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
三教合一之心肖建原 著《“三教合一”之心:王夫之佛道思想研究》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的一本,书稿围绕王夫之如何吸收佛道思想来补充儒家思想,弥补儒家思想乃至整个中国哲学中知识论不足之缺点的研究,对“空”、“有”、“无”、“无无”、“有境界”等范畴进行了细致梳理,内容丰满,理论性强,逻辑清晰。
-
青原法派研究徐文明 著本书是国内首部对青原行思法派进行系统研究的学术著作。行思下出石头希迁,石头下出折服名儒韩愈的潮州大颠、以烧木佛而闻名的丹霞天然、令李翱归心的药山惟俨、名动荆州的天皇道悟等,其中药山一系下出曹洞宗,道悟一系下出云门宗、法眼宗,名德辈出,宗匠继起。全书共分十二章,对于青原法系的各个支派、主要道场和重要人物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探讨,并叙述了青原法派于日本、朝鲜、越南等海外地区的传播盛况。适合大中专学生、佛教及禅学爱好者等阅读。
-
原始佛教的实践哲学[日] 和辻哲郎 著;《原始佛教的实践哲学》编委会 译《原始佛教的实践哲学》是采用哲学方法来研究佛教的个中名着。在日本的原始佛教研究圈内,像《原始佛教的实践哲学》这样析理入微、论述态度至为严谨的佛学着述,为数不多。作者的编写意图,不只是替佛教学者提供一些资料,想引起一般哲学研究者,对成为大小乘哲学源流的这种独特的实践哲学产生兴趣。作者将这种独特哲学的意义,视为哲学学者的共同财产,尽力地想加以阐明,以期打开了解此一源流的途径。
-
无正见 不解脱传明 著本书从当代生活环境的角度,结合作者二十几年禅宗专业教学与个人实践经验,从“如何准备禅修”“如何用心”入手,用现代语境下的语言,为读者系统化地介绍了佛门禅修的核心原理、实操方法。同时,也对如何应对禅修过程可能发生的各种状况,如何衡量禅修进度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介绍。
-
中国禅悟义 著《中国禅》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浅显的文字,从禅脉、禅义、禅修三个核心要素综合论述“中国禅”,“禅脉”孕育着禅的生命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和成长,“禅义”是一切禅法的基础,而“禅修”则是“中国禅”修法的应用。书中还穿插了对禅文化的介绍,以期从不同角度诠释“中国禅”的各个方面。
-
佛教八宗教理行果心皓 著公历纪元前后,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汉传佛教形成的八大宗派创立于隋唐时期,标志着中国佛教走上了完全独立化的道路。隋唐佛学的宗派创始人打破了南北朝学派之间的理论局限,广泛综合各派学说,调和各种教理教义,不断创新理论学说,形成一宗的思想体系,互竞其美,使佛教真正成为了本土化的中国佛教。本书简明扼要地介述汉传佛教八大宗派的基本教理和流传情况,内容包括以空宗著称的三论宗,以有宗著称的唯识宗,教观双美的天台宗,法界圆融的华严宗,见性成佛的禅宗,信愿念佛的净土宗,难行能行的律宗,即身成佛的密宗等,对于人们正确了解和认识中国佛教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帮助。
-
往生有分妙莲法师 著妙莲长老对净土法门的开示,包括佛七、过堂、对佛学院学僧的开始等等。
-
周一良全集第三编佛教史与敦煌学赵和平 编唐洛京圣善寺善无畏传注唐洛阳广福寺金刚智传注唐京兆大兴善寺不空传注
-
中国佛学特质在禅太虚大师 著对中国禅学的历史脉络做了导览式的介绍,将其演化历程进行了分期研究。
-
从法身至佛性史经鹏 著在中国思想史上,南北朝时期各种佛学思潮大放异彩。从般若学到涅槃学的真空妙有的转向值得重视,它引导并奠定了中国佛性论乃至中国哲学心性论的历史路向。在南北朝庐山慧远和道生的思想中,从法身到佛性的思想发展集中表现了真空妙有的初期转向。这一法身到佛性的思想演变,具体表现为慧远和道生在法身观、修行阶段论以及感应思想等方面的联系和差异中。在法身观上,慧远重视佛的应化身,道生则强调真法身;在修行阶段论上,慧远顿渐不定,仍在试图会通佛经异说的阶段,道生则独树一帜,提倡顿悟成佛义;在法身感应思想上,慧远具有强调众生能动性的独善其身的倾向,这与大乘佛教所说慈悲的普遍客观性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道生则以悉有佛性论作为众生感应法身的根据,化解了慧远的矛盾。本书从这些联系和差异出发,勾勒出南北朝初期佛教思想发展的大致轮廓,具体分析了慧远和道生共同关注的时代问题及其不同的佛学态度与解决方式,探讨了佛教真空妙有初期转向中的不同面向,并指出涅槃学在南北朝佛教思想史乃至中国哲学史上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