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知识读物
-
宗教蓝皮书邱永辉 著《中国宗教报告(2017-2018)》针对中国目前面临的“内外困境”,从理论研究和实证报告两个层面,探讨中国宗教在中国的社会发展和在全球文化战略中的作用。理论研究部分指出,承载着价值的宗教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从全球文化战略的高度定位中国宗教文化。实证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是,2017-2018年中国各大宗教各展所长,为促进社会平稳和谐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政府相关部门为引导宗教团体的健康发展,在纠正“宗教搭台,经济唱戏”方面进行了创新管理尝试。报告建议,全社会在新形势下积极探索对于宗教功能的把握,充分发挥宗教在中国社会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
止观大意讲记责编:王鸣明《止观大意》的内容是根据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的“奢摩他章”及“毗钵舍那章”的纲要来讲述的。作者不但通达佛教学理,亦身体力行,修习瑜伽止观数十年,禅定经验丰富,遂能将《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有关止观的内容加以决择,精简系统,深入浅出地善巧讲解,令学人容易掌握要旨,故其讲解对修定人甚具启发性及指导作用。
-
广告意识形态的生成与传播研究周志平 著《广告意识形态的生成与传播研究》首先通过分析广告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对广告意识形态概念进行科学的界定。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广告意识形态的生成动因、作用机制,以及传播机理与结构形态进行详细研究,建构出广告意识形态的生成与传播模型,探讨由广告意识形态传播所衍生出来的话语权的生成逻辑及其传播与施行途径,分析广告意识形态生成与传播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塑造与消解,并针对广告意识形态生成与传播可能带来的异化进行批判性的反思。最后再提出基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广告社会责任建构原则与途径。
-
伟大的哲学书(美)詹姆斯·加维《伟大的哲学书:20本》遴选西方哲学史各主要时期的经典作品,以原著为纲,从柏拉图到维特根斯坦,选取了最重要的20本哲学著作,勾勒出整个西方哲学的框架。一本书在手,即可了解西方历史上最重要的哲学思想。 《伟大的哲学书:20本》所选取的著作,都出自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人物之手: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经院哲学的代表性人物阿奎那;启蒙运动前后的霍布斯、洛克、卢梭等;共产主义导师马克思;分析哲学代表性人物艾耶尔;女性主义代表人物波伏娃……通过一本本著作,勾勒出文明与思想的演进史。本书不仅介绍了这些哲学家伟大的思想和理论,也揭示了他们思维的困扰,包括他们对不同意见的辩驳和抗争。 本书语言简洁、通俗、易懂,特别适合想要了解哲学但又没有哲学专业背景的读者。
-
孔子与杜威(美)安乐哲书稿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讨论儒家伦理与杜威的伦理学对西方个人主义意识形态的挑战。安乐哲教授从爱默生、詹姆斯、米德等人的思想切入对自我的本质的讨论,并进入对杜威自我观念的探究。第二部门讨论了杜威和孔子在宗教方面的思想。安乐哲教授提及杜威的母亲是位虔诚的基督徒,而杜威则在35岁时停止了去教堂。杜威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宗教和上帝这类概念,他拒绝将对宗教和上帝的定义权交给教会。安乐哲教授指出,尽管中哲中有“天”这样的超验性的概念,但用葛兰言的话说,“中国智慧不需要‘上帝’的理念”。仁和礼都应在在个体在一个群体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来理解,儒家的“宗教”是以人为中心的。在这一点上,杜威和儒家的思想又发生了共振。第三部分的主题是杜威与以唐君毅为代表的现代儒家民主观的比较。
-
耶可比的直接性哲学刘伟冬 著在浪漫主义运动中思想最为深刻的当属德国思想家,例如哈曼、赫尔德、耶可比等。在国内已经有不少关于赫尔德、莱辛以及哈曼的论文、译著出现甚至出版,但是作为浪漫主义重要思想家之一的耶可比在国内学界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极大的缺憾。为了克服知性哲学(包括启蒙哲学)的虚无本质,耶可比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直接性哲学。他对知觉(Wahrnehmung)这一单词做了德语词源上的分析:Wahrnehmung由两部分构成,即Wahr和Nehmung,前者意指真实,后者意指接受,由此知觉有“接受真实”的意思。在耶可比那里所谓的知觉具有实在的意义:事物本身向知觉敞开它的实在性;无疑知觉接受了它。耶可比通过知觉将事物自身实在的内容接纳进来,这对雅可比来说产生了一个问题:主体与对象在知觉中相遇时最为原初的关系是如何的呢?在耶可比那里,主体与对象最为本源的关系是在意识中直接相遇,主体通过感官直接把握到外在世界的实在性,在这个过程里是没有时间的变化,没有知性的逻辑过程参与其中的。“我与你”(耶可比亲切地把主体称之为我,把认识对象称之为你)相互敞开,彼此把自己实在的内容展示给对方。这表明耶可比的实在论不是以单纯的主体或者客体为基础,而是以“我与你”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基础。主体与客体的直接性关系就是一切知识客观性的本源,他写到:一切确定性的源泉,你在!我在!我们无法从这一前提继续向前追溯,因此“我与你”的直接性的关系是根本性的。近代哲学的认识论没有走出主体决定客体或者客体决定主体的牢笼,但是雅可比却给出了第三种答案。耶可比的第三种思路可以说具有着划时代的意义。遗憾的是,耶可比的新方案在当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二十世纪他的思想才由奥地利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系统地发展为对话哲学。间接性哲学不仅表现为人的认识的虚无性,同样会导致人的道德的虚无与无自由,为此耶可比试图建立自己的道德学说以便克服间接性哲学导致的问题。耶可比在与门德尔松争论的过程中提出了跳跃这一概念,他指出为了从知性的逻辑链条的无限性的束缚中升腾出来,精神具有做出跳跃的必要性。耶可比哲学虽然因其非系统性而饱受诟病,但是如果从他的哲学洞见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天才性的哲学家。耶可比的思想必须受到重视,不仅因为他思想本身的价值,而且在于如果缺少了他,我们就很难理解后续哲学家思想的渊源。
-
朱维铮学术讲演录朱维铮 著朱维铮先生(1936-2012),师承陈守实、周予同先生,是20世纪80年代文化史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开拓者和建设者,曾主持整理、编选和校注多种重要典籍。朱先生治学严谨、功力深湛,在中国经学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史学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和中国近代史等多个领域均有造诣,《朱维铮学术讲演录》即收录了他在这些领域的演讲录,分为“解经典”“析文化”“探思想”“论学术”“衡国学”“通中西”“读近代”“求文明”八篇,展现了朱先生作为一个历史从业者深切的社会关怀。
-
中华大藏经 续编《中华大藏经·续编》编委会,编 著,》编委会,《中华大藏经·续 编《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续编》由任继愈先生倡议并担任主编,是继1997年中华书局出齐《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之后的又一重大编纂工程,从《嘉兴藏》、《卍续藏》、《频伽藏》、《大正藏》、《普慧藏》等各版大藏经及敦煌文献、房山石经中,挑选《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未收之重要佛教典籍,网罗遗珍,点校流通。《续编》规模宏大,收书约两千余种,八千余卷,分列十部,其中第四为汉传注疏部,分十二辑,收入汉地及古代朝鲜、古代日本与汉地佛教有交涉的著述中有关印度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典籍的注疏及复疏713种。本书为汉传注疏部第四辑,《续编》全书之44至56册,收录华严类解经著作共24种,包括法藏《华严经探玄记》、慧苑《续华严略疏刊定记》、澄观《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大方广华严经疏抄会本》等重要文献。
-
中国传统寺观造型艺术刘晓曦 著《中国传统寺观造型艺术》一书从艺术考察的全新视角及造型艺术特征分析出发,系统梳理和探讨以巴蜀石窟,山西寺观古建筑、壁画、泥塑,以及甘肃河西走廊石窟群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造型艺术杰作。本书图文并茂,收录有大量创作于唐、五代、两宋至元明的鲜为人知但具有极高艺术文化价值的相关作品,并对这些在美术史上不成系统的高水平艺术古迹进行考察、研究和评析,为中国传统艺术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
哲学的慰藉[英] 阿兰·德波顿 著,资中筠 译尽管古往今来被称作哲学家的思想者千差万别,还是有可能在相隔几世纪之间找到一小群情貌略微相似的人,其共同点就是忠于“哲学”一词希腊文的原义——“爱智慧”。他们的共同爱好,在于就人生痛苦的根源向我们说一些宽慰而切合实际的话;他们的共同精神就是不向世俗低头,坚持独立思考。德波顿以其特有的英国式笔调引领我们进行了一次轻松的哲学之旅,典雅风趣,帮助我们走近苏格拉底、伊壁鸠鲁、蒙田、尼采、叔本华等大师的精神世界,使我们发现,人生的悲苦、困顿和欲望引起的烦恼在他们的智慧中都可以找到慰藉。 本书文字典雅醇厚、幽默睿智,150余幅图片精美呈现。德波顿还以本书为底本,为英国电视四台编写、主持了一档共六集的哲学节目《哲学:快乐的指南》,风靡英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