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
印度佛教后期空有融合思想佛论选译顾毳 著公元6世纪,印度佛教分出中观和唯识两个学派,两个学派在“空有诤论”中各有输赢。但在争论中互相推进、互相吸收和改造,直到公元8世纪,出现“空有融合”的思想。作者选译了寂护《中观庄严论》《中观庄严论自注》、莲花戒的《中观庄严论释难》,宝生寂《中观庄严论释成立中观道》,以此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空有融合”思想。《印度佛教后期“空有融合”思想佛论选译(汉藏对照)/宗教学与文化研究丛书》在作者博士毕业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论文获得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优秀博士论文。《印度佛教后期“空有融合”思想佛论选译(汉藏对照)/宗教学与文化研究丛书》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寂护‘空有融合’思想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
第七届灵隐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光泉 编灵隐寺,中国佛教著名寺院,又名云林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北面,是江南著名古刹之一。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至今已有近1600余年的历史,为杭州非常早的名刹,也是中国佛教禅宗十大古刹之一。地处杭州西湖以西灵隐山麓,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两峰挟峙,林木耸秀,深山古寺,云烟万状。现任住持为光泉法师。
-
杂阿毗昙心论苏军 著本论是古印度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的重要论书。它以法胜的《阿毗昙心论》为蓝本,在品目上与其大致相同,篇幅适中,详略得体,对《阿毗昙心论》做补充性发挥,有独到的见解,对印度佛教尤其是说一切有部思想的传承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
-
十地经论魏常海 著本书是注释《十地经》的著作。《十地经论》的基本内容是论说菩萨修行成佛所必须经历的十个阶位,这十个阶位就称为十地。这十地融摄了一切善法,其中前三地说世间善法,中四地说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修行之相状,後三地说一乘根本大法。总观十地,从第一欢喜地到第十法云地,是菩萨修习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菩萨精神境界不断升华、功德趋向圆满的过程。对学佛者是明确的一张修行地图。
-
摄大乘论王健 著《摄大乘论》是印度佛教瑜伽行派的重要论著之一。追其源应当是《阿毗达磨大乘经》的“摄大乘品”,《摄大乘论》之名即由此而来“摄”为统摄,本论主要叙述以境、行、果的十殊胜,统摄大乘佛法要义。
-
金刚顶经夏金华 著《金刚顶经》是金刚界的本经,密宗所依三部根本经典之一,也是密宗仪轨的主要依据经典。
-
东亚佛学评论刘成有 编《东亚佛学评论(第四辑)》是中央民族大学东亚佛教研究中心举办的“法藏与东亚佛教研究研讨会”的论文集,收录了十一篇文章,两篇书评。其中法藏研究九篇,皆以传世文献和海外珍稀文献为依据,讨论法藏思想观念及文本等议题。华严宗研究两篇,一篇从翻译等角度讨论华严宗的观音诠释,一篇讨论伯亭续法对法藏华严判教思想的发展。两篇书评分别是关于《大乘起信论》的成书问题与中国儒道佛三教关系。
-
佛教文学十讲孙昌武 著本书依据孙昌武先生2009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开设佛教文学课程所用讲义修订而成。全书共十讲,分别介绍汉译佛传、本生经、譬喻经、大乘经、中国僧诗创作、禅文学、佛教俗曲辞与通俗诗、变文的文学成就,探讨佛教对古代诗歌、小说和戏曲创作的影响,系统而深入地阐明了中国佛教文学的成就与贡献,揭示出中国佛教与文学的密切关联及其相互影响。全书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是一部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的教材与读物,亦可供相关学术领域研究参考。
-
佛教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愚 编《佛教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本全英文论文集。所收论文立足于对佛教经典的再研读,并借助历史资料以及考古新发现和研究成果,探讨佛教文化传播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联与相互影响。论文集中不仅关涉佛教文化如何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国之情况,也探讨了佛教文化在海上丝绸路的周边国家的传播情况,包括对当地文化之影响,以及沿途国家之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对佛教文化传播的推动等。更有对大、小乘佛教的各自发展、佛教哲学意义的详细分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
成唯识论韩廷杰 著《成唯识论》为《唯识三十论颂》之注释书,乃法相宗所依据之重要论书之一。公元四五〇年顷,世亲作《唯识三十论颂》,至公元五五七年顷,以护法为主之唯识十大论师对其各作注释十卷。后玄奘翻译该论时,采弟子窥基之主张,以护法之观点为主,糅译诸师学说,集成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