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知识读物
-
进步观念王成本书通过区分进步观念的两种解释原则,即认知概念的解释原则和伦理理念的解释原则,力图论证我们在理论上批判的是作为认知概念的进步,而实践中坚持的则是作为伦理理念的进步。马克思对进步观念实现了变革性的理解源于他提出了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如果说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是认知概念解释原则的深层根源,实践观点思维方式则是伦理理念解释原则的内在根据。马克思对进步观念的变革性理解,对进步观念进行了辩护,使进步观念作为一种不在场的在场,推动着人自由和解放的实现。
-
创新思维与方法训练时东兵,时迪芬,陈忠强本书是编者在数十年创新思维课程教学经验和科研基础上,参考了大量文献资料编写而成的。书中借鉴了靠前外专家的创新工具和方法,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以及"互联网 "商业新模式,重点讨论了创新思维的方式及实现方法,阐释了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教育核心,并将其纳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意义。全书共六章,每章附有拓展创新视野的小贴士、创新案例、思维训练和思考题,体现了可读性、启发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学生创新创业通识课的教学用书或参考用书,也可作为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各界人士的参考读物。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怎样传播的王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怎样传播的/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通俗读本》是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通俗读本之一。全书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力图全景展现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广泛传播、被先进知识分子接受并进而成为救亡图存的指导思想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怎样传播的/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通俗读本》既有纵向的历史过程描绘,又选择不同的维度和视角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各种影响,以鲜活生动的历史引发读者的思考。
-
熊十力哲学中的真幻之辨李元本书以真幻问题作为熊十力哲学的基源问题,意在澄清熊十力以真幻问题为基础对体用论的建构,初而描述真幻问题如何表现于四大命题(破相显性、即用见体、依真起幻、全真呈现),继而解释真幻问题的核心在于自性问题并将“用”析为三分以解释前述四大命题,终而判定熊十力后期因其对自性的确认而真正转向了本土思维。
-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第二十四辑中山大学现象学文献与研究中心本书的主题文章来自2017年11月24-28日,第十四届国际舍勒思想研讨会。本次会议由国际舍勒协会、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现象学文献与研究中心合作主办,会议主题为“均衡时代中的舍勒与亚洲思想”,共有来自德国、美国、意大利、法国、英国、俄罗斯、爱尔兰、比利时、奥地利、韩国、中国等七十余名舍勒研究的专家学者与会。
-
有机的现代性黄金城本书立足于1800年前后的德意志思想史,围绕着青年黑格尔和浪漫派(以谢林为核心)对“有机体”(Organismus/organism)概念的理解,剖析其作为一种审美现代性话语的思想实质,并认为这一概念对于德意志民族的自我理解、也同时对于审美现代性话语具有构成性意义。
-
道德经明意温海明本书在通行本的基础上,结合新出土文献和*研究成果,从哲学的角度对《道德经》的文本加以调整和取舍,如从陈鼓应、刘笑敢等对文本的比较出发,根据自然之意哲学的内在逻辑来对文本做出合理取舍。可以说,文本的存在形态(从原文到译解)本来就应该是为了哲学思想系统服务的。历史上流传的和已出土的文献当中,哪些文本的表达方式能够*接近老子自然之意的意本论哲学系统,就合理地取用哪种表达方式。所谓文本的内在合理性当服从于老子哲学之意本论体系的一贯性,而所谓文本的权威性,*后要让位于文献内在的哲学义理的一致性,因为哲学思想系统的一致性是理解和表达老子哲学*核心的部分,也就是对道的意本论诠释。在这样的一致性面前,《道德经》的各种版本,不论是通行本,主要的传世版本还是*的出土文献,都是辅助性的材料。本书在尽量保持通行本样态的基础上,选择了能够*合理表达老子哲学意本论核心思想的文本表达方式。
-
论语学蠡测唐明贵本书在充分利用原始材料和广泛吸收前哲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郑玄《论语注》、皇侃《论语义疏》、韩愈及李翱《论语笔解》、邢昺《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张栻《论语解》、张居正《论语直解》、李贽《论语评》、蕅益《论语点睛》、林兆恩《论语正义》、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康有为《论语注》、简朝亮《论语集注补正述疏》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论语》诠释的嬗变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不同时期诸流派《论语》注本的学术特色与理论创新,梳理并阐述了《论语》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
-
内圣外王李智福当今学界已经理所当然地将“内圣外王”一语限定为对儒学特别是孔子——思孟学派之解释。但不可否认的是,“内圣外王”首先由《庄子·天下》篇提出,同时,“内圣外王”在道家思想史上特别是庄学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之角色。事实上,“内圣外王”一语为历来《庄子》注家所重视,郭象、王船山、章太炎三位思想大家是其中之翘楚,本书即着眼于此三家庄子传注而阐发道家式的“内圣外王”之道。魏晋之郭象、明清之际之王船山,晚近之章太炎,分别在他们的时代都是*流的思想者,他们对庄子“内圣外王”之道之揭橥颇具代表意义和普遍意义。郭象、王船山、章太炎皆认为庄子思想的核心是“内圣外王”之道,即将逍遥游放、高蹈世表的庄学进行了一种人间世的还原。郭象庄学意味着魏晋玄学的终结,其对庄学“内圣外王”之道的揭橥使得庄子由两汉的沉寂而走向中国思想的纵深之处。王船山庄学则意味着宋明理学在终结之处又有了来自道家的辅翼,他也将庄学进行一种“内圣外王”的改造,中国思想史上“以儒解庄”因为得到儒家思想巨擘的参与而更深入人心。章太炎认为孔老长于“外王”而“内圣”不足,佛学长于“内圣”而“外王”欠缺,《齐物论》则是“内圣外王”两全之道,其内涵在于对西方启蒙思想进行批判、补救和重建,他对庄子“内圣外王”之道的揭示使得庄子在启蒙语境下获得迥异于纠缠在儒释道三教中的新生。
-
心理学科学观的现象学批判与重建李瑾本书通过对心理学科学观念的产生背景、理论前提以及理论动机的考察分析,一方面在否定的意义上以现象学视角对主流心理学科学观念的合理性进行批判性考察,另一方面在肯定的意义上探讨了詹姆斯和胡塞尔心理学的现象学趋势,为心理学之科学观念的重建提供一种思想上的方向和可能性。本书作为心理学与科学哲学交叉领域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澄清科学心理学诞生的逻辑起点并加深对心理学哲学基础和学科性质的认识,进而为促进心理学的统一与整合提供一种可能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