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
-
信仰与信经阿利斯特·麦格拉思(Alister E.McGrath) 著,李怡棉 译信经的存在是为帮助我们探索这个世界,找到方向,并适应其中的生活。作者在《信仰与信经》中巧妙地将历史、神学和生活结合在一起,引人入胜地讲述了信经的历史,深入浅出地阐发了信经中“我信”的含义及其对生活的意义。
-
发挥马太效应的积极作用潘兴旺 编马太效应。“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把这无用的仆人丢在外面黑暗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这段经文是“马太效应”的由来,当时耶稣教导门徒要按各人不同才干能力,做有良善、有忠心、有见识的人,否则,将来上帝审判算账时,有的得奖赏得称赞、有的受批评受责罚,甚至把懒惰者原有的夺过来给那得称赞的。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是鼓励人们努力工作、勤奋创业、务实作为,尽力发挥才干,做有责任、有担当、有良善、实实在在的人,不要做又恶又懒的人,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Merton)提出“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富者越富、贫者更贫的现象,其积极作用是对贫者、少者、懒者具有推动奋斗、促使做工、努力向前的作用,消极作用是对富者、成功者具有麻痹懈怠作用,使其产生居功自傲的态度。“马太效应”是一种多领域的现象,会造成两极分化的现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正确理解和运用“马太效应”定律,使基督教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基督教主张以生命至上的价值取向,以品德为重的事业根基,以信仰为由的专业服务,以契约信任的经营关系,以管理时间的认知实践,以享受生活的智慧喜乐走向未来的世界。“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十九大报告指出:“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具有积累优势的富强者不应以“马太效应”为借口回避社会现实、逃避社会责任,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历史文化根脉,是“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天人合一,体现余少相成、贫富相助、强弱相连、城乡相依的优越性。
-
路德的人生智慧卡尔·楚门,王一本书介绍了路德的生平、时代背景与核心思想,重点阐发了路德的思想对于基督徒人生的意义。他的人生智慧不仅充满洞见,而且不乏幽默的指导。尽管时隔五百年,这位德国改教家的智慧依然能启发和激励今天的人们。
-
缠绕马建波 著近代科学脱胎于基督教文化母体之中,二者之间的恩怨纠缠是多方位的,其中既涉及伦理价值观层面的冲撞与包容,亦有世界观层面的渗透与重构,同时还包含知识体系的塑造与再生。本书立足于科学史,以生动的笔调和流畅叙事,描绘出二者在历史长河中互动的多元性与复杂性。科学与宗教之间的恩怨纠缠史,能深刻地体现出人类思想成长变迁之大不易。
-
基督教学术徐以骅,张庆熊《基督教学术(第十九辑)》共收录论文20篇,包括圣经与神/哲学研究、中外基督教史、宗教与政治、书评四个栏目,其中宗教与政治是新设栏目。本辑作者除二人外均为校外专家学者和研究生,而且由中青年学者唱主角,这已成为本刊的传统。
-
近代东亚国际视阈下的基督教教育与文化认同司佳,徐亦猛 著中国以外的国际学者早已跨越障碍,深入到中国文化内部;中国大陆的新一代学者也已经接续百年传统,回到国际学术界,与海外同行们频繁交流。但即便如此,海外汉学家和中国本土学者在很多方面,诸如文献整理、田野调查、新领域开拓以及方法论、世界观上仍然存在很大差异。海外学者所长,即为本土学者之短,反之亦然。有一种观点认为,本民族的文化,很难为另一种文化内的学者所理解。
-
拿撒勒人耶稣阿利斯特·麦格拉思 著本书讲述了历史人物耶稣的生平和工作,作者结合有趣的个人经历、精彩的例证,清楚地阐述了耶稣的身份、作为及其意义,带我们走近这位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人物。
-
重负与神恩(法)西蒙娜·薇依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1909-1943)是20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活动家、神秘主义思想大师。《重负与神恩》是西蒙娜·薇依的重要著作。 《重负与神恩》不是系统的专门论著,而是薇依的朋友、著名宗教学家梯蓬在薇依去世后从她大量的手稿、言谈记录中整理成书的。这些闪烁着精神之光的篇章渗透着薇依的深邃思考,显示了薇依的伟大心灵和崇高的信仰,是20世纪神秘主义思想史上一部不容忽视的著作。有人把薇依的《重负与神恩》与帕斯卡尔的《思想录》相提并论,并称薇依为“当代的帕斯卡尔”。这位法国20世纪杰出的宗教思想家,沿循的是帕斯卡尔的神秘主义信仰之路:信仰不是拿来炫耀之物,而是艰难、绝非轻松的重负。
-
心灵的重塑魏乐德(Dallas Willard) 著,谭晴 译后现代是一个追求灵性化的年代,人们不断追求学习不同的方法来探索自己的心灵世界,与心对话。魏乐德指出,纯粹从人性的需求追求灵性的塑造是危险的,也是徒劳的,因为只有耶稣才能把我们带回神那里,即人心灵深之处。 《心灵的重塑》能帮助基督徒重新认识灵修的重要性,解答那些经常祷告、读经、禁食、默想很多年,却没有灵命上的明显变化的基督徒的根本问题。 魏乐德从操练者的角度,深入地剖析了生命的六个向度∶思想、感觉、意志、身体、社交情境、灵魂,他认为成长的要诀在于以重生的新意志在新生命中不断提升自己,使全人各层面得着更新。他对人格各层面更新之路的精彩论述,使成长不再只是一个目标,而成为在恩典之下一趟踏实可走的旅程。 《心灵的重塑》的副标题就是“穿戴基督的品格”。若说傅士德的《生命的洗练——属灵操练礼赞》讲的是外显的灵命操练,那么《心灵的重塑》讲的是树根的部分,也就是生命的更新。本书的可读性非常高,特别是适用于小组研读,每章配有讨论问题,方便读者深入的思考与讨论。
-
永在至圣者阿利斯特·麦格拉思 著永在至圣者是谁?麦格拉思用类比、比喻、故事等不同方式,引导读者认识这位宇宙的创造者、救赎者,并阐述这种认识对于生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