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知识读物
-
基督教的礼仪节日康志杰著基督教的礼仪节日是基督教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流变在不断汲取古代多个民族宗教文化因子的过程中由自发性走向了制度化。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对天主教的传统礼仪造成了冲击,从罗马教廷控制之下分离而出的新教以删繁就简的态势出现;而工业化之后的基督教各派的礼仪则体现出逐渐远离神学,趋向世俗、趋向文化的多元意向,这种文化的变迁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基督教的礼仪文化由冲突碰撞走向沟通、融汇的大趋势。
-
中国与欧洲早期宗教和哲学交流史张西平著本文通过对张西平新著的评论来发挥作者本人有关中西文化传播与文化转型的见解。作者指出张著的最大特色在于使用双向互动与文化转型的眼光来描写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为学术界提供了一幅较为完整的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全景图,并且指明了该阶段中西文化交流具有平等交流的性质,由此可以对以往研究倾向起纠偏作用。作者在文中指出:按照文化传播学所阐述的一般规律,强势文化必定向弱势文化流动,以至于淹没、取代弱势文化,对这一观点的认同使得许多学者认为任何文化交流不可能真正地具有平等性质,并推定文化传播必然导致文化冲突,真正的会通与融合是不可能的;但若承认历史上曾有过平等的文化交流,那么“水往低处流”就不再是文化传播的铁定规律,强势文化取代弱势文化也不再是文化传播的通则。作者在文中还指出:在文化系统中,宗教与哲学同处于精神文化的核心层面。跨文化的文化传播有无宗教与哲学层面的交流与融合,是判定文化传播深入程度的标志之一。传播方为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会针对接受方的实际情况对其宗教哲学、思想作形式和内容上的调整和修饰,而接受方则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对外来思想作翻译、诠释、再创造的工作,这种双向的诠释和创造活动,提供了精神文化融合的契机。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华学人应当抱着攀登世界巅峰的崇高理想,抱着平稳的心态去与西方学者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
-
释迦牟尼生命历险记陈阳著生命的体验,是种无法掩饰的美,超越了她的载体,直撼心灵。于是,所有的宇宙在同一时刻唱起了赞歌——一切生灵,美丽如歌。宇宙海中,生命的潜灯如豆萌起,渐扩开来,彻照漆黑的亘古长夜。经过无数劫,星系生了又灭,灭了又生。后来在一天,你很想看看身边的风景-比方一片脉络盎然的绿叶,你看到了什么?一种久违了的,忘了已经太久,又似乎乍识新知的,携上心头。愧然,欣然,傲然,一切所能想到的,体验和未体验的情感刹那间从脚漫到头,让你品味了个够。那双似乎不属于自己的眼,看到虚空炸响一块粉碎成末,又碎成粒子互相逸开——而后,世间的一切都没有变过,只是在一个阳光不算很烈的也许明媚的下午,你正站在这个地方,风中一种熟悉的气息依然袭进鼻孔。生命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我们穷尽一生,最想达到的木桥是什么?自由,我们希望人生永远不再有痛苦和烦恼。在我们人类当中,有解脱了烦恼而彻底自由的人吗?有,并且为世人所公认。这个人就是释迦牟尼,也就是历史上的佛陀。本书共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小说的形式,再现了释迦牟尼恢弘的生命体验;第二部分借助它所揭示的修行方法,让我们来了解和学习佛教圣人的心灵自由之道。本书以浅显明快的写作风格,让深奥神秘贴近世俗,将历来被视为难以企及的圣贤心法全面披露,从而帮助我们每个人逐步达到心灵的极致自由。
-
爱的觉醒克里希那穆提《爱的觉醒》中告诉我们许多现实生活中显而易见的道理,“正确的教育是找出截然不同的生活之道,使我们的心从局限中解放。只有如此,爱才会出现,从爱出发的行动一定能带来真诚的人际关系。”能够爱就是最实际的事。 克里希那穆提以素有的亲切态度及循序渐进的启发方式,为人们深入探索自由的真义,人与思想的关系、何谓爱、恐惧的根源、意识与潜意识、生与死、暴力的本质、人类根本的改变等问题。克氏提出,我们必须先自由,才能够探索。唯有摆脱一切知识、理论、成见等一切执着,用心地观察,才能够看到真实。他认为,与爱相比,战争、野心、贪婪、生活方式及教育方式都是不实际的。而爱、没有野心、不被别人的话语影响而能独立思考等等,这一切都非常实际。“我们为什么要把‘性’弄得那么醒目?人类为什么赋予这项生活中的事实如此巨大的重要性?为什么权力和暴力有时还不及性来得重要?”“自由、爱与行动是息息相关的,你不能把它们分开,也不能把它们区分为政治或社会的活动。自由的心才能行动,这样的行动便是爱。
-
智空和尚讲禅释智空讲述,宋志疆整理《智空和尚讲禅》一书系智空和尚经多年参悟佛法,站在红尘之外,反观世俗,为了能从多角度认真讨论现实世界人性、心灵、生存、处事、成功、圆融……方面的诸多难题,精心挑选出一个个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精彩故事——每个故事都充满智慧与禅机,蕴含灵气,是抚平、慰藉生活在喧嚣尘世中人们心灵的一剂良药,希冀将使人心中的迷惑和污迹一扫而光,并可以让他们心中的长青之树永在和不老之泉长流。...
-
花落的声音明洁 著一座承载了太多历史故事,见证了太多世事繁华的京都古刹,在快节奏的生活旋律中渐渐被人遗忘。作者以优美的文字把它重现以读者的面前。和读者一起回顾它的过往历史,感受它清静幽远的氛围,全味佛学的宽容博大,或许在这里不仅可以找回记忆,更能得到心灵的宁静和休憩。虽是佛寺游访,但轻松而不凝重,诗意而不呆板。优美的寺院风景图片,令人深深地感受到佛寺的庄重与出尘,幽雅与清远。花开花落,春去秋来,一座历经千年沧桑的古刹,深藏于繁攘的京都闹市之中;一个深结佛缘的修行者,带着虔诚的心,一次次地探访它,一次次地亲近它:溯源佛寺的过往历史,虔诚地拜谒佛祖,与高僧谈佛、谈法。在佛寺的清净幽远中,在佛法的博大精深中,悄悄地洗掉过往的红尘,体味到心物本有的空灵之美,同时也使读者的心,自然安恬。
-
当代第一比丘尼裘山山 著隆莲法师(1909-2006),四川乐山中人。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聪敏颖悟,精于诗词书画。早岁即矢志向道,1941年披剃,终生学修不懈,为当代著名高僧、佛教教育家。历任教内外重要职务,创办四川尼众佛学院,坚持弘传戒律,显密圆通,备受崇仰,被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誉为“当代第一代丘尼”。隆莲法师为了寻求真理,不辞牺牲一切世间利乐,不避一切艰难困苦,终于掌握到真理的火炬,而又不辞高龄和病苦,尽一切心力,把火炬炮灰得更光明灿烂,然后交给后一代的人。她的坚强的愿力,恳切的悲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在我们佛门中堪为师表。隆莲法师是当代第一比丘尼。——赵朴初本书记述的是一位具有大智慧和慈悲心肠的佛学大师,一位性情率真、宽容大度的朴素而非凡的老人,一位历经苦难而终不悔的东方杰出女性。认识并走进隆莲,我们将同作者一样,体验从神秘到熟悉,从距离到亲切,从佛到人,从人到智者这样一个认与知的过程,这过程会使我们的灵魂得以提升,精神变得清洁。
-
正见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姚仁喜 译本书中,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以最简单的语言来说明佛教最核心的四法印见地,帮助读者检验自己是否有佛法的正见。文字看似简单,却包含了深入浅出的层层奥义。下笔行云流水,诙谐幽默又字字珠玑。在轻快的字句后面,充满了引导无明众生脱离轮回的佛菩萨大悲大愿。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是藏传佛教的老师,也是闻名影坛的导演。在书中,他以电影的虚拟实境,巧妙地比喻我们身处的幻相世界;而证悟的过程就彷佛脱去妄念所带来的层层蔽障,了解因缘的善变与无常;因而放下我执,迈向醒觉之路。他爽洁而利落地破除常人对佛教徒的误解:佛教徒等于祥和与非暴力;其实,这并非佛法的核心。对于要成为一位佛教徒,你必须接受佛教的四法印见地:一切和合现象都是无常,一切情绪都是痛苦,一切事物无自性,以及证悟超越概念。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以实证的经验加以分析,体现四见地最精要的部分,对于修行者有甚大的帮助。有缘读此书的人,都能更清楚地见识到法教的神髓,了悟无常,解脱万千烦恼;原来,佛教徒不只是着僧袍、坐禅、戒荤食与禁欲;而是觉知这四种见地,化解对如幻世事的执着。
-
佛陀纪事朱岩 著释迦牟尼生于母亲的右肋,刚出生就能独立迈出七步。从容地观察各方。他踏过的足印,立即幻化出美丽的莲花。继而,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做狮子吼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就是广为人知的佛教典故“七步莲花”。人们对释迦牟尼的认识往往来自类似典故,人们尊崇、敬仰甚至膜拜他,却未必认识那个真实的佛陀。释迦牟尼的人生历程,也正是佛教在古印度的发生与发展历程。本书是“佛教往事实录”系列图书的第一部,以佛陀为叙事核心,从文献学、社会学的角度,对早期佛教的发生与发展历程做了全新的挖掘和探讨。作者从释迦牟尼的降生起笔,介绍了这个来自古印度迦毗罗卫国,肩负宗族振兴使命的王子的身世、成长、苦行、漫游及证悟成道的人生历程,并全面考察了释迦牟尼49年的传法历程及早期佛教的特点与发展状况。书中所引材料翔实,引经据典,无论是从跨度还是深度,都颇见功力。本书以传记体的叙事风格行文,举重若轻,文风从容干练,是一部既有学术价值又能轻松阅读的好书。
-
我就是这样一个活佛盛噶仁波切《我就是这样一个活佛》是盛噶仁波切的自传,也是他的人生告白。他以最真挚的笔触,写下他的成长、生活、事业,甚至爱情,带引我们进入活佛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藉此帮助我们洗刷尘封已久的心灵,体会生活的真正意义。盛噶仁波切是青海噶扎西寺的转世活佛。由于直到16岁才被认证为“转世灵童”,因此他比一般活佛对俗世人心有着更深刻的体会。他认识到,弘扬佛法的理念必须深入社会,真正去融入俗世生活。不穿僧服,而穿T恤、牛仔裤和球鞋,加入唱片公司发片,颠覆传统的新时代传教方式为盛噶仁波切惹来了巨大争议,也赢得了“时尚活佛”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