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
-
黄老道的形成与发展浅野裕一 著本书是日本学者、中国思想史研究大家浅野裕一的代表作,选取道家思想中有力的一派即黄老道作为对象,考察其思想特色及形成和发展的轨迹。所谓黄老,在人物上是指黄帝和老 子,在书籍上则是黄帝书和《老子》的合称。黄老道在汉初风靡一时,占据汉帝国中心思想的位置,是中国思想史发展的重要一环。作者对相关材料竭泽而渔,娴熟地运用传世典籍与 马王堆出土帛书等出土文献资料,对于道家思想的起源与演变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同时,对于中国历史进程中秦汉帝国的性质差异以及汉武帝时期政治思想的转变,从思想史的 角度作出了精彩的阐释。
-
弘道利人服务社会盖建民 编回顾大师的一生,他之所以能修成大道,作为后生,所感所悟虽然肤浅,但我还是认为大师一生有三点值得我们体悟。一是入道自然;二是修道如石;三是行道无我。入道自然,是大师皈依道门的自然状态。没有功利、没有索取、没有得失,只有一颗道心、一个由心里流出的对道的向往的自然之恋。所以,他才能经得起那么多的磨难,从12岁拜师学道到21岁正式出家奉道;从新中国成立初期道门师徒重新对人生进行大选择到独自一人在荒无人迹、被猎人称为“老虎窝”的地方,开辟出一块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从“文革”中的镇定到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以来所取得的辉煌。他一直都是那样的自然而然,接受所有的苦难,除去所有的辉煌。在他看来,如果说自己可以做点事情,那是道的旨意,是自己应该做的。这种不欲以静,常道无为,正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的。
-
道家文化研究陈鼓应 编第三十三辑是世界哲学大会专题。由陈鼓应先生主编,北京大学哲学系张广保、杨浩教授负责组稿,北京大学道家研究中心、《道家文化研究》编辑部集体审稿,作者群覆盖范围较广,学术水平有所保障。书稿在三十万字以内。
-
道教经典选读崔理明 著,中国道教协会 编《道教经典选读:修心修身做事做人/全国道教学院统编教材》为全国道教院校教材。作者以“先心性、后身命,先内功、后外行”为主线,精选了大量道教祖师经典著作和当代许多著名道教学者的研究成果,对经典进行注释和解读,全面诠释了道教的道德智慧和博大精深。容量为120课时,对该书的学习,为学生以后深入的学习和修炼打下基础,并能在学习中逐步掌握一些根本原则和基本的思路,学会读经的方法,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从而在道经的海洋中自由遨游,成为博学深思、融会贯通、尊道贵德、学修并进的优秀学员。
-
道德经随想录杨志清 著本书从音乐创作理论与形态知识概述入手,分析新媒介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探索媒介融合视角下文化创意产业的传播路径,媒介融合与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的延展方法,影视文化创意产业与媒介融合传播的方法,探索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可持续发展建构体系,明确提出改善措施。旨在从根本上促进我国音乐创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
列子见一曾品元 著列子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的重要传承人物。道家发幽于黄帝,显明于老子,发展于列子,大成于庄子,其思想主张存在于《列子》一书中,但因《列子》一时被认为是伪书,为其解注的人寥寥无几,远不能跟《老子》和《庄子》比肩。自东晋学者张湛作《列子注》后,《列子》遂逐渐被重视起来,也引来后世尤其是近代以来的一些解注者。可惜的是,所有这些解注作品,都没有首先将《列子》的底本厘定清晰,所以导致即便是《列子》被解注后,还是不能很好地为普通读者所把握。此书就是为此而作的一次努力。作者首先将《列子》的文本作了清源,然后对其中的疑难点作了通俗易通的阐释,最后给出今译,以使读者能迅速把握到《列子》一书的基本内涵及其思想实质。
-
宝鸡道教碑石记吴受琚 著《宝鸡道教碑石记/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学者文库》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科研基金出版资助项目”,是对陕西省宝鸡地区宋、元、明以来的道教碑刻进行拓片和内容的整理。其中,北宋天圣重修至德常宁观碑、元正大长春真人本行碑、元至元陇州龙门景福山玉宸宫记、明永乐寻张三丰圣旨碑、明天顺张三丰遗迹记碑,以及新出土的张三丰真人所作《无根树》词二十四首石刻等,具有较大的文献价值。
-
道教与唐前志怪小说专题研究徐胜男 著《道教与唐前志怪小说专题研究》对唐以前道教与志怪小说两者之间的关系做了深入而又全面的研究,仔细分析了与道教相关的各种因素在这些小说中的具体呈现,论述了道教的神仙信仰、鬼神观、女性观以及服食、镇妖、尸解、洞天福地等一系列道教理论和实践因素为志怪小说提供的资源与素材,从而揭示了先唐志怪小说中许多故事类型、小说主题、人物形象、叙事结构、情节描写中所蕴涵的道教文化内涵。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是道教、佛教文化迅速发展并向社会各层面渗透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志怪小说萌发并大量产生的时期,这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复杂关系的确很值得深入探讨。胜男的研究聚焦于这一时期的道教与志怪文学,在前人已有相关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广泛收集资料,发掘问题,多所创获。在一些具体问题上颇有独到的发现和新颖的观点,将前人的相关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胜男这部著作不仅对研究先唐志怪小说和道教之间关系问题感兴趣的学者具有学术参考价值,而且对一般读者来说也具有很好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书中对道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历史有很好的概述,对先唐时期志怪小说的类型、特色等做了全面介绍,在具体研究中涉及了许多生动有趣的问题,引述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读者呈现了当时在道教观念影响下人们的信仰、习俗、宗教实践、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精彩图像,读来饶有趣味。
-
道教与书法关系研究阳志辉 著道教作为中华民族自创的宗教,是我国整个思想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由汉字书写而成的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是拥有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之一,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两者相互交融,相互影响,该论文以魏晋时期为特定的历史阶段,考察当时道教人物的书法艺术成就,书法家与道教关系。论文还从意象精神、形神关系、道法自然三个方面分析了两者内在的相通性。道教符箓与道教法印作为独具特色的宗教符号系统,承载了宗教中人神互通的功能,它们同时从传统书法中借鉴书写和表现技法,该论文分析了两种符号系统与汉字书写的关系。
-
全真正韵导读任宗权 著《全真正韵》在全真道教的传承中,就像国家通用的官方语言——普通话一样,有着正宗、通行、普及的地位与作用,其在传承全真正统文化与优秀传统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其在传承过程中的师徒口授相传,不轻易教授,又要求弟子在吟诵上、操作的手势、动作的严格要求,依照师父的唱腔,不能走样,有着“死全真”的誉称。这正是全真道教文化的可贵之处,从其中我们可以一窥宋、元时期的全真道教文化的原形,所以有些学者说《全真正韵》是道教音乐文化的活化石。本册为导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