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
-
道教三字经易心莹著;张振国注释暂缺简介...
-
中国外丹黄白法考陈国符著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资助出版。
-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李长之著《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篇幅不大,但却是一部诗人李白的全面研究,举凡政治生活、思想趣向、文学创作都论涉到了。其中很有一些敏锐的观察,并且作了专题的阐发。比如用两章的文字勾勒了李白的求仙学道及与道教思想的密切关系,比如专章探析谢 与李白间的诗学脉络,都是以往语焉不详而后来的学人们乐道的话题。至少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中专列了《李白的道教迷信及其觉醒》一节。书中特别发扬李白的浪漫精神,他的狂与梦、他的寂寞与痛苦、他的一住情深……这一方面固是诗人生命异彩的真实呈现,另一方面也未始不是作者的主观渲染。作者在清华与杨丙辰教授来往颇密,当时正迷醉于康德至尼采的德国浪漫美学和天才超人理念(他的毕业论文即以康德为题)。1935年他主持天津《益世报》文学副刊时就是主张主义的。西学的影响不仅在观念上,在一本书的写作风格上,作者也以\外国很好的批评文字\为榜样,要\亲切\、\自然\,同时又不失\锐利的透视,耐人寻味的风趣\(《序》)。比较《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或许本书少一些严整细密,却更有激情:这里边有学问,但更醒目的是才情。可以说,本书是作者的心灵与诗人的生命交会的结晶,而这交会处就在诗人的那些诗行间。所以作者在《序》里要求读者:\引的诗更要看。\毕竟,\深入于诗人世界中的吟味\是一切有真生命的文学批评最重要的质素。 \t\t
-
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著;(释)法尊译本书主要包括三层意思:出离心、菩提心和清净心。出离心,就是厌离三有,希求涅槃的心,也名“求解脱心。”学佛的人,若没有真正的出离心,所做的一切功德,只能成为感人无善趣的因,不能成为解脱生死的正因。若以出离心为发起(动机),或为出离心所摄持(掌握)。所做不论大小何种功德.就是布施畜生一把粗糠,或经一日一夜受持一戒,都成为解脱生死的资粮。菩提心,就是总观三界一切有情.沉溺生死苦海。无有出期,为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求志证得无上菩提。学佛的人,若未发起大菩提心,所修一切功德,或堕生死,或堕小乘,都不能作成佛的正因。这个人也不能算是大乘人。若发起了大菩提心,虽然没有其他功德。也可称为菩萨;所做任何善事,都能成为成佛的资粮。所以在上士道中,修菩提心最重要。清净心,也称为离增益,损减二边的“中道正见”。万法依因缘而生,本来没有独立的实性,众生由无始传来的妄执习气,把无实性执为实有。就是“增益执”。一切法虽无实性,但依一定的因缘。决定当生,并非全无。若说万法既无实性,就该什么都没有,这就是“损减执”。这“断”、“常”二边,均不合于真理。
-
感应篇引经笺注(清)惠栋笺注暂缺简介...
-
西夏道教初探韩小忙著暂缺简介...
-
绘像太上感应篇许公纯辑《太上感应篇》是道教的经典著作之一,旨在劝善,简称《感应篇》,内容融合了较多的佛、儒思想,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
《金瓶梅》与佛道余岢,解庆兰著暂缺简介...
-
白话抱朴子内篇(晋)葛洪著;吴敏霞译《比较伦理学》是一书是黄建中多年心血的结晶。主要内容包括伦理学在科学中之地位、何谓伦理学、伦理学研究法、行为及道德之演进、中西道德之异同、道德律、动机与效果、乐利与幸福、乐观悲观及淑世、进化与伦理、理性与欲望、直觉与良知、自我实现与物我一体、突创和协之人生、比较伦理学中西文术语对照表、中西文人名对照表。《比较伦理学》的得点,是对伦理学上的各种重要概念和范畴作学理上的分析。这种分析是在对中西伦理学史上的各种学说加以清理的基础上进行的,作者在作这种清理时,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既有综合,又有取舍,思想上充满一种辩证的张力。从中,作者还给我们展示了中西各种伦理思想学术彼此交锋、争胜和驳难的图景。
-
中国道教史话孔令宏著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长期以来,三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心态、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可以这样说,不了解中国儒、释、道三教的精神旨趣,就不能深透地了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哲理内涵.就不能了解中国人丰富玄奥的内心世界,更不能了解中华民族历劫不灭、坚韧不拔的文化生命和精神动源。中国文化自古是一个多元精神和合体。儒、释、道三教文化在这一和合体中各居于独特的地位,从不同侧面发挥着自身的社会功能,相互冲突,又相兼相容,共同建构着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心灵境界。儒家站在人生之内逆觉体证宇宙万物之生命本源,并据此体证追寻人在宇宙之中的地位,审视人生的意义、命运及人对天地万物的伦理义务和道德责任。其立教宗旨是道德人本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按照儒家圣人的理解,宇宙是一个有情有义的生命和合体,是一个天地交泰,万物和生。生生不息,大化流行的生命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居于核心地位。是天地大化流行生命本体的发端处,是“天地之灵明”。宇宙的生命是人的性命之源,人的性命是宇宙生命最真实、最活泼的显发。所以《大学》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孟子》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不通儒家道德形上学的人动辄说那是一套莫名其妙的神秘主义。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儒家对宇宙真际的设定(即生命化、价值化的天道)是解读人生实际(存在本质、人生意义)的逻辑前提和价值依托。天道之“所以然”(天理)是人道之“所当然”的先天必然的根据。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是“性天之尊”所赋命的,所以人的伦理义务和道德责任不仅不可逃脱,而且具有自身的圆满性和价值的绝对性。人尽了自己的伦理义务和道德责任,其存在价值便与天地同久,与日月共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