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
-
金华牧羊高致华 著这是一本介绍与论述黄大仙的书籍,虽然属于宗教信仰范畴,但也有别于一般坊间的劝善传教书刊。《金华牧羊:黄大仙大传》将黄大仙信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探讨该信仰的形成、演变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功能,是一部兼具学术性、文学性与通俗性的优秀作品,有助于社会大众对道教文化的了解。道教文化不同领域为丛将会分成不同系列出版,例如道教经典、道教善书、道教神仙、道教养生、道教科仪、道法道术、道教建筑、道教医学、道教艺术等等。每个系列虽然因本身内容所需而有其独特之处,但基本上所有丛书系列均会力图在以下方面显现特色:1.出版的图书力求文字浅白通俗,表述生动、自然,具时代感及可读性。2.图书内容以宗教为主,而以科学的态度,去理解阐释道教文化。3.力求印刷精美,图文并茂。4.针对读者日常所遇到的细节,将道教文化融入于人的生活中。5.每一本出版的图书,都会有基干数量以传赠的方式免费寄给中国主要官观及海外道观,全球的道教宫观将会以丛书为纽带而连结起来。
-
道教修炼与古代文艺创作思想论蒋艳萍本书选取了道教修炼对中国古典文艺创作思想的影响作为研究论题,并从道教清修与古代文艺创作心态、道教存思修炼与创作想像、道教形神兼炼主张与创作理想等三个层面展开论述,应当说,研究角度、范围均较为允当。亦便于作深入开掘。作者的研究工作建立在大量占有资料和深入分析、把握资料的基础上,对道教的活动、观念、典籍等方面均作了相当深入的考察,对道教思想的分析以及它对中国古典文论的影响与启示的研究实在而有理论深度,其中不乏诸多新颖之见,充分体现了作者诚实的研究态度和扎实的学风。当然,在十几万字的篇幅中,就如此宏阔的领域,本书在具体论述上难免会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如:一个作家不仅可以受到道教的影响,也可以受到儒释等多方面的影响,一种文艺思想、一个文论范畴也同样如此,因此,如何在更大的文化背景中,在与儒家、道家、禅宗等深入、细致的比较、辨析中,凸显道教与古典文艺创作思想之间关系的特殊性,这是本书作者应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另外,如果能对道教观念与文艺创作思想之间的影响关系进一步做实证研究,也将有助于作者在目前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对这一富有意义的学术论题的思考。
-
老子原来这么说沈善增 著《还吾老子》完成以后,尽管心里急着要尽早开始《还吾论语》的准备工作,但主要做的还是《还吾老子》的普及、延伸的工作。写好了《老子还真注译》,《老子走近青年》写了一半,又插进来写了这本《老子原来这么说》。因为今天有一批同志在热心地推动读经活动,提倡青少年读经,要使中国传统的经典著作,如《论语》、《老子》、《庄子》等,进入中小学生的文化视野。对这些同志的努力方向,我是赞成的。从这几年精读老庄,旁及先秦诸子的研究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老孔庄思想的伟大、高明,他们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文明与人格形成的正面、巨大的潜在影响;也使我不由地想到,如果老孔庄思想成为主要话语,对中国、东方乃至全世界将是怎样的福音。作为拥有这份优秀的文化遗产的中国人,不仅自己应该特别重视、利用这份思想资源,也有责任将之贡献给世界,让全人类共同享用、获福。这样优秀的思想,当然是越早传授给孩子越好。电脑要从娃娃抓起,优秀的人文精神的熏陶更应该从娃娃抓起。
-
唐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林西朗《唐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从管理制度的角度对唐代政府管理道教和唐代道教内部的管理作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唐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着重探讨了唐代的道教政策、唐政府建立的管理道教的机构及道官制度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度牒制度和薄籍制度、唐代国家斋醮制度、唐代创行的道举制度、道士的组织制度、道士日常生活制度、唐代道教经戒法箓传授制度等。历史证明,唐代道教管理制度是有效的。唐代道教在当时政府创行的管理制度与道教内部建立的管理制度的控制和调节下保持了适度规模与稳步发展。《唐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对于了解道教在唐代的发展状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陈撄宁与道教文化的现代转型刘延刚目录
-
道教科仪概览任宗权《道教科仪概览》描述了一百多个道教科仪的程序和内容,看着这些程序描述,脑海里浮现出一个个道教科仪的生动画面,透过这些画面,不禁为眼前这一经历了几千年继承下来的传统文化而赞叹。《道教科仪概览》一书的出版,不仅充实了相对薄弱的道教“动态”文化的研究项目,道士在自身文化的研究上有如此出色的表现。
-
两性关系本乎阴阳贺璋瑢《两性关系本乎阴阳:先秦儒家、道家经典中的性别意识研究》是作者的哲学博士论文,其主要内容是对先秦的儒家、道家经典中的性别意识的研究。《两性关系本乎阴阳:先秦儒家、道家经典中的性别意识研究》的第一章从神话、考古及最初的文献材料中考察社会结构的变迁对两性关系所带来的变化。第二章探讨先秦的儒家经典中有关性别意识和两性伦理的具体内容。第三章探讨先秦道家经典中有关性别意识的具体内容。第四章以《易传》、《吕氏春秋》为中心,探讨其对儒道性别意识的形而上学化与综合。第五章则侧重将中国先秦的性别意识与希腊古典哲学中的性别意识进行比较。
-
道教生态伦理思想研究蒋朝君《道教生态伦理思想研究》从道教生态伦理的哲学和宗教信仰基础、道教生态伦理的规范和准則、道教生态伦理在实践中的表现样态三方面展开研究,力图开创道教生态伦理的研究范式以及建立“道教生态伦理”的理论框架结构。道教生态伦理意蕴具体体现为:“道”与尊重、崇拜自然生命的意识具有相通之处;阴阳五行学说对“道生万物”的解释模式把生态环境纳入“先验性”的认识框架内,避免了把外部自然作为未完成、有待征服的荒诞、无意义的对象,显示了道教对荒野的包容意识;“自然无为”在人格修养上是对“清虚自守”理想人格的尊崇,表现在行为上是对戒律中与“护生”、“戒杀”相关条款的遵循;在对待天地自然整体生态环境的态度和情感上表现为“天父地母”,在对待个体生命的态度和情感上表现为慈心于物和敬畏生命的平等情怀;“天地之间,惟人最贵、最灵”的信念中蕴含着自觉承担生态伦理责任的意识、要求以及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情怀,而“吾将与天地万物为侣”則为这一超越情怀的最终皈依。道教生态伦理的实践样态体现在:“洞天福地”对生态保护所作出的贡献,致力于环境保护的道教人物及意义,仙话故事对敬畏生命精神的大力弘扬,科仪活动中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意蕴及其对自然神圣的未证,道教文学作品对道教生态伦理精神的艺术化展现等。
-
真诰校注(日)吉川忠夫、麦谷邦夫本書是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六朝道教研究”課題共同研究班第一其(1986年4月至1991年3月)和第二期(1991年4月至1996年3月)的部分成果報告。正文曾以《》譯註稿》為題在《東方學報》第68期(1996年)上連載。在連載的基礎上,我們又附加了註釋語彚索引,合成一冊,即本書。之所以稱部分成果報告,是國為本研究班本是以會讀《真誥》和完譯注為主要目的,會讀《真誥》已經出版了共同研究班成員執筆的論文集《中國古道教史研究》(同朋舍出版,1992年)和《六朝道教之研究》(春秋社,1998年)。
-
先秦道家的道德世界许建良诸子百家中最耀眼的星座之一道家,是中国道德哲学的源流,最早最详尽地演义了中国“道”、“德”的哲学,而有“道德家”的别称。道家的标志性概念不是“道”,而是“自然”、“万物”。“自然”具有四维的意义:在生成论上,强调万物的自生、自化;在本根论上,推拿宇宙万物消长的依据即“法自然”;在存在论上,高扬万物的本性自然或自然状态;在方法论上,主张因循万物本性自然而为。四维关系的共性,产生了一幅人是天地里的一个存在,离开万物就没有人,人必须在他物存在价值的实现中提振自身的品性;在人际关系中,在先他人后自己的价值模式里运行才能获得自身最好的价值实现,并凝聚成最大的社会价值量;操作实践上的因循行为的设定,客观上有成了道德系统的动力装置,呈现的是一幅动态的整体性图像。这些对应今天直面的生态危机,以及在他人利益的实现中追求自我利益满足的价值观,无疑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