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
作者:余一凡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2-01
ISBN:9787010105918
定价:¥29.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主要内容是要考察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批判地分析各种意识形态现象时坚持的基本理论立场、提出的方法论原则及其建立的意识形态理论,分析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马克思主义继承者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原则前提下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创造性发展,进而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工人运动关系的基本理论,说明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历史背景、基本属性和重要功能。通过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分析,着重探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提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意识形态现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运动中的特殊作用和意义等,除非必要,不过多地涉及他们意识形态的具体内容。
作者简介
余一凡(1982—),男,河南信阳人,法学博士。现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青年教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曾多次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社科项目的研究,目前正主持一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项目及一项南开大学校内创新项目。论文多在《高校理论战线》、《理论与改革》、《理论与现代化》等核心期刊上发表。
目录
前言
一
二
四
第一章 回顾:近代以来的意识形态思想路径
第一节 “意识形态”概念产生之前的思想历程
1.1.1 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缘起:去蔽
1.1.2 意识形态学诞生的准备:走向感觉论
第二节 “意识形态”概念的产生
1.2.1 “意识形态”概念的诞生:作为观念学
1.2.2 “意识形态”内涵的突变:契合于异化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基本原则的确立
第一节 社会环境和精神遗产
2.1.1 社会环境
2.1.2 精神遗产
第二节 基本原则的初步形成
2.2.1 “意识形态”范畴的创制与使用
2.2.2 意识形态探讨的原则:置入理论与现实关系之中
2.2.3 “意识形态”的本质:作为幻想和对现实的曲解
第三节 基本原则的进一步深化
2.3.1 “意识形态”的准确界定与“拜物教”
2.3.2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生与作用:对“思辨”的批判
2.3.3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对“材料本身”的批判
第四节 基本原则的全面阐释与发展
2.4.1 所谓的“意识形态”定义
2.4.2 基本理论的全面阐释:作为历史存在的意识形态现象
2.4.3 意识形态策略的调整:对马克思主义的主动调整与运用
第三章 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理论立场的分歧
第一节 实际环境与形势
3.1.1 资本主义的发展
3.1.2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二节 “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
3.2.1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化
3.2.2 作为社会构成要素的“意识形态”
第三节 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统理解与提供的现实策略之间的断裂
3.3.1 理论准备:对经济基础决定性作用的强调
3.3.2 现实中的马克思主义:立足于现实的行动指南
3.3.3 主动的意识形态斗争:社会主义的现实出路
第四节 理论立场的偏差与对现实的误判之间的关联与互动
3.4.1 理论基调:对意识形态革命性作用的重视
3.4.2 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清算:作为意识形态
3.4.3 改良性意识形态策略: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准备
第四章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基本思路的形成
第一节 产生背景
4.1.1 外部实践的发展
4.1.2 文化自身的变化
第二节 “意识形态”概念的扩大
4.2.1 “意识形态”概念的扩大
4.2.2 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的对立与同一
第三节 卢卡奇:超越物化意识的阶级意识
4.3.1 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批判:物化现象和物化意识
4.3.2 解除异化之理:总体性原则的恢复
4.3.3 解除异化之路:“阶级意识”的培养
第四节 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性的重建
4.4.1 理论起点:工人运动的失败和马克思主义的危机
4.4.2 理论重塑: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性的恢复
4.4.3 革命路径:意识形态专政的建立
第五章 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
第一节 产生背景
5.1.1 实践基础
5.1.2 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
第二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提出
5.2.1 “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的产生
5.2.2 “科学的意识形态”的使用
第三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本原则的确立
5.3.1 基本理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提出并确立
5.3.2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培养:以灌输为原则
5.3.3 灌输的内容:作为思想武器的马克思主义
第四节 社会主义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的初步思考
5.4.1 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意识形态:建设为主
5.4.2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教育联系政治
5.4.3 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补充了俄国经验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一
二
四
第一章 回顾:近代以来的意识形态思想路径
第一节 “意识形态”概念产生之前的思想历程
1.1.1 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缘起:去蔽
1.1.2 意识形态学诞生的准备:走向感觉论
第二节 “意识形态”概念的产生
1.2.1 “意识形态”概念的诞生:作为观念学
1.2.2 “意识形态”内涵的突变:契合于异化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基本原则的确立
第一节 社会环境和精神遗产
2.1.1 社会环境
2.1.2 精神遗产
第二节 基本原则的初步形成
2.2.1 “意识形态”范畴的创制与使用
2.2.2 意识形态探讨的原则:置入理论与现实关系之中
2.2.3 “意识形态”的本质:作为幻想和对现实的曲解
第三节 基本原则的进一步深化
2.3.1 “意识形态”的准确界定与“拜物教”
2.3.2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生与作用:对“思辨”的批判
2.3.3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对“材料本身”的批判
第四节 基本原则的全面阐释与发展
2.4.1 所谓的“意识形态”定义
2.4.2 基本理论的全面阐释:作为历史存在的意识形态现象
2.4.3 意识形态策略的调整:对马克思主义的主动调整与运用
第三章 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理论立场的分歧
第一节 实际环境与形势
3.1.1 资本主义的发展
3.1.2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二节 “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
3.2.1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化
3.2.2 作为社会构成要素的“意识形态”
第三节 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统理解与提供的现实策略之间的断裂
3.3.1 理论准备:对经济基础决定性作用的强调
3.3.2 现实中的马克思主义:立足于现实的行动指南
3.3.3 主动的意识形态斗争:社会主义的现实出路
第四节 理论立场的偏差与对现实的误判之间的关联与互动
3.4.1 理论基调:对意识形态革命性作用的重视
3.4.2 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清算:作为意识形态
3.4.3 改良性意识形态策略: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准备
第四章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基本思路的形成
第一节 产生背景
4.1.1 外部实践的发展
4.1.2 文化自身的变化
第二节 “意识形态”概念的扩大
4.2.1 “意识形态”概念的扩大
4.2.2 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的对立与同一
第三节 卢卡奇:超越物化意识的阶级意识
4.3.1 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批判:物化现象和物化意识
4.3.2 解除异化之理:总体性原则的恢复
4.3.3 解除异化之路:“阶级意识”的培养
第四节 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性的重建
4.4.1 理论起点:工人运动的失败和马克思主义的危机
4.4.2 理论重塑: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性的恢复
4.4.3 革命路径:意识形态专政的建立
第五章 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
第一节 产生背景
5.1.1 实践基础
5.1.2 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
第二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提出
5.2.1 “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的产生
5.2.2 “科学的意识形态”的使用
第三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本原则的确立
5.3.1 基本理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提出并确立
5.3.2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培养:以灌输为原则
5.3.3 灌输的内容:作为思想武器的马克思主义
第四节 社会主义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的初步思考
5.4.1 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意识形态:建设为主
5.4.2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教育联系政治
5.4.3 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补充了俄国经验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