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
禅学研究赖永海 编《禅学研究(第11辑)》收录多篇学术文章,分别研究禅学传统思想、禅宗典籍、历史名人、重要史实以及中外传统文化交流等等。作者均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如黄夏年(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写的《梁武帝与翻译的四个问题》、徐文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写的《神鼎洪諲禅师事迹探讨》,李勇(辽宁大学哲学教授)写的(《如来禅还是祖师禅?》都是本辑中比较好的论文。
-
佛学宝典任德山 编《佛学宝典》的内容包含佛教的缘起、演化及传入的因缘,佛教的根本教义,佛经要典,佛教的基本常识及诸佛、菩萨、罗汉、天神等。作者参阅了大量的学术文献,以极为通俗的方式,对相关知识做了准确而明晰的介绍,其内容主要包括文化、艺术等方面。通过《佛学宝典》,对佛学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对佛学有个正确而全面的了解。
-
密教文物整理与研究吕建福 著本辑由17篇学术论文和1篇评述论文组成,以密教文物图像以及歌舞研究为主题,分日本文物图像、韩国文物艺术、陀罗尼经幢、石窟造像、仪轨梵音等5类,就日本高野山等地收藏的密教文物图像、韩国佛教中的密教真言石刻和梵呗音乐舞蹈以及陀罗尼经卷首画、辽金时期的陀罗尼经幢、敦煌石窟和杭州飞来峰石窟等地的汉藏密教造像、水陆法会仪式中的密教因素以及密教音声的源流等进行专题讨论,另就法门寺地宫密教文物出土以来的研究状况进行总结和评论。
-
密教文献整理与研究吕建福 著本辑由23篇学术论文组成,以密教文献研究为主题,分文献总论、日藏文献、敦煌文献、部类文献、梵文文献、藏传文献六类,就密教经典的编纂和地位、东传日本的汉译经典以及不空表制集的特色、敦煌出土密教文献以及图像、陀罗尼和持明以及瑜伽密教的几部汉译经典、流传中国和尼泊尔以及印度晚期密教的梵语文献、藏传密教文献及其流传等进行深入探讨。
-
寒山寺佛学秋爽,李尚全 编《寒山寺佛学(第九辑)》系《寒山寺佛学》第九辑,收录2012年至2013年在佛学研究方面的优秀论文20篇,着重对敦煌佛教和因明学进行了研究,分为教下研究、宗门研究、因明学研究、佛教文化论坛四大类,基本反映了当前佛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
度戒王青伟 著《度戒》是一个人的民族记忆。更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诗。在南方一座名叫四十八步的神秘瑶寨里,自幼能通狗语的少年盘庚,因误杀一条狗而错过了自己的度戒仪式,也错过了一代鼓王的梦想与伸手可及的爱情。就像四处漂泊的犹太人渴望回到耶路撒冷。在接过老巫师牛角号的同时,盘庚跟随着父亲带领瑶人踏上返回千家峒的艰难伟大的回乡之旅。作为国内第一部描写瑶族人生活的长篇小说,作者王青伟以“度戒”这一瑶族古老成人仪式为索引,以优美如诗的文笔描绘了一幅又一幅瑶族人的生活画卷和风俗画卷,是对以屈原楚辞为滥觞的巫楚文化绝妙的探寻与呈现。作者以强烈的悲悯情怀抒写了瑶族人的苦难、追求、顽强和乐观,以史诗般的笔法书写了过山瑶悲壮雄浑的命运。
-
听南怀瑾大师讲幸福牧之 著曾经的我们简单、执着、勤奋、坚持,而现在的我们则深陷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很难再用最简单的思维去想象和解决它。于是,一件原本很简单的东西,却被我们塞进了很多冗杂的想象,办起来永远不再那么从容和洒脱。于是,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斥着复杂的表情、复杂的感情、复杂的心情。我们一生复杂,一生追求,对于复杂的生活,我们大部分怨天怨地,却不肯简化,不肯放弃,我们总觉得幸福遥不可及。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听南怀瑾大师讲儒、论道、参禅,让他教会您如何抛开职场名利、家庭琐事、人世的烦忧,撷取幸福的人生片段。让我们在静中冥想,追随先生的脚步,感悟世间的智慧,经营幸福的人生。
-
图像与信仰肖建军 著中古中国的维摩诘信仰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非常引人瞩目的现象,基于该信仰的维摩诘造像极为兴盛,遗存丰富,形成了一个长达八百多年的图像流变序列。《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图像与信仰 中古中国维摩诘变相研究》以图像与信仰互动关系为中心,深入探讨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维摩诘图像的源流变迁与当时当地维摩诘信仰的关系;通过图像结构的分析,考察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维摩诘信仰的特征,或者通过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维摩诘信仰的变迁来阐释变化了的维摩诘图像。在《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图像与信仰 中古中国维摩诘变相研究》的探讨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宗教图像与宗教信仰之间血脉相连的关系,信仰的特征必然会体现于图像的结构,图像的结构也反映着信仰的特征;图像与信仰的变迁也投射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社会政治状况及其特征。同时,作者也试图通过《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图像与信仰 中古中国维摩诘变相研究》的写作,尝试在宗教图像、宗教义理、宗教史与社会政治史之间建立连接。
-
从玄解到证悟张君梅 著《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从玄解到证悟 论中土佛理诗之发展演变》通过对中土佛理诗从魏晋六朝到唐宋发展演变历程的考察,总结了不同历史时期佛理诗的类型与特征,并分析其创作的成败得失及其形成原因,探讨了中土佛教发展状况及本土诗歌传统对佛理诗创作的影响,从中寻绎宗教修持、人生境界与文学艺术创作的深层关系。认为:中土佛理诗导源于佛经偈颂,在东晋玄佛合流的背景中产生,*初以玄言诗的形式出现,后随玄言入于山水。唐宋禅诗是佛理诗的成熟形态,并且获得极高的艺术成就,禅诗的意境追求实现了中国古典诗歌道艺浑融的审美理想。禅诗所以高于玄言诗,关键在于禅诗之理乃由心地流出,是证悟的产物,是道进于技的结果,因而可以与物无碍,以优美的意象表现出来。玄言诗之理则由外而得,是知解的产物,终隔一层,不够亲切,故多以概念出之。前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后者如说他人梦境,恍惚疏离。指出:佛理诗在中国古代诗坛的出现和发展,一方面展示了中土佛学思想的发展轨迹,另方面也追随古典诗歌审美精神,开出文道变奏新境界。特别是在禅宗影响下产生的山水禅意诗实现了禅理与诗艺的浑融合一,创造了古典诗歌*高的艺术审美范式,催发了审美意境理论的诞生。
-
《胜鬘狮子吼经》密意谈锡永 著本经对如来藏的演述,是由真实功德来建立如来藏,因此便很适应观修行人的观修次第。 总结本经,由如来真实功德说起,然后归结至如来藏。对于如来藏,依本经所说,可归纳为以下五事: 1. 如来藏只是境界,不是个体,但这个境界亦有功能,说为如来法身功德。 2. 如来藏可说为智识双运境。 3. 如来藏有常、乐、我、净四种功德,皆为法尔。 4. 如来藏智识双运境中,若分别智境、识境来说,智境当然远离缘起,因为如来法身不可能落于识境的缘起,但识境则不离缘起,所以说识境随缘自显现。由于是随缘起而自显现,所以于双运境中,亦不能说断离缘起。 5. 如来藏境界具清净大平等性。 由上面所说,便知欲入一乘,欲观修如来藏,须先由认识如来真实功德入手,这是观修的关键。胜鬘说三种人可以领受如来藏,便是依其是否能领受如来真实功德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