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
坛经散讲陈中浙 著《坛经》是*一一本由中国人写的称之为“经”的佛教典籍,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力。本书以讲稿的形式对《坛经》进行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解读,同时还把《坛经》的十章内容整理成为慧能的十次讲座,语言生动,极具画面性,能带给读者全新的视角与身临其境的感觉。
-
佛在敦煌段文杰 著《佛在敦煌》为段文杰先生关于敦煌佛教艺术的学术随笔集,典雅文存第七号作品。内容关于敦煌壁画和雕塑艺术的发展历史。在梳理艺术发展历史的同时,对佛教发展的历史也一并梳理。书中选配的32幅段文杰先生敦煌壁画的临本,向我们展示,敦煌学家段文杰先生也是一位卓越的艺术家。
-
菩提道次第略论宗喀巴 著,法尊 译《菩提道次第略论/宗喀巴大师经典文丛》讲述了宗喀巴大师出世时,西藏佛教戒律松弛,教风败坏,僧人腐化。很多喇嘛“不习经典,乱受灌顶,寺庙僧侣,尽同俗装”。大师睹此种种。触目惊心,决心振兴佛教,力挽颓风。1388年改持律者所戴的僧帽为黄色僧帽,1395年,供精其寺慈氏像一套比丘衣具,以示菩萨亦应守比丘戒。此后数年,奔走各地,宣讲戒律。1401年,宗喀巴和他的老师惹达瓦及噶当派大师教却把让等三人,在热振地区朗增敦寺商讨整饬戒规、整顿教风之事。他们以德光《戒经》为依据,结合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形及藏僧遵行的可能性,经过再三斟酌,制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寺规戒条。宗喀巴在寺中宣讲,迦曹结记录成书,是为《苾刍学处》。内容分两大部分,初说,出家事及依止善知识规矩等,即受戒法、事师法、随顺事;次释二百五十三戒,分四他胜、十三僧残、三十舍堕、九十单堕、四别悔、众多学处。后附《根本说一切有部戒经摄颂》与《苾刍学处总抉择》。《菩提道次第略论/宗喀巴大师经典文丛》属于根本说一切有部,与汉地通行的《四分律》比较,此中未列二不定及七灭争,恶作罪中多十二条。此外还带着藏传佛教的鲜明特征。
-
禅宗与中国文学谢思炜 著本书围绕禅宗与文学的主题,以王维、杜甫、韩愈、白居易、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为典型,结合历代诗话等古代文学理论批评著作,论析了禅宗思想在世俗生活及文人创作中的广泛渗透及其对唐宋以来文学发展的深刻影响。作者广泛运用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古典文学、禅宗等理论,在更深的层次上揭示了两者作为人类精神现象的内在意义和联系。全书论证严密,新见迭出,对了解禅宗史、文学史都极有帮助。
-
解深密经程恭让 著《解深密经》是佛教唯识宗所依据的“六经十一论”之一,是解析整个佛教教法语言深奥意蕴的经典,也是探讨佛陀真实思想的经典。 《解深密经》中陈述了佛说意蕴的观念、三时教法的观念、三种存在样态的观念、三种存在本性的观念、深层心识的观念、一切存在唯识所现的观念,这些观念展现了唯识佛学的基本理念轮廓,它们不仅对唯识教法的成立造成直接的、重大的、决定性的影响,而且还对中国佛教的思维传统构成深刻的提示及挑战作用。
-
华严学【日】龟川教信 著,印海 译华严学是真理的直证,也是智慧学的佛教特殊性,亦同时为依据实践之行道,更能深一层增加其本质的明鲜。哲学,是成为一切文化的基础,从而究讨幽远的真理;伦理学,则是树立人间的行为,引导人类走向真正的幸福与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
敦煌坛经合校译注李申 校译,方广锠 简注本书对现存六种主要的敦煌《坛经》写本进行了合校,以文字z佳的旅顺博物馆藏本为主要依据,另以敦博本、英藏斯坦因本、国图本两种及西夏文写本残片对校,又吸收了铃木贞太郎、郭朋、杨曾文、邓文宽、周绍良等学者的校勘成果,力求恢复敦煌本之原貌。除对经文进行全面校勘外,还做了今译和简要的注释,并有任继愈、杜继文先生所撰前言及多位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附录,对深入研读《坛经》颇有助益。
-
缁门警训张学智 著《缁门警训》是一部历代著名警策、训诫、规仪、笺铭的综合选辑。共一百九十五篇。他的目的是对僧人进行策励、训勉,故题名为《缁门警训》。本书可视为“修行之难”之类的书,其体裁广泛,内容丰富,涵盖有勉励修行者立志精选的策励语,有引据古德高僧的参禅说法大意等,可做初学入门的向导,和修行如法的规范说明,从中更有具体的修行次第方法,等等。虽是对僧人所立的警诫,但其中有关意志的锻炼、知识的培养、品德之陶冶及人性弊病的纠举等,对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追寻,应有明白清楚的鉴照作用。
-
祖堂集葛兆光 著《祖堂集》记载了唐、五代南宗禅的历史,也自然记载了南宗禅的这一理路及其延伸。在《祖堂集》所记载的二百余位禅师,甚至仅从我们在本书中所选的二十九位禅师的言论中,我们也能够看到佛教中国化的进程,看到唐代禅宗史上的巨大变化。这一变化在当时,便如水中涟漪一样四处漫延,影响了中国人的心理、思维与行动,使禅之一字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因子。
-
肇论洪修平 著《肇论》所阐发的主要是鸠摩罗什译介的印度龙树中观学派的般若性空思想。《肇论》一向以文辞优美、思想深邃而著称于世,并以它对龙树中观学的准确把握和系统发挥而在中国佛教史乃至整个中国思想史上发生着持久的影响力。而《肇论》站在佛教的立场上对中外思想的融会贯通更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