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
《沧海文集》选集幻生 著本书为论文集,涉及提婆、世亲传记及其论典问题;唯识学上识变问题;境由心生之宇宙人生观问题;弥勒信仰之起源及其应化事迹问题;顺治皇帝出家等诸问题。作者治学心细,思考绵密,资料搜罗丰富,态度严谨客观,见解独特。本书兼具深度和广度,作者对近代少数著名学者,治佛教历史错误处,据文献资料,予以纠谬匡正,尤为难得。
-
中古中土观音经义研究闵泽平 著大乘佛教领域为流行的观音信仰,在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与宗教、哲学、艺术、民俗、伦理、文学等文化形态交织影响,构成了厚重而复杂的宗教文化现象,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不过,观音信仰虽然受到普遍关注,但这种关注主要是即兴式的描述,且驻留于现象的总结,学术上的系统考察与精密分析尚不能令人满足,与当前文化研究蓬勃兴盛的形势不太吻合。加强观音学术研究,提高研究的系统性与深刻性,迫在眉睫。
-
隋唐长安佛教社会史季爱民 著《隋唐长安佛教社会史》借鉴宗教社会学的观念,依据西域文献、出土铭文和传世资料,以个案的形式分析佛教对于都城政治与社会生活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考察佛教与社会关系的变迁过程。分为秩序和理性两个主题:前者从多角度讨论了佛教在长安社会秩序形成与转变中的意义,后者展现了盛唐以降传统信仰方式与理性信仰对于居民生活的不同影响。从社会史的角度克服宗派史视角的缺陷,有助于讨论佛教思想的社会意义。作者立足于多元史料的排比,考订僧侣行实、世俗社会的供养事迹以及寺院史迹,揭示都城佛教社会史的新面貌,清晰呈现了从隋初到唐末长安寺院的历史脉络,对于中古宗教与社会的关系、初期禅宗史研究都有学术推进。
-
藏传佛教大圆满传承史旦增·龙多尼玛 著;热哈·罗珠桑波 译《藏传佛教大圆满传承史》是一部较好的文化遗产整理著作。它是对藏传佛教文化资料的一次系统整理,跨度大,涵盖广,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从释迦牟尼佛传法,到佛教进入西藏,再到藏传佛教宁玛派传承的一系列历史。此书在系统性和整体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为读者呈现了较为完整的宁玛派宗派发展史,对于历史文化研究者和古籍整理工作有着较好的史料价值和参考价值。
-
从非本体到心性本体沈庭 著唯识学种子说通过在微分、刹那层面探讨深层心识的构造活动和存在的本质,论证了佛教缘起性空的非本体立场,属于一种“非本体”的本体诠释。但是,由于受到中国固有思维的影响,中国佛学不再侧重强调法性即空性的“非本体”立场,而是把法性和心性主体结合起来,倾向于设立一种“实体化”的本体,形成了“心性本体论”。由非本体的本体诠释逐渐转向心性本体的本体诠释是印度唯识学在心识哲学层面中国化的基本趋势。
-
地藏本愿经外二部陈利权 著对佛教经典《地藏本愿经》《佛说盂兰盆经》《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三部经的翻译解释。
-
华严金师子章方立天 著《华严金师子章》乃唐代佛教华严宗三祖法藏贤首大师为武则天讲解《华严经》的“十重玄门”、“六相圆融”等教义时,为了使其能够理解空与色、心与境之间的种种关系,法藏大师以殿前的金狮子为譬喻,故有了《华严金师子章》。《华严金师子章》是由法藏大师为武则天讲解《华严经》的记录稿整理而成,此文虽短,但却集中简要地概括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华严金师子章》在论述真理的方式上简单通俗,层次分明,但又细致入微,理精入髓。浓缩了《华严经》的思想精华,涵盖了佛教的核心思想。此经不仅可以使学佛者了解佛教的真实义理,而且为学佛者获得究竟的圆满和解脱,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
中国佛学《中国佛学》编委会 著本书为论文集,主要设有汉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三个栏目,其中汉传佛教部分下设教史研究、义学研究、佛教与传统文化。本期共收录21篇文章,主要来源于全国从事佛教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硕博研究生以及佛学院的老师、研究生等,皆为学术前沿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禅话与净话方伦 著本书分两大部分,即禅话与净话。作者分别将佛门禅净的特色深入地释义,并且以历代禅净兼修的大德为例证,破斥持门户之见者。书中以“念佛至一心不乱,便是禅定;参禅至彻见自性,即是净土”为立论的根据,写出了禅宗与净土宗同为佛教派别的异与同。
-
佛教与中国文化汤一介 著本书是作者在佛学研究方面的成果。书中讨论了印度佛教传入与当时玄学、儒家、道家的关系和争论,介绍了隋唐时期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发展的历史及其主要思想,分析了中国历史上儒释道三教没有因宗教思想文化的不同而发生战争的内外原因,考证了与佛教相关的部分文献等,并收入了作者对《心经》的通俗讲义。书中注重从佛道比较的视角来研究佛教,展现出佛教在整个中国文化中的作用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