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宗教
-
美国犹太教史乔纳森·D.萨纳(Jonathan D.Sarna) 著 胡浩 译《美国犹太教史》是萨纳对其漫长的美国犹太宗教史研究的总结和提炼。作者在《美国犹太教史》中叙述了美国犹太教自殖民地时代开始以来长达300多年的历史,讨论了美国犹太教中出现的种种运动、倾向和观念。尽管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组织叙述的,但他并没有把《美国犹太教史》写成一本干巴巴的编年史,而是以敏锐的眼光洞察了美国犹太教发展中的重要变革,这些变革包括殖民地时代后期,美国犹太教开始偏离欧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宗教范型;美国革命推动了美国犹太教的改革和分化的进程;统一的“会堂-社区”模式为更具多样性和民主性特征的“会堂的社区”模式所取代;美国犹太教中激进、保守和正统主义倾向的形成。另外,《美国犹太教史》对美国犹太教历史的叙述一直到21世纪,因而介绍了美国犹太教当前所出现的最新的运动、观念和发展态势,对读者了解当代美国犹太教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细心的读者还会发现,《美国犹太教史》对美国犹太教史的叙述既是高度宏观的,也是高度微观的。宏观在于作者对美国犹太教发展趋势及理论问题的深刻洞察和高度概括;微观在于作者在阐释重要的宗教观念和趋势的时候,会通过事件和故事来还原历史情境,力图通过精细的叙事将这些宗教观念和趋势生动地揭示出来。
-
南岭走廊民族宗教研究王建新 编《南岭走廊民族宗教研究:道教文化融合的视角(套装上下册)》以道教文化在南岭走廊地区传播的历史过程及现状为切入点,通过湘赣、两广、云贵等道教南传所涉及地区的山地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调查研究,分析道教的传播状态和作用途径,研究南方各民族宗教文化互相融合的内部机理和规律。
-
云南阿吒力教经典研究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德格印经院泽旺吉美 编德格印经院,全称"藏族文化宝藏德格印经院大法库吉祥多门",藏语简称"德格巴宫"。该院始建于18世纪初。公元1729年,德格家族第十二世土司兼第六世法王曲吉登巴泽仁以其睿智和卓识远见,破土动工兴建印经院。在曲吉登巴泽仁之后,历经第十三、十四、十五世土司之苦心经营,耗时约27年,于公元1756年告竣。整座古建筑占地面积1632平方米,建筑面积4103平方米;该建筑坐北朝南,为一座整体四合院建筑,其风格集德格寺庙与传统民居形式为一体,具有浓郁的德格藏式建筑风味。德格印经院兴建伊始至今,就一直是一座具有多项功能的建筑物,它既是生产作坊,又是库房,既有佛堂,又有管理人员用房。各类用房高低错落,用廊道和楼梯连接,进出人员,均需按顺时钊方向行走。在建筑物内部,所有梁、枋、柱、门等,或精工雕凿,或施以彩绘;在墙壁处,特别是在大、小经堂内,都绘制有精美的壁画,给整个建筑物平添了更多的华美之气。
-
辉煌灿烂的印度文化的主流毛世昌,刘雪岚 编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在中国妇孺皆知。西天指的是印度。一些人容易误解,以为印度就是佛教国家。佛教诞生于印度倒是事实,但佛教不是印度占主导地位的宗教。佛教从公元前6世纪诞生以来,印度历史上至少有三个国王弘扬佛教。第一个国王就是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的国王阿育王,第二个是公元2世纪贵霜王朝的国王迦尼色珈,第三个是公元6-7世纪曷利沙王朝时期的国王戒日王。1956年10月,印度贱民领袖安培德卡尔组织了一个有50万贱民参加的改信佛教运动。即使有过这几代国王的大力弘扬佛教和贱民的改信佛教,佛教也没有能够在印度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宗教。在玄奘访问印度时,佛教就显出了衰败的迹象。到13世纪初,由于佛教自身的不足、穆斯林在印度对佛教的压制、密教对佛教的影响等因素,佛教在印度本土趋于消失,到19世纪才稍有复兴。现在,信仰佛教的印度人只占印度人口总数的0.6%,这个数字对于有10亿人口大国的印度来说也就是大约600万人,所占的比例低而又低。甚至印度教把佛教看做它的分支,把佛祖释迦牟尼看作是印度教保护大神毗湿奴的第六个化身。
-
中国萨满教赵志忠 著《中国萨满教》在萨满教文化圈、萨满一词的来源与词义、中国的萨满教传统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并且认定中国是世界萨满教文化圈的中心。萨满教(shamanism)是一种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国际性宗教。在世界的许多角落,我们都可以看到萨满教的影子,既使今天也是如此。中国应该是世界萨满教文化圈的中心。因为中国萨满教的历史渊远流长,一直有着萨满教信仰的传统,不论过去和现在,都仍然保存着比较完整的萨满教文化遗存。尤其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是东北和西北的少数民族),是中国萨满教信仰的主体和保存者。研究这些民族的萨满教,对于我们认识这些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形成一套自己的萨满教理论,推动国际萨满教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西北宗教论丛唐景福,才让 著《西北宗教论丛(第2辑)》唐景福编著的《西北宗教论丛(第2辑)》,就是宗教研究中心宗教学硕士点部分师生教学科研的成果之一,还有部分研究生学位论文中的内容,以西北地区的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研究为主,进行西北少数民族宗教的宗教史、宗教思想理论、民族史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
-
十六世纪的无信仰问题(法)费弗尔 著,闫素伟 译《十六世纪的无信仰问题》其他译名有《十六世纪的无信仰问题:拉伯雷的宗教》与《十六世纪的不信神问题:拉伯雷的宗教》和《拉伯雷与十六世纪的不信神问题》。本书是(法国)吕西安·费弗尔1942年发表回应勒法兰克的著作,成为一部十六世纪研究的史学经典与心理史学的经典之作。
-
从波斯到中国王媛媛 著《从波斯到中国:摩尼教在中亚和中国的传播》以波斯摩尼教东向传播的时间进程和几个重要教区为序,《从波斯到中国:摩尼教在中亚和中国的传播》通过分析吐鲁番及敦煌等地出土的摩尼教文书,以及东西方史料中的相关记载,考察了三至十一世纪摩尼教在中亚、西域和中原的传播与发展。
-
印度教概论邱永辉 著邱永辉所著的《印度教概论》内容简介:印度教的研究自18世纪以来在国际上颇为兴盛,与其作为人类最重要的宗教之一的地位相符。从马克斯·缪勒组织翻译《东方圣书;,到马克斯·韦伯的专著《印度宗教——印度教和佛教的社会学》,对于印度教及其社会的研究,在各类宗教研究著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印度教是一个十分庞大和复杂多变的体系,印度教研究的学术流派也十分庞大和复杂多样,对于涉及印度教的几乎所有的问题,大到印度教的定义,小至某部经典的写作时间,一直鲜有学术共识。几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学者们已经写作了许多著作,介绍和研究印度教,但却没有公认的印度教“权威”著作。在我国,印度教的研究直至目前尚处于初步阶段。《印度教概论》充分利用有关印度教的传统经典文献和最新资料,全面系统生动地探讨了印度教的定义、发展演变及其理论和实践,填补了国内系统研究印度教的空白,亦可称为理解印度教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