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
早期汉译佛经词汇系统的结构及生成张烨纵观整个汉语史的发展脉络,汉语词汇自东汉以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除了受到汉语自身发展的影响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东汉时期佛教的传入。在与异质文化相互交流碰撞的过程中,汉译佛经也随之产生。《早期汉译佛经词汇系统的结构及生成:以支谶译经复音词为中心》之所以选取东汉时期大乘佛法的传入者支娄迦谶的8部译经作为研究对象,这一方面是因为,佛经语料往往具有较大的语言容量,而且年代确切、口语性强,可以如实反映当时的语言面貌;另一方面,汉译佛经是汉语一次大规模接触外来语言的产物,它可以较为全面地体现早期佛经词汇系统的特点,因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早期汉译佛经词汇系统的结构及生成:以支谶译经复音词为中心》即采取共时与历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词汇的结构及生成的角度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以期对东汉时期的词汇研究乃至整个词汇史都提供有益的帮助。
-
中国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背光研究金建荣《中国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背光研究》讲述中国南北朝时期,不同地域佛教造像背光形制、内容与纹样有各自不同的图像谱系,之间既有差异又有联系。同一地域不同时期、同一时期不同地域,背光图像有差异与变化。中国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背光依据佛经,在有限的空间内绘塑化佛、火焰、飞天、莲花、佛传故事等内容,达到宣传佛教义理的目的。中国佛教造像背光起源于古印度佛像背光,但受古印度造像背光影响较小。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背光有丰富的形制与内容,这主要缘于佛教经典的不断汉译与本土地域政治文化的影响。这两者如同中国佛教造像背光之两翼,使造像背光的形态,既要符合自身发展规律,也要推动东西地域和南北地域的发展,使看似简单的造像背光变得错综复杂。这种复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南北地域造像背光表现形式的差异;二、东西地域造像背光形制与内容的异同。南北差异具体表现为:北方重禅观,佛像及其背光成为僧人修禅观像内容之一。北朝造像背光共同的表现形式为二方连续、适合纹样等图案式的构图形式。南朝重义理,造像背光表现内容与佛教故事、听法故事等紧密结合,创造出有情有景的宣教图像。中原北方西、中与东部之间佛像背光的表现形式既有各自特色,又有相互影响。总体趋势是西部影响中部,但也存在石窟开凿早期,甘肃东部影响西部。北魏中晚期,中原北方中部地区造像背光表现形式与西部不同。其原因可能由于统治者对佛教的态度、禅观经典的流行、各地域人们的审美观念以及造像背光自身的发展规律等因素,导致同一时期东西地域石窟造像背光形制与内容的差异,以及同一地域不同时期佛像背光形制与内容的差异。后开凿的石窟往往会保留先开凿石窟造像背光的一些特色。这样中国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背光在不断发展中既有传承,又有新创。
-
本焕长老开示全集印顺法师本焕长老是我国一代佛门泰斗,在世106年,出家修行80余载,布道20余国,皈依弟子以数百万计。作为中国现代佛教界的一代宗师,长老毕生以身垂范,做四众楷模。 本书是本焕长老历年来的开示、演讲、访谈及法语汇编和辑录,由本焕长老衣钵弟子、中国佛教协会副主席印顺法师主编。从长老的谆谆开示和深入浅出的演讲与访谈中,读者不难感知长老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精通佛理的深厚学养。其道心坚固、戒律精严,数十年如一日刻苦修行,矢志不移,信仰弥坚,始终践行“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修行准则,读者定可领略到佛门大德的高贵的精神品质和高远的修行境界。
-
藏传因明研究2郑堆 编《藏传因明研究2》是以汉藏两种文字撰写的有关藏传因明方面的论文集,共收录了12篇论文,其中3篇为藏文。内容主要涉及藏传因明的发展历史、意义、特点,以及具体概念的剖析和运用等方面。尤其是《塞氏·摄类学》中的“否定是与否定非”的译解和《佛教因明学传承史》的汉译等对藏传因明和汉传因明交流和研究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
藏传佛教教义阐释研究文集郑堆 编《藏传佛教教义阐释研究文集:藏传佛教与戒律建设研究专辑(第四辑)》从戒律研究人手,对藏传佛教戒律的历史演变、功能作用,特别是从促进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要求出发在当代社会中如何加强戒律建设、如何正确处理法律与戒律的关系等现实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立意积极,主题明确,重点突出,观点鲜明,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现实性,符合藏传佛教戒律建设的实际,符合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需要,是藏传佛教教规教义阐释研究领域的好作品,可以在藏传佛教戒律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
布顿佛教史布顿 著;郭和卿 译《布顿佛教史/现代世界佛学文库》是论述印度佛教和藏传佛教的史书。其所记显密教乘,诸学史实,多属扼要,后来学者多引以为据,较之其他佛教史书更显重要。
-
中国禅宗公案精选[宋] 无门慧开,圆悟克勤,万松行秀 等 著;张优 译本书是国内一本禅宗公案双语读物,所选公案均出自中国名禅宗经典,*大程度使读者体验公案历史原貌,同时,配以白话文和英文的简明翻译和详尽注解,使中外读者了解禅宗公案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公案通过日常生活中*普通的事情,或*一般的对话,进行佛法的激荡和智慧的启发,意境飘逸超凡,耐人寻味,以期由平凡小事照见本有之佛性,得到觉悟,以心传心,读者可以从中体会禅宗的哲理和禅话的艺术。
-
性别、信仰、权力陈开颖 著《性别、信仰、权力:北魏女主政治与佛教》认为: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女主摄政自汉代创制延迄清末,非偶然现象,但像北魏这样女主前后相继主导政坛并对政治产生持续影响的情形实属罕见。北魏女主的活跃当与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时代大背景息息相关。这其中由两种异质文化激荡而产生的社会现象显得尤为突出,即少数民族的女主传统与外来佛教文化交汇后产生的性别、政治与佛教三者的互动情形。从“性别”、“信仰”、“权力”角度研究女主政治与佛教关系是一条探讨北魏史的新路径。女主政治与佛教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除女性史、政治史、佛教史之外,尚可从艺术史的角度介入这一课题的研究。出现在北魏后期皇家石窟中的帝后礼佛图,形象地反映了帝后礼佛的真实场景。我们可以联系礼佛图与石窟中的礼拜空间,初步了解北魏帝后从出行到拜佛的连贯场景;同时,礼佛图中所显示的严格的仪仗等级制度是儒礼渗入佛教仪轨的表现,帝后礼佛图是揭示北魏性别政治与佛教关系的图像证明。
-
慧思大师研究南岳佛教协会暂缺简介...
-
楞伽经(南朝宋)求那跋陀罗 译 释普明 校对(宋)释正受 注释《楞伽经》前后共四个译本,现存三种。宋代正受禅师以刘宋译本作主本,为此经撰写集注。凡遇经文简约晦涩处,采集北魏、李唐两种译本之长处附于其下,加简要注释,方便读者参考融会。又在义理阐释方面,参照宝臣《新说》、杨彦国《楞伽经纂》和《宗镜录》等中涉及此经者,取其精粹,陶铸文字,使经文脉络贯通。《楞伽经集注》可谓参研《楞伽经》的重要文献。此次整理,以《新续藏》本为底本,以《高丽藏》《碛砂藏》《嘉兴藏》《龙藏》《频伽藏》本及敦煌文献写本残卷等为参校本。