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
-
洞天仙踪朱封鳌,曹志天 著洞天福地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多以名山为主景。中国十大洞天,各有各的神奇,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故事,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在寻访中,我们面对风景奇秀的洞穴,与洞中的高士促膝倾谈,俯仰古今,心驰神往。当年发生在洞中的那些人和事,有的使人激动,有的令人惊奇;有的让人感叹不已,唏嘘落泪。其中如隐士的逍遥,方士的快乐,洞中“女仙”的苗条,“山中宰相”的潇洒,采药仙子的无我……种种鲜活的人物形象,无不活灵活现地展示在我们的眼前。这些洞天的美好风物和历史人物传说,既可供科学界、史学界研究参考,也可作为旅游者寻幽访胜时的美妙谈资。让我们翻开《洞天仙踪》,跟着《洞天仙踪》,走进中国古代高道们的故事当中,走进他们高尚独特的心路历程,走进中国十大洞天,去游历,去寻访,去探究吧!
-
祖庭重光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贾谊道论研究闫利春贾谊的思想皆是围绕“道”展开的,什么是“道”、如何行“道”是他的毕生关怀。贾谊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是人们处理宇宙间问题的根据。“道”有本末之分,本是“虚”,末是“术”,本末皆道。“道”通过“德”显示创化之功,德之“六理”“六美”是“道”在宇宙天地间的运作方式。贾谊正是基于他的“道德”形上学建构其政治哲学,他以“道”论政、以“道”论礼、以“道”论治。贾谊的“道德”形上学不仅贯通于其政治哲学,而且还体现在他的生命实践之中,形成体道的君子人格。
-
道法秘籍解读胡孚琛在中国,丹道的修持一直代有传人,内丹学自古至今也一直被学者们所关注,而且近些年内丹学已在欧美各国广泛传播,在国际会议上也不难遇到西方教学和科研机构治内丹学的学者。本书的作者花费30年光阴调研丹道的修持法诀才著成该书,可以说,该书的出版对于丹道爱好者,或者如今注重养生的人群,亦或是学术研究者,都是福音。此书有很大的实践与学术价值。
-
中古道教类书与道教思想程乐桦 著《中古道教类书与道教思想》以隋唐时期及其前后出现的道教类书为中心,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分析隋唐时期道教思想及其信仰形态的转变。不可否认,这样的研究必然要受到“结论先行”的质疑——转变及其效应显然并不是经过严谨文献考究的结论,而是展开文献阅读和分析的前提。
-
民国周宗颐《劳山太清宫志》校注李伟刚,郭清礼 著崂山是青岛文化旅游胜地,是道教文化发达的名山。《民国周宗颐校注》书稿十卷,略记太清宫肇基、传续、门派、执事、名胜、花木、道藏、诗文集等项,起于汉唐,止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林林总总,备于一编,为后人保留了有用的资料,可惜此书流传不广。
-
身体、不死与神秘主义程乐松 著对道教的学术研究兴起于晚近的一百五十年,在这百余年的传统中,道教的文化形象逐渐被固化为迷信、愚民实践、缺乏宗教传统的神圣性及缺乏原创性等,这些刻板的印象严重低估了道教的文化价值。《身体、不死与神秘主义——道教信仰的观念史视角》从观念史的视角入手,聚焦于神秘主义、身体、不死这三个核心概念,从中国传统思想观念及生活世界出发,诠释了道教在中国人的日常及信仰生活中的角色及其背后的理路。这种“同情理解”的研究视野有助于弥合历史与信仰之间的巨大鸿沟。
-
中国历代导引图谱魏燕利,梁恩贵《中国历代导引图谱》中涉及的中国古代导引图谱,上起西汉下迄晚清,既有近世新出考古资料,更有大量传世珍本文献。对每组导引图谱,《中国历代导引图谱》先以简介形式介绍其来龙去脉,再依次列出图像及文字。简介部分是在充分吸纳其他学者及本人多年研究成果基础上撰写而成,以期能帮助读者对某些来源扑朔迷离的导引功法形成较清醒的认识。对所列图像文字,《中国历代导引图谱》在尽量尊重原始文献的同时,对其中的一些疏漏、错乱等问题,在参考多种版本的基础上,也做了一些必要的校正、补充等工作,力避以讹传讹。因此,部分图下的文字与图中文字并不完全吻合。
-
道家 道教史的研究(日)酒井忠夫《道教学译丛(之十九):道家·道教史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关於无生思想、从“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到草木成佛说、佛道论衡、孙恩、卢循之乱、上清派(茅山派)与灵宝派、陶弘景年谱:集上清派大成的陶弘景等。
-
张三丰全集董沛文本书主要内容是元明时丹道修炼的代表性人物张三丰的丹道修习及太极、内家拳的集成。在我国历史上张三丰是一个颇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其修道有成但大多散落民间,清时李西月翻检大量文献,搜罗历史遗著,重编《张三丰全集》,十分注重对史料的甄别考证,并对一些作品进行了旁征博引、评跋批注,是一个较为完善的版本。由于资料收集查找的困难,当下坊间有关张三丰流传多有讹误。本书点校者本着忠实于原著的原则,在内容结构、编排次序不作调整、不作删节,以体现原编者的风格和思想,保持古文献原有的文字风格。本书的出版为当代各界人士研习与研究健康的传统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文献典籍,有相当的学术及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