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
明清济南府佛教研究高强 著本书从明清济南府佛教发展背景述论、明清济南府佛教发展状况、明清济南府佛教与世人、明清济南府佛教与当地社会、明清济南府佛教的特点等五个方面入手,探究明清时期(1368—1840)济南府佛教的存在和发展状况。丰富了学界对明清时期济南佛教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
夏坝·降央克珠文集3夏坝·降央克珠 著本文集第三部为《随念三宝经广略释文集》,该著作以《随念三宝经》为依托,作者广泛运用了藏族传统翻译文献与汉文翻译文献中的相关具量论典以及藏地传统学者有关《随念三宝经》的各种著书立说,对经文做了详尽而准确的阐释。
-
中国禅学黄夏年 编禅宗是佛教中国化里最典型的宗派之一,有强烈的中国特色,本书为黄夏年主编的《中国禅学》新两期的论文集。本论文集由来已久,整体水平较高,所纳入的皆为佛教与禅学领域著名专家学者的相关论文。本次书稿收集了专家学者关于禅宗相关问题论述文章,从禅宗中国化、生活禅研究、禅宗经典研究、人物研究等方面全方位地展示了禅宗的文化内涵和在新时代发展的意义。
-
古代印度佛教经典中的治国思想研究丁小平,丁文珺 著实际上,古代佛教流传地区的国主,如果其国家治理方案有取材于佛教的话,多是以转轮圣王之治为理想的。国王本人虽在思想上取佛家的某一派的理论为主要依据,但多不会以意识形态的方式推行这一派的价值,仍然某种程度上秉持了政与教的分离。转轮圣王之治的实质,其实就是尊重世间的缘起和合性,尊重民众的主体性,国主所处位置在缘起的社会生活中地位重要,自然要尽量多地发挥其正向作用。如何发挥其作用,需要具体治理的智慧,这常常是佛经中相关题材主要涉及的内容。另外,作为国主辅相,不仅需要具体治理的智慧,其实通观大局的智慧更是不可少的,而这,他们往往是从佛教中超过、出世的一面中获取的。正因如此,中国古代有俗语:“山中无衲子,朝中无宰相”,道出个体的宗教实践回报社会的意义,这对于特重大乘菩萨道的汉传佛教来说尤其如此。但是,关于为何大乘佛教宗教实践转出来可以回报社会,佛家理论如何走出宗教实践的范围而有益于社会大众,却是少有人关注而又非常有价值的课题。
-
鸡足山迦叶宗风与山林佛教鸡足山佛教协会 编本书稿为记念鸡足山佛教团成立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包括相关专家学者的七十余篇论文,是研究该领域的重要作品集合。由鸡足山佛教协会举办的首届“鸡足山迦叶宗风与山林佛教”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11月29日在祝圣寺召开。相传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大弟子迦叶守衣入定鸡足山华首门,遂奠定鸡足山在佛教界的地位,被认为是迦叶尊者的道场,与浙江阿育王山(阿难尊者道场)及“金五台(文殊菩萨道场)、银峨眉(普贤菩萨道场)、铜普陀(观世音菩萨道场)、铁九华(地藏王菩萨道场)”并为“六大佛教名山”。鸡足山历代高僧辈出,千百年的历史积淀了无穷的文化内涵和很多珍贵的文物。
-
天台佛学研究 第2辑可祥 编本书收录论文46篇,论题涉及四明知礼及其弟子的研究,天台教义、“台净”关系的探讨,宋代慈云遵式的实践理论,“山家山外”论争的研究,宋初天台教籍复归中土的问题,宋代天台宗与日本佛教关系的辨析,《法华经》与天台教义的研究,明末浙东地区天台宗传播情况的讨论等。这些论文主题突出,内容充实,观点明确,具有创见,是近期天台佛教研究的重要理论成果。
-
贤愚经注译与辨析荆三隆 著《贤愚经》共十三卷,六十九品,我们根据内容,分为一百三十七篇比喻故事,所有故事的题目,皆由我们根据每篇故事的内容命名。这部譬喻经,汉译为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凉州(今甘肃武威)沙门慧觉等在高昌郡译出。又名《贤愚因缘经》。此经还有藏文、蒙文译本。译者慧觉、威德等八人,曾西行求法到于阗(今新疆和田)大寺,遇见当地五年一次举行的大法会。会中长老的讲经,他们八人分别记录下来,译成汉文,于公元445年回到高昌,汇集成为这一部经,凉州名僧慧朗将它题名《贤愚经》。以后由凉州传入建业(今南京市)。汉译《贤愚经》通过譬喻,阐发佛教义理,许多故事,和我们已经出版的《杂宝藏经注译与辨析》《杂譬喻经注译与辨析》《众经撰杂譬喻经注译与辨析》以及和本书同时出版的《撰集百缘经注译与辨析》《六度集经注译与辨析》中的内容交叉。可见《贤愚经》譬喻故事流传的广泛程度,其中不少内容是印度和中国文化融合的产物。
-
宗门教下王颂 编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宗派问题研究是海内外佛学界的一大热点。汉语佛学界一些学者积极参与了相关问题的探讨,但尚未形成面对面的学术争鸣。为此,北京大学佛教研究中心于2018年组织了“第二届中国佛教史论坛”,论坛主题为“宗门教下——东亚佛教宗派史的解析、诠释与重构”。会议获得学界积极响应,百余位学者与会并提交了80余篇专业论文,本书系其中23篇论文的精选。为了体现百家争鸣的精神,我们尊重每一位作者的独立观点,包括针锋相对的观点,将相关成果如实地呈现出来,以飨学界。
-
大庄严论经注译与辨析荆三隆 著《大庄严论经》共十五卷,相传为印度马鸣造,后秦(384—417,又称姚秦,是十六国时期羌人贵族姚苌建立的政权)时期的鸠摩罗什译。又称《大庄严经论》《大庄严论》《大庄严经》。共九十篇譬喻故事,以佛陀本生、善恶因缘、譬喻、寓言和史传故事为主要内容,是研究公元前佛教义理和修行实践的重要经典。为历代大藏经收录,在敦煌遗书中也有收藏。有关作者、译者学术界有不同说法。罗什译出经典数量,说法也不一,现存鸠摩罗什译场所出经典,共有三十九部,三百一十三卷。从所译内容上来看,他第一次系统介绍了佛教大乘缘起性空学说。从翻译学角度来看,他的译文将意译与直译相结合,变朴拙为通畅精美、易于理解,为义学领域开拓了发展空间。他的汉译特征被后世尊为“旧译”。
-
出曜经注译与辨析荆三隆 著《出曜经》作为有最完整、最庞大喻群的佛教譬喻经,共三十卷,三十四品,一百八十三篇比喻故事。这部巨制鸿篇,由印度的法救菩萨汇编。汉译为十六国后秦(384—417)又称姚秦时期,僧人竺佛念译出。竺佛念,《高僧传》卷一云:“凉州人,弱年出家,志业清坚,外和内朗,有通敏之鉴,讽习众经,粗涉外典。其苍雅诂训,尤所明达。”他出生在今天的甘肃武威,早年出家。在长安译出的经典有《菩萨璎珞经》《十住》《断结》《出曜经》《胎经》《中阴经》等,为佛门一代宗师。《出曜经》全经系由诗颂即优陀那,意为佛陀自说,以及注释诗颂的故事,即阿波陀那,意为譬喻所组成。“出曜”是梵文意译,在这里意指“譬喻”,即本经系以譬喻或寓言方式说甚妙教义。“出曜”一词在汉译时,被认为出自《诗经》的“日出有曜”。因此,出曜意为“太阳升起带来的光明”,即把经中的譬喻故事,比喻为“如太阳的光明照亮一切黑暗”。笔者初步勘定《出曜经》为一百八十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