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印顺大师文汇
作者:印顺大师 著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4-01
ISBN:9787508069029
定价:¥7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印顺大师生平印顺(1906-2005),浙江海宁人。俗名张鹿芹。幼读诗书,兼研中医。又好研学道家及西方宗教之学。20岁时,偶读《庄子》,见冯梦祯序文:\然则庄文郭注,其佛法之先驱耶?\遂萌生探索佛法之兴趣。23岁,其母猝然病逝,内心受极大震撼。未久,叔祖父、父亲亦相继病逝,乃感人生无常,而有出家之志。25岁,出家于普陀山福泉庵,法名印顺,号盛正。受具足戒于天童寺。曾于闽南佛学院、武昌佛学院就学,参访虚云和尚、慈舟律师,并亲近太虚大师等人。经常往来于普陀、厦门、武昌之间,授课讲经。民国二十五年(1936),在普陀佛顶山阅藏。后赴杭州西湖、扬州等地游历,巧逢太虚大师,遂奉其命前往武昌佛学院,继赴汉藏教理院,入四川,时年33岁,常与法尊法师讨论法义。?42岁,在雪窦寺主编《太虚大师全书》。44岁赴香港任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暨\世界佛教友谊会\港澳分会会长。47岁,应中国佛教会之决议,代表出席在日本召开之世界佛教友谊会第二届代表大会,遂至台湾。其后曾任台北善导寺导师、《海潮音》杂志社社长。48岁,将拟建于香港之福严精舍,移建于台湾新竹青草湖畔,并定居台湾。?49岁,应性愿法师之邀,赴菲律宾弘法。51岁任善导寺住持。其后,曾多次出国弘法。在台北创建慧日讲堂。68岁时,日本大正大学以其《中国禅宗史》一书,而授予文学博士学位。研究佛学,不受传统佛教宗派观念之影响,而能客观地对全体佛教作一全面性之厘清、阐释和批评。并直接从原始佛教经论之阿含、毗昙,及印度之空、有、真常三系诸经论,直探佛陀及后代大师之精义。尤其对龙树中观之学,曾作深入之探讨。对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中国禅宗史等亦有精深之研究。?著作有《中观今论》、《唯识学探源》、《性空学探源》、《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中国禅宗史》、《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如来藏之研究》、《杂阿含经论汇编》等书。其大部分著述,辑为《妙云集》行世。本书是从印顺大师《华雨集》中精选出的精华读本。
作者简介
王志远,字正斋,号沛溪。祖籍山东省海阳市盘石镇佐定山城。1948年农历四月十五日生于北京。文学博士、哲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宗教文化艺术研究室研究员、中国宗教学会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书画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宗教学系客座教授、中国佛学院客座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宗教艺术史》主持人、北京大通智胜景观规划设计院院长。担任绍兴会稽山兜率天宫景区、上海金山东林寺景区、广西上林金莲湖金珂玄雷景区等处的总策划设计师。少年时代,书法绘画分别受教于中央文史馆馆员书法家彭八百和北京画院院长国画家王雪涛。1993年后,为各地著名佛寺题写楹联匾额,书法作品被海内外多处收藏,多次发表并收入书法集。曾主办《中日佛教书画大展》,《首届中国宗教书画巡回展》。以“今世达摩”美名享誉各界。2008-2011年出任中华佛教文化院副主席、《宗风》杂志社社长兼主编、“中华佛教宗风论坛”秘书长、中国书画禅研究院院长、山东省海阳市沛溪书院院长。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高级研修中心主任。
目录
方便之道
绪言
中道正法
第一节佛法甚深
第二节如实的解脱道
第三节人间的正行
方便道之施设
第一节四不坏净(四证净)
第二节六念法门
方便道之发展趋向
第一节六念法门的演化
第二节通俗化与神化
泛论普及而又深入的大乘
第一节崇高的佛陀与菩萨僧
第二节佛?菩萨?天的融和
第三节造像与写经
大乘“念法”法门
第一节十法行
第二节书写?供养与读诵功德
大乘“念佛”法门
第一节信方便的易行道
第二节易行道支略说
忏悔业障
第一节“佛法”的忏悔说
第二节“大乘佛法”的忏悔说
第三节称名念佛除业障
往生极乐净土
第一节弥陀净土与三辈往生
第二节往生净土的抉择
念佛(及菩萨)三昧
第一节通三乘的念佛观
第二节大乘的念佛三昧
第三节念佛菩萨的观法
护持佛法与利乐众生
第一节人间的现世利益
第二节从人护法到龙天护法佛学研究
论提婆达多之“破僧”
王舍城结集之研究
论毗舍离七百结集
阿难过在何处
佛陀最后之教诫
修定——修心与唯心?秘密乘
自序
一、“心”的一般意义
二、修定——修心与心性本净
三、修定的四种功德
四、心性与空性?修心与唯心
五、如来藏?我?自性清净心
六、如来藏心与修定
七、“秘密大乘”与禅定
八、无上瑜伽是佛德本有论
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
一、探求佛法的信念与态度
二、印度佛教思想史的分判
三、从印度佛教思想史论台贤教判
四、印度佛教嬗变的历程
五、佛教思想的判摄准则
六、契理而又适应世间的佛法
七、少壮的人间佛教
八、解脱道与慈悲心行
九、人菩萨行的真实形象
十、向正确的目标迈进
法海探珍
一、正法的本质及其体系
二、三期佛教概说
三、佛教的发展与判教
四、法身尚在人间
五、无常?性空?真常
六、融贯与抉择
七、中道之行
八、少壮的佛教
中国佛教琐谈
一、生
二、死
三、鬼与地狱
四、婴灵
五、经忏法事
六、放生
七、传戒
八、还俗与出家
九、供僧
十、拈花微笑
十一、付法与接法
十二、丛林与小庙
十三、横出三界
十四、带业往生
十五、隔阴之迷
十六、四句料简
十七、临终助念
十八、肉身菩萨
淫欲为道
佛法中特别爱好的数目
一、序说
二、教法
三、教典
四、人物与地区
辨法相与唯识
谈法相
苦痛与知识
道在平常日用中
谈佛法的宗教经验
引言——佛法的弘扬要健全团结
第一,“信”的经验
第二,“戒”的经验
第三,“定”的经验
第四,“慧”的经验
结论
佛学大要
游心法海六十年
一、福缘不足?勉力而行
二、修学之历程
三、治学以佛法为方法
四、对佛法之基本信念
五、世界佛学与华译圣典
六、结语
研究佛法的立场与方法
从复兴佛教谈研究佛学
南传大藏对中国佛教的重要
论三谛三智与赖耶通真妄
中国佛教的由兴到衰及其未来的展望
绪言
中道正法
第一节佛法甚深
第二节如实的解脱道
第三节人间的正行
方便道之施设
第一节四不坏净(四证净)
第二节六念法门
方便道之发展趋向
第一节六念法门的演化
第二节通俗化与神化
泛论普及而又深入的大乘
第一节崇高的佛陀与菩萨僧
第二节佛?菩萨?天的融和
第三节造像与写经
大乘“念法”法门
第一节十法行
第二节书写?供养与读诵功德
大乘“念佛”法门
第一节信方便的易行道
第二节易行道支略说
忏悔业障
第一节“佛法”的忏悔说
第二节“大乘佛法”的忏悔说
第三节称名念佛除业障
往生极乐净土
第一节弥陀净土与三辈往生
第二节往生净土的抉择
念佛(及菩萨)三昧
第一节通三乘的念佛观
第二节大乘的念佛三昧
第三节念佛菩萨的观法
护持佛法与利乐众生
第一节人间的现世利益
第二节从人护法到龙天护法佛学研究
论提婆达多之“破僧”
王舍城结集之研究
论毗舍离七百结集
阿难过在何处
佛陀最后之教诫
修定——修心与唯心?秘密乘
自序
一、“心”的一般意义
二、修定——修心与心性本净
三、修定的四种功德
四、心性与空性?修心与唯心
五、如来藏?我?自性清净心
六、如来藏心与修定
七、“秘密大乘”与禅定
八、无上瑜伽是佛德本有论
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
一、探求佛法的信念与态度
二、印度佛教思想史的分判
三、从印度佛教思想史论台贤教判
四、印度佛教嬗变的历程
五、佛教思想的判摄准则
六、契理而又适应世间的佛法
七、少壮的人间佛教
八、解脱道与慈悲心行
九、人菩萨行的真实形象
十、向正确的目标迈进
法海探珍
一、正法的本质及其体系
二、三期佛教概说
三、佛教的发展与判教
四、法身尚在人间
五、无常?性空?真常
六、融贯与抉择
七、中道之行
八、少壮的佛教
中国佛教琐谈
一、生
二、死
三、鬼与地狱
四、婴灵
五、经忏法事
六、放生
七、传戒
八、还俗与出家
九、供僧
十、拈花微笑
十一、付法与接法
十二、丛林与小庙
十三、横出三界
十四、带业往生
十五、隔阴之迷
十六、四句料简
十七、临终助念
十八、肉身菩萨
淫欲为道
佛法中特别爱好的数目
一、序说
二、教法
三、教典
四、人物与地区
辨法相与唯识
谈法相
苦痛与知识
道在平常日用中
谈佛法的宗教经验
引言——佛法的弘扬要健全团结
第一,“信”的经验
第二,“戒”的经验
第三,“定”的经验
第四,“慧”的经验
结论
佛学大要
游心法海六十年
一、福缘不足?勉力而行
二、修学之历程
三、治学以佛法为方法
四、对佛法之基本信念
五、世界佛学与华译圣典
六、结语
研究佛法的立场与方法
从复兴佛教谈研究佛学
南传大藏对中国佛教的重要
论三谛三智与赖耶通真妄
中国佛教的由兴到衰及其未来的展望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