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
-
太平经注译罗炽主编本书又名:太平清领书。
-
道家文化研究香港道教学院主办;陈鼓应主编香港道教学院主办。
-
化书(五代)谭峭撰;丁祯彦,李似珍点校化书旧名齐邱子,南唐时宋齐邱撰。此说见于宋初张耒宋齐邱化书后、马令南唐书和晃公武郡齐读书志。然与宋齐邱同时代之陈搏则以为非。《化书》分六化,每化为一卷,即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每化又分若干章,共一百一十章。主要运用道教哲学思想和儒学伦理观念,以类推比附的手法,从事物的变化中,阐述修道成仙的思想,探寻社会治乱的因由,指出实现太平治世的道路。《化书》本齐物以言“道化”,本虚无以言“术化”,本无为以言“德化”,本道德以言“仁化”,本税多民饥以言“食化”,三宝之一为俭,本之以言“俭化”。每化多先例举自然现象如蛇化为龟,雀化为蛤之类,从中分析哲理,以明超生脱死及修身持世之道。此即所谓“君子体物而知身,体身而知道”之意。《道化》、《术化》两卷,主要论出生死、入神化之道,为本体观、自然观;《德化》、《仁化》、《食化》、《俭化》四卷,主要论修身治世之道,属政治观、伦理观、修养观。《化书》以“化”为名,以万物变化之道而立论,认为化之不间,如环之无穷,皆出之于道,而以虚无为体。他列举老枫可化为羽人,朽麦可化为蝴蝶,贤女可化为贞石,山蚯可化为百合,有情无情,皆可相互转化。修道之要,唯在师无志虚,无心合道,以神使形。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一有无,一死生,一情性,一内外,无实无虚可与道俱。如此则得天地之纲,知阴阳之房,蜕五行,脱三光,召阴阳,役五行,乃至别构天地,重作日月,无所不化。其论帝王之道,以道德仁义为本,认为五常之道皆出于一。君有奇智,则天下不臣,有赏罚之教邪道进,有亲疏之分则小人入。唯行仁义中正,能无忧无害。其论含为民之本、民之急乃至食为五常之本。尚俭均食,则黔黎相悦,仁义自生,天下自治。对使民饥之统治者,则极度力抨击之,认为此乃不平之甚,不义之甚。其谓守一道,莫过于俭,俭乃救世之要道,理想的政治。《化书》有关物化顺逆的描述,为道教内丹反还说提供了哲学依据,在中国思想史和内丹理论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此后道教将其列为重要教材,与四子真经相提并论。
-
中国道教发展史略南怀瑾著道教是以先秦道家为思想渊源,吸收、融合其他理论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的我国本土的宗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曾对古代的政、经、哲、文、历、医、地、物、化,以及民俗、艺术等产生过广泛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之一。现在,随着传统文化的衰亡,戴着一顶“迷信”帽子的道教更加不为人所了解。南先生的这本有关道教史的专著写得深入浅出,包括了道教所有主要的思想,处处闪耀着智慧的火花,是一本很好的普及读物。本书是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撰写的一部道教史著作。全书分为八章,对道教的学术渊源,道教的建立、成长、扩张和演变,道教的流派、人物与经典,帝王与道教的关系,以及道教的研究情况等,作了简练系统的叙述。书末还附有道教资料和《道藏》介绍,可资参考。
-
道教典籍百问丁培仁著暂缺简介...
-
道家教育的现代诠释杨启亮暂缺简介...
-
道家与道教刘仲宇著暂缺简介...
-
中国道教史卿希泰主编哲学社会科学国家“六五”至“八五”规划重点项目 国家“八五”重点图书选题出版计划。
-
道教史许地山著此本将前人的研究底结果总撮起来,作为大家的参考用书。本分上下,上编述道家及预备道教的种种法术,下编述道教发展中教相与教理。
-
道教思想李大华著暂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