于作者意图、阐释模式、阐释边界等几个关键概念,包括四个部分:“作者意图”“阐释的前置模式”“阐释的边界”“批评伦理”。第五卷《反思》,主题集中于强制阐释理论的应用以及对西方文论的反思,包括三个部分:“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在中国文学研究中的应用”“西方文论批判”。第六卷《重建》,主题集中于强制阐释理论对于中国文论重建的意义和启示,包括四个部分:“文学理论的未来”“文论重建的理论资源”“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自觉”“重建中国文论的可能路径”。我们期盼,《强制阐释争鸣集》的出版,既是历史性的回顾,也是可能性的开启——回顾这一“理论事件”的历程和启示,开启构建中国特色当代阐释学的新路径、新实践。
-
价值论研究 2019年第1期 总第3期孙伟平,陈新汉,上海大学价值与社会研究中心,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价值哲学专业委员会《价值论研究》是由上海大学价值与社会研究中心和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价值哲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编撰的学术集刊。本辑为2019年第1期,所选内容既有关于价值哲学基础理论的探索,也有关于价值实践问题的解读;既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讨,也有对中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资源的发掘,还有对当今时代价值论研究使命的剖析,以及对价值论如何介入社会生活、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