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
花雨满天 维摩说法南怀瑾 著本书是南怀瑾一九八一年所讲解《维摩诘经》的记录。 《维摩诘经》全称《维摩诘所说经》,三卷,通行后秦鸠摩罗什译本。内容着重描写达到解脱境界不一定要经过严格的出家修行生活,关键在于主观修养,阐扬大乘般若性空的思想。南怀瑾认为,《维摩诘经》是与整个佛法、佛教、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关系大、影响深的一部重要经典。《维摩诘经》所代表的精神,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本位而解脱成佛的法门,也指出十方三世诸佛如何证道,如何得解脱,如何证得菩提之路。 有人说:读懂了一些《维摩诘经》,心量不自觉的扩大了,不再局限于我们生活的娑婆世界。也有人说:当你学佛不知道该怎么做时,本经有答案给你;当你事理不明白时,本经也有答案给你。 南怀瑾用简单明了的语句,深入浅出,让读者能更容易了解原经优美流畅文字下的深厚含义。
-
少林寺的现代发展之路史璞 著本书依照少林寺的所作所为之史实,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沿着中国社会发展的脉络和历史维度,依据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和中国佛教的教义教理教规,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中国佛教知识和历史、中国佛教禅宗和少林寺的知识和历史,全方位、多角度地描述鲜为人知的少林寺传承、保护、弘扬、发展和分享少林文化的史实和内幕,客观考证和研究“少林寺”“少林文化”“少林寺现象”“少林寺弘扬少林文化的发展道路”及其重要价值和意义。让社会各界全面、客观地认知少林寺四十年来探索、践行佛教中国化、人间化、现代化、世界化和弘扬少林文化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及所作所为的真相和成果。
-
天台学入门文海 编《天台学入门:天台三大部枢要》一书由“上篇”(天台学的理论)、下篇(天台学的实践)与“余论”三部分组成。上篇,阐述了天台宗立宗的依据和理论核心,天台宗依《法华经》立宗,它的理论均以《法华经》为依据;天台宗理论的“核心”是“以《法华》为宗骨”。下篇,阐述了天台宗实践的特色,独树一帜的“天台学风”,强调了“止观并重、定慧双修”。为此,智顗创立了“六即”行位、“四种三昧”、“十乘观法”和“三止、三观”,乃至“一心三观”的修行方法。“余论”部分,包括十多篇长短不等的文章,这些文章均围绕着天台宗和《法华经》这个主题,可作为上下篇正文的补充和说明。
-
知入与知行李进 著本书是一本博士论文基础上写成的学术专著。《注维摩诘经》是南北朝关河旧学时期承载中观般若学的一部重要文本。是由鸠摩罗什法师、僧肇、道生、道融等人集体撰著而成。本书的研究着眼于,以性空论为本体理解展开的菩萨不二论的内涵及其可能的若干种哲学后果,最终说明或者意图展开一种空性本体意义的纯粹实践论,并且尝试探讨其来由与原理。依托经文以及什肇师徒的注解,深入讨论不可思议法、性空原理、菩萨不二行(论)的哲学内涵,并最终归结为一种空性本体的。本书以不可思议法(性空辩证与神迹)、菩萨不二论作为本经的主旨,并进行初步的论述。同时提出以性空论为依托的不二论无论在譬喻的角度还是教理意义上,都包含着一种三乘归一(无尽法门皆是我法门)的意图。
-
天台宗菩萨戒思想研究周湘雁翔 著本书对天台菩萨戒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能做到溯其源,察其流变。作者文献学功底比较扎实,对敦煌遗书中的菩萨戒典籍予以校注,并辨别采用。同时以思想史的宏观视野,将天台菩萨戒置于教、观、制三位一体的整体框架中进行研究。
-
山西佛教史赵改萍,侯慧明 著本书是一部从佛教发展角度展现山西信仰文化发展历程的著作。作者详细考证了自东晋初年、后赵起佛教传入山西、经北朝、隋唐到宋元明清一干多年的发展历史,横向考察了历代山西佛教高僧活动、寺庙的兴建、宗派的传承、佛事活动以及佛教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历史地、全面地展现了山西佛教的发展样貌及其特征。
-
佛法与方法吴疆,王启元 著本论文集为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第四十五期佛法与方法:明清佛教及周边访问学者工作坊的论文集,内容为明清佛教及多元宗教的研究集成,涵盖了今天国内外学界对明清宗教文本、历史、义理等多方面新研究成果。论文集的特点有叙事上的突破,坚持研究人物-事件-材料的佛教史基本方法,确保在研究数量上有继续的提升和推进,同时关注利用政治史、区域史、心态史、微观史学以及宗教学范畴内的研究方法;既从不同学科的视角促进明清佛教研究领域内的交流,也重视了儒、道、耶研究对于明清佛教研究的促进和扩充作用。
-
八识规矩颂注译倪梁康 注本书包括倪梁康教授的《玄奘〈八识规矩颂>新译》和《王肯堂〈八识规矩集解〉编校》。前者从台湾三民书局引进,并对梵文字母进行了全面的订正;体例包括语译、章旨、注释。后者是对晚明唯识学大家王肯堂(1549—1613)《八识规矩集解》的精细化整理,体例极为复杂,包括考订出集解文字在现行《大正藏》中的具体页、行(在角标和脚注中以阴圈码标识),整理者的注释性文字(在角标和脚注中以阳圈码标识),王肯堂本人的批注(排成单行小字注),该刻本收藏者所作的朱笔和黑笔批注(排成单行小字注,并在两侧分别加〖〗、【】);此外,施以现代标点,并依文义对段落予以细分;本书的整理,严谨、全面,各种体例的版面形态分明。《八识规矩颂》48颂前都加了数字编号,方便查阅。
-
大藏经研究论集方广锠 著《大藏经研究论集:大藏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套装上下册)》是作者有关大藏经研究文章的结集,共三十六篇,其中三十五篇曾公开发表。《大藏经研究论集:大藏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套装上下册)》内容主要包括作者对刻本时期、现代印刷本时期、数字化时期等三个时期大藏经的研究,以及对大藏经编纂工作的总结、设想和对大藏经的一些理论性思考。《大藏经研究论集:大藏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套装上下册)》收录的文章形式多样,包括学术论文、论着序言、发表于报刊上的辩论之作、会议发言等。《大藏经研究论集:大藏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套装上下册)》作者从整个汉文大藏经演变史及其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史的重要组成的宏大背景下来梳理大藏经和佛教的相关问题,视野开阔,创见较多。
-
阿育王寺志陈定萼 编阿育王寺,位于宁波市鄞州区五乡镇宝幢太白山麓华**下,始建于西晋武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已历经1700多年历史。阿育王寺素有“东南佛国”之称,是佛教禅宗名寺,中国佛教“五山第五”。也是中国现存唯一以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寺。因寺内珍藏佛国珍宝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及玲珑精致的舍利宝塔而闻名中外,198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2006年05月25日,阿育王寺作为元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本书系统介绍了阿育王寺的历史沿革、建筑风貌、寺院管理等方面,是一部填补空白的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