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
东亚佛学评论刘成有 编《东亚佛学评论(第四辑)》是中央民族大学东亚佛教研究中心举办的“法藏与东亚佛教研究研讨会”的论文集,收录了十一篇文章,两篇书评。其中法藏研究九篇,皆以传世文献和海外珍稀文献为依据,讨论法藏思想观念及文本等议题。华严宗研究两篇,一篇从翻译等角度讨论华严宗的观音诠释,一篇讨论伯亭续法对法藏华严判教思想的发展。两篇书评分别是关于《大乘起信论》的成书问题与中国儒道佛三教关系。
-
金刚经·心经释义注 著,王孺童 译《金刚经》《心经》在佛教中的地位之高不言而喻。它们不仅体现着原典精神和独有的思想价值,还渗透到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如果想要深入佛教研究,这两部经是入门基础,是绕不过去的经典。本书集合《金刚经》五种译本、《心经》七种译本,并细分科目,厘清层次;详加注释,疏解经义;随文语译,为初学者提供方便之门。
-
华严原人论李锦全 著宗密撰写《原人论》归结到会通三教的圆融思想,属于华严宗的经典。对宋明理学的形成和儒学哲理化,起到重大影响,对促进佛教中国化和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原人论》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宗密被尊为华严宗五祖。他从少通儒书,到投身禅宗南宗门下,最后归宗华严,不断对诸家教义进行探索,以寻求人性的本源及其安身立命之道。由于宗密修习诸家教义时,不是简单弃旧图新,而是经过扬弃吸取诸家之长再综合创新。《原人论》既是他晚年成熟的作品,并不是单纯阐述华严教义,从会通本末到三教圆融,在佛教典藉中是占有特殊地位。
-
印度佛教后期空有融合思想佛论选译顾毳 著公元6世纪,印度佛教分出中观和唯识两个学派,两个学派在“空有诤论”中各有输赢。但在争论中互相推进、互相吸收和改造,直到公元8世纪,出现“空有融合”的思想。作者选译了寂护《中观庄严论》《中观庄严论自注》、莲花戒的《中观庄严论释难》,宝生寂《中观庄严论释成立中观道》,以此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空有融合”思想。《印度佛教后期“空有融合”思想佛论选译(汉藏对照)/宗教学与文化研究丛书》在作者博士毕业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论文获得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优秀博士论文。《印度佛教后期“空有融合”思想佛论选译(汉藏对照)/宗教学与文化研究丛书》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寂护‘空有融合’思想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
正法眼藏董群 著《正法眼藏》也是一本高水平的禅宗指南,是人们学习禅宗思想的重要史料。之所以有这样的重要意义,一是因为它涉及面宽,上至西天祖师,中至达磨以降诸师,下至惠能及其所传青原、南岳二脉,及至五家七宗的重要人物,都涉及到了,讨论的人物有二六位左右,重要者一百多人。正法眼藏,其大意是指佛所说的无上正法,在禅门中,这种无上正法就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禅法。
-
一寺一菩提高伟 著过去几年来,闲来无事时曾在中国、印度、尼泊尔、泰国、柬埔寨、台湾、日本实地调查了许多宋代之前的千年佛寺遗迹。在此基础上,用考古学方法对古寺现存遗迹进行分析,进而归纳出主要特点及年代。从而让读者能够从佛教东传的过程及寺院遗迹和文物考古的角度,来了解佛教的历史和传承。让我们一起去触摸那些尘封已久被人遗忘的千年古寺。
-
杂阿毗昙心论苏军 著本论是古印度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的重要论书。它以法胜的《阿毗昙心论》为蓝本,在品目上与其大致相同,篇幅适中,详略得体,对《阿毗昙心论》做补充性发挥,有独到的见解,对印度佛教尤其是说一切有部思想的传承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
-
佛教文学十讲孙昌武 著本书依据孙昌武先生2009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开设佛教文学课程所用讲义修订而成。全书共十讲,分别介绍汉译佛传、本生经、譬喻经、大乘经、中国僧诗创作、禅文学、佛教俗曲辞与通俗诗、变文的文学成就,探讨佛教对古代诗歌、小说和戏曲创作的影响,系统而深入地阐明了中国佛教文学的成就与贡献,揭示出中国佛教与文学的密切关联及其相互影响。全书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是一部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的教材与读物,亦可供相关学术领域研究参考。
-
宋元时期的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张家成 著《宋元时期的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以浙江佛教为中心的考察》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进路和以点带面、史论结合的叙述方法,择取宋元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上的若干代表人物(包括入宋并在浙江一带求法的商然、寂昭、成寻、明庵荣西、希玄道元、圆尔辩圆等日本僧人,东渡日本的兰溪道隆、一山一宁以及虽未到过日本但门下聚焦了大量求法目僧的无准师范、中峰明本、楚石梵琦等浙籍禅僧)为案例,简明扼要而又不失全面地分析并阐述了浙江佛教特别是禅宗文化在宋元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上的独特地位和重要影响。
-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南宋)释祖琇,杨权 整理《隆兴佛教通论》是现存中国z早的佛教编年体通史,目前国内已佚,仅日本有藏。是书南宋隆兴二年(1164)释祖琇撰,中山大学杨权教授整理。记载了上起东汉永平七年(64),下迄五代后周显德四年(957),共894年的佛教史事。共29卷,首次全面记述了由汉至五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弥补了中国古代佛教史撰述的不足,同时也对中国佛教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