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
反观人生的玄览之路麻天祥著内容提要本书是——本系统研究中国近现代佛学,尤其是重点研究20世纪中国佛学的专著,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本书揭示了佛学在近代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地位,以及对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影响。并且由佛学自身的发展,以及它对其它观念文化的现代转换过程所起的作用,揭橥佛学理论的文化价值与历史局限,不乏创见,成一家之言。本书材料宏富,观点新颖,文笔生动。
-
止观坐禅法要译释(隋)智〓著;孙映逵译释本书为佛教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智〓所写的禅定学名著,共十章,讲述了止观坐禅精义,译释本在每章前加上了题解、译文、注释、按语等项。
-
菩提明镜东生,雪飞,廖兰编著除选录了释迦牟尼、摩诃迦叶、菩提达摩等印度佛僧的故事外, 还选录自南北朝至唐代的几十位中国禅僧的故事.
-
中国禅学思想史纲洪修平著禅学的渊源在印度,禅学的繁兴在中国。随着佛教的东渐,佛教禅也传到了中国。禅在中土的展开中,既融合吸收传统的思想文化,又深深地渗透到了传统思想文化之中,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禅在印度有外道禅与佛教禅之分,佛教禅又有大小乘之别。佛教禅就其本义来说,有二层含义:一是使心绪意念宁静下来,与“止”或“定”相近;二是正审思虑,如实了知所对之境,与“观”或“慧”相近,中国佛教一般将禅与定并称为“禅定”,中国禅宗又以禅命宗,倡“定慧等学”,使禅具有了更广泛的含义。从历史上看,禅在中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虽然大小乘禅在东汉末年均已介绍到中国来,但受社会上神仙道家呼吸吐纳的影响,实际得到流传的却以小乘禅数之学为主;安世高所传的小乘禅数之学虽然也主张“止观俱行”,但实际发生影响的却主要是凝心入定、坐禅数息的形式与方法。当时禅与定结合在一起,往往是以定摄禅,长坐不卧即为修禅的主要形式。魏晋时期,玄学的盛行带来了般若学的繁兴,佛教禅经过离言扫相的般若学的洗礼,形式化的倾向得以扫除,禅的重心逐渐由修持形式转向对宇宙实相的证悟。南北朝佛性论的兴起,更为中国化的禅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由于宇宙实相与众生自性趋于合一,在自性本觉的基础上,禅修的内容主要地也就成为自性自悟,禅行生活也开始出现随缘而行的倾向。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士的发展进入了模仿世俗封建宗法制度而确立传法世系进行创宗活动的时期,而禅家又特重师承,认为“无师道终不成”,因此,南北朝时期来华传授“南天竺一乘宗”之禅法的菩提达摩便被追奉为禅宗的东土初祖。其实,中国禅宗是初创子道信,基本完成于弘忍,而由惠能南宗和神秀北宗加以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惠能南宗,代表着中国禅的主流,绵延发展至近代。这样,当我们说中国禅学思想的时候,就有禅宗之学、禅宗形成之前的禅学和同时包括这两部分内容的广义禅学。本书叙述的范围则是禅学思想在中土演变发展的全部历史。禅学在中土的发展,始终与中国社会和传统思想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经历了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正是由于禅学与传统思想文化的相互融合与渗透,禅学才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发生巨大的影响。全面把握中国禅学思想发展的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传统思想文化的特点及其在中外文化交融中的发展与演变,有助于我们在今天更好地吸收世界上各种优秀的文化成果,以更新发展传统文化,使之适应民族振兴之新时代的需要。
-
实用佛学辞典佛学书局编纂据1934年上海佛学书局《实用佛学辞典》影印。
-
中国佛话徐建华,宋仲*+选编暂缺简介...
-
话说弥勒罗伟国著本书引用了佛经、古籍、传说,讲述了弥勒的来历及其名称、形象,弥勒信仰的经典,弥勒信仰与石窟造像等。
-
大方便佛报恩经 仁王护国经瑞祥译封面、书脊及版权页题名:大方便佛报恩经与仁王护国经。
-
百喻经 那先比丘经翁虚译封面、书脊及版权页题名为:百喻经与那先比丘经。
-
禅宗名著选编(释)净慧编本书收有《信心铭》、《真心直说》、《人天眼目》等19篇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