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高密度建筑学
作者:董春方 著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5-01
ISBN:9787112142231
定价:¥36.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有关城市高密度与建筑学观念及方法论的文本。本书以城市高密度为环境条件与预设,论述因高密度而激发的建筑学方法。内容分为上、下篇两大部分,上篇是背景和基础研究,下篇是经验的总结归纳与方法策略的提取及论述。第一章从宏观层面论述了高密度建筑学的背景研究——紧缩城市与城市高密度环境。通过大量的数据和理论梳理,从人口、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城市演进等方面,论述了人类空间诉求的紧迫性和人口膨胀动力、城市化动力、生存条件与环境改善动力、生态补偿动力等因素。阐明人类需要空间的事实,并深入阐述了人类生存与繁衍所需空间与有限空间之间的尖锐矛盾。继而陈述了城市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介质是满足空间诉求的切要。以此为依据,再通过中观层面描述城市高密度环境状态;阐述了城市高密度存在的必然性和历史性、对城市多样性与繁荣的价值,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意义。第二章分析... (展开全部) 这是一本有关城市高密度与建筑学观念及方法论的文本。本书以城市高密度为环境条件与预设,论述因高密度而激发的建筑学方法。内容分为上、下篇两大部分,上篇是背景和基础研究,下篇是经验的总结归纳与方法策略的提取及论述。第一章从宏观层面论述了高密度建筑学的背景研究——紧缩城市与城市高密度环境。通过大量的数据和理论梳理,从人口、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城市演进等方面,论述了人类空间诉求的紧迫性和人口膨胀动力、城市化动力、生存条件与环境改善动力、生态补偿动力等因素。阐明人类需要空间的事实,并深入阐述了人类生存与繁衍所需空间与有限空间之间的尖锐矛盾。继而陈述了城市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介质是满足空间诉求的切要。以此为依据,再通过中观层面描述城市高密度环境状态;阐述了城市高密度存在的必然性和历史性、对城市多样性与繁荣的价值,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意义。第二章分析论述了密度与高密度的含义,并作为基础性内容为后续章节高密度建筑学方法策略的论述提供理论铺垫和技术支持。本章通过基本的数值量度和复合的人类感知概念,以物理密度、感觉密度和高密度三方面解释了密度的多种含义和量度方法。陈述了确定清晰物理密度量度的精确定义和方法,并进一步指出需要将多种密度指标结合成一种整体性的评价方法,用于评价、描述与预测建筑与城市形态、城市环境的关系,以及所呈现的密度状态。最后明确界定了城市高密度的内容和范围,厘清了高密度与城市高密度环境的含义和所指,并寻找发现其中的特征和潜能、存在问题和关联因素,从而为存在于之中的建筑应对策略与方法提供针对性依据。第三章以时间为线索回顾了自20世纪初到21世纪近百年的基于城市高密度环境条件的建筑应变、实践与发展的历史。解析由城市高密度环境而激发的应对高密度的建筑理想、概念和理念,以及从探索、试验到实践的经验。将近百年的针对城市高密度环境的建筑应变与实践的历史分成三个时间阶段,分别为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初始阶段、50年代至80年代的发展阶段以及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成熟阶段。以密度的视角聚焦、独特地解析其中不同的建筑探索和实践所隐含的策略与应变方法,将从中总结归纳的经验作为第四章高密度建筑学策略的摹本与素材。第四章在分析、归纳和总结第三章建筑应变与实践的经验基础上,利用第一章背景研究的成果和结论并结合第二章密度的基础技术和理论,展开针对城市高密度环境的建筑学策略的论述,也是高密度建筑学的主要观点。在解释了这种特定环境状态下的建筑学策略的含义和内容之后,提取并归纳高密度建筑学六大策略——多样性原则、亲近性原则、空中空间利用模式、三维立体模式、杂交与共生和空间补偿,并逐一展开深入剖析和论述。最后本书对所提出的高密度建筑学策略的因果关系和逻辑结构作出总结。作为结论,指出通过高密度建筑学六大策略,以建筑为本,挖掘建筑构成中被密度所激发的潜能和特质,提升建筑空间的质和量并共生于高密度城市环境,最终构建协调发展的城市高密度环境。关键词: 高密度,建筑学,多样性,亲近性,空中空间利用,三维立体,杂交与共生,空间补偿
作者简介
董春方,建筑学工学博士,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任职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长期从事建筑设计方法研究,并拥有丰富的建筑设计实践经验;香港大学建筑系访问教授,游历欧洲多国;并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大学、日本大阪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建立研究与教学合作。
目录
摘要
绪论
上篇 背景与基础
第一章 紧缩城市与城市高密度环境
摘要
1.1 空间诉求的紧迫性及动力因
1.1.1 空间诉求的紧迫性
1.1.2 空间诉求的人口膨胀动力因
1.1.3 空间诉求的城市化动力因
1.1.4 空间诉求的生存条件与环境改善动力因
1.1.5 空间诉求的生态补偿动力因
1.2 密集紧缩城市与城市高密度环境的价值
1.2.1 紧缩还是分散
1.2.2 密集紧缩城市的价值
1.2.3 城市高密度环境
1.2.4 城市高密度环境的优势和多样性价值
结语
第二章 密度与高密度
摘要
2.1 物理密度
2.1.1 人口密度的量度方法
2.1.2 建筑密度的量度方法
2.1.3 密度梯度与密度分布
2.1.4 建筑密度与城市形态
2.2 感觉密度
2.2.1 空间密度和社会密度
2.2.2 感觉密度与建筑特征
2.3 高密度与城市高密度环境
2.3.1 高密度含义的主观性和模糊性
2.3.2 基于城市环境和城市形态的高密度内容
2.3.3 城市高密度环境的界定
2.3.4 城市高密度环境与拥挤
结语下篇 经验与策略
第三章 高密度.建筑应变与实践
摘要
3.1 高密度.建筑应变与实践的背景和内容
3.2 建筑应变与实践的初始阶段
——未来都市与建筑的构想,1900s-1940s
3.2.1 摩天大楼的启示
3.2.2 整体都市主义策略的初探
3.2.3 三维立体模式及空间补偿策略的初探
3.2.4 杂交与共生策略的初探
3.3 建筑应变与实践的发展阶段
——应变策略的成形与广泛实践,1950s-1980s
3.3.1 空间补偿及杂交与共生策略的探索与实践
3.3.2 “空间城市”的启示
3.3.3 几何形体的高密度价值
3.3.4 垂直都市主义及杂交与共生策略的实践与发展
3.3.5 三维立体模式及其叠加模块的探索与实践
3.3.6 广泛的现实性实践与发展
3.4 建筑应变与实践的成熟阶段
——应变策略的回归、成熟与发展,1990s-2000s
3.4.1 走向更高的垂直城市
3.4.2 走向成熟的现实性巨构建筑
3.5 百年高密度.建筑应变与实践建筑师与案例列表
结语
第四章 高密度建筑学策略
摘要
4.1 高密度建筑学策略的含义
4.2 高密度建筑学策略的内容
4.3 多样性原则
4.4 亲近性原则
4.5 空中空间利用模式
4.5.1 空中空间利用的必然性
4.5.2 空中的空间诉求
4.5.3 空中空间利用模式的回归
4.5.4 空中空间利用模式的经验
4.6 三维立体模式——垂直都市主义
4.6.1 三维立体模式的环境因素
4.6.2 三维立体模式的价值和意义
4.6.3 三维立体模式的经验
4.6.4 叠加模式
4.6.5 悬挑模式
4.6.6 漂浮模式
4.6.7 建筑基面三维连续立体化
4.6.8 建筑公共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三维接驳
4.6.9 地下空间的开拓
4.7 杂交与共生——整体都市主义
4.7.1 杂交与共生的类型学意义
4.7.2 杂交与共生的生存策略意义
4.7.3 杂交与共生的演进和经验
4.7.4 杂交与共生的效能和特征
4.7.5 杂交建筑
4.8 空间补偿
4.8.1 空间补偿的环境因素
4.8.2 空间补偿的价值和意义
4.8.3 空间补偿的具体手段
结语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图片资料来源
绪论
上篇 背景与基础
第一章 紧缩城市与城市高密度环境
摘要
1.1 空间诉求的紧迫性及动力因
1.1.1 空间诉求的紧迫性
1.1.2 空间诉求的人口膨胀动力因
1.1.3 空间诉求的城市化动力因
1.1.4 空间诉求的生存条件与环境改善动力因
1.1.5 空间诉求的生态补偿动力因
1.2 密集紧缩城市与城市高密度环境的价值
1.2.1 紧缩还是分散
1.2.2 密集紧缩城市的价值
1.2.3 城市高密度环境
1.2.4 城市高密度环境的优势和多样性价值
结语
第二章 密度与高密度
摘要
2.1 物理密度
2.1.1 人口密度的量度方法
2.1.2 建筑密度的量度方法
2.1.3 密度梯度与密度分布
2.1.4 建筑密度与城市形态
2.2 感觉密度
2.2.1 空间密度和社会密度
2.2.2 感觉密度与建筑特征
2.3 高密度与城市高密度环境
2.3.1 高密度含义的主观性和模糊性
2.3.2 基于城市环境和城市形态的高密度内容
2.3.3 城市高密度环境的界定
2.3.4 城市高密度环境与拥挤
结语下篇 经验与策略
第三章 高密度.建筑应变与实践
摘要
3.1 高密度.建筑应变与实践的背景和内容
3.2 建筑应变与实践的初始阶段
——未来都市与建筑的构想,1900s-1940s
3.2.1 摩天大楼的启示
3.2.2 整体都市主义策略的初探
3.2.3 三维立体模式及空间补偿策略的初探
3.2.4 杂交与共生策略的初探
3.3 建筑应变与实践的发展阶段
——应变策略的成形与广泛实践,1950s-1980s
3.3.1 空间补偿及杂交与共生策略的探索与实践
3.3.2 “空间城市”的启示
3.3.3 几何形体的高密度价值
3.3.4 垂直都市主义及杂交与共生策略的实践与发展
3.3.5 三维立体模式及其叠加模块的探索与实践
3.3.6 广泛的现实性实践与发展
3.4 建筑应变与实践的成熟阶段
——应变策略的回归、成熟与发展,1990s-2000s
3.4.1 走向更高的垂直城市
3.4.2 走向成熟的现实性巨构建筑
3.5 百年高密度.建筑应变与实践建筑师与案例列表
结语
第四章 高密度建筑学策略
摘要
4.1 高密度建筑学策略的含义
4.2 高密度建筑学策略的内容
4.3 多样性原则
4.4 亲近性原则
4.5 空中空间利用模式
4.5.1 空中空间利用的必然性
4.5.2 空中的空间诉求
4.5.3 空中空间利用模式的回归
4.5.4 空中空间利用模式的经验
4.6 三维立体模式——垂直都市主义
4.6.1 三维立体模式的环境因素
4.6.2 三维立体模式的价值和意义
4.6.3 三维立体模式的经验
4.6.4 叠加模式
4.6.5 悬挑模式
4.6.6 漂浮模式
4.6.7 建筑基面三维连续立体化
4.6.8 建筑公共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三维接驳
4.6.9 地下空间的开拓
4.7 杂交与共生——整体都市主义
4.7.1 杂交与共生的类型学意义
4.7.2 杂交与共生的生存策略意义
4.7.3 杂交与共生的演进和经验
4.7.4 杂交与共生的效能和特征
4.7.5 杂交建筑
4.8 空间补偿
4.8.1 空间补偿的环境因素
4.8.2 空间补偿的价值和意义
4.8.3 空间补偿的具体手段
结语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图片资料来源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